交大@浦东
[浦东30周年]与时代同命运共进步——一个亲历者叙说浦东开发的故事
— 交大@浦东1990年4月18日,中国政府宣布开发开放上海浦东。从此,这片位于太平洋西岸、上海黄浦江之东的默默无闻的土地,一下站到了中国改革开放舞台的中心,迎来了深刻变革的大时代。这一时代的机遇,催生了一个现代化新区,振兴了上海这座超大型城市,带动了整个长江流域的发展,并将这股改革的动能辐射到全国。我有幸作为一名参与者,见证了浦东开发的历史进程,感受了时代与个人的紧密关联,留下了许多难忘的记忆。
我和浦东开发的“结缘”
1993年1月1日,浦东新区成立管理委员会。当月《人民日报》刊登一则新闻:浦东新区领导机构面向全国招40名工作人员。招聘条件是打破常规的:不分省市区域、不限身份编制、不论职务高低。这对我很有吸引力。
那时,我在中国中部省份一所城市的市委组织部工作,研究室副主任,工作按部就班,但内心并未安于现状,也会考虑人生的意义问题。此前广东和福建建了深圳、珠海等特区,海南省也成为特区,在这股浪潮之下,周围一些同事 “下海”创业,我也很想挑战一下自己。
1992年,邓小平南巡讲话,对我们影响很大,东方风来满眼春、春天的故事……如雷贯耳,其中传达出带有冲击力的时代强音:中国要坚定地走改革开放的道路,推动市场经济体制改革。这引起我的强烈共鸣。作为高中毕业就到农村插队落户的知识青年,我亲身体验过计划经济时代中国的封闭和贫困,也逐渐体会出国家开放上海浦东的重大意义。如果说1980年深圳等南方经济特区在我国改革开放中承担了“破冰之旅”的使命,是 “突出计划经济的重围”,那么上海浦东的开发开放则是我国改革开放的“攻坚之役”,要“攻克上海这座计划经济的堡垒”。浦东新区领导机构面向全国招聘,正是国家改革开放向深度发展的明确信号。
就这样,浦东开发的国家大背景与个人的小想法结合在一块,我下决心报考了。当时有两千多人报考,只招录40人,1月份报名,2月份笔试、心理测试,3月份面试,4月份考核,5月份上岗。令我十分感动的是,浦东将本地一千多名工作人员分流到企业事业单位,挤出机关编制向全国招聘,力图营造五湖四海人才的“杂交优势”。真是气度不凡啊!
浦东,近距离与世界沟通
到浦东工作不久,我就参加了一个别开生面的会议,让我耳目一新。浦东新区管理委会主任赵启正邀请了德国驻沪总领事,为机关工作人员讲如何改善外商投资环境。总领事调侃道:“赵启正先生要我来说一说浦东投资环境的缺点。听到这个邀请,领事馆的同事都对我深表同情。他们说‘讲浦东的缺点,那要讲的话太多啦,不如换个题目讲浦东的优点,只要几句话就可以啦’”。总领事的一番奚落,大家听得脸红心跳。总领事直接了当指出问题,新区领导虚心接受,立即在全区开展了思想作风养成教育,提出勤政、廉政、优政的要求,使投资环境明显改观。
“站在地球仪边看浦东开发”,这是浦东领导的口头禅,也是大家不懈的追求。浦东新区市场经济运行的机制、政府管理经济的方式,借鉴了国际通行规则;浦东新区重点地区规划采用国际招标,自觉对标国际一流城市;浦东新区开放市场机会,开放外资银行在浦东经营人民币业务试点,开放境外外贸公司在浦东设立分公司。我还记得1996年中国第一家中外合资的百货商场上海第一八佰伴开业时人山人海的壮观场景。良好的投资环境使浦东成为“最佳合伙人”,吸引了大批中外企业投资和各类人才创新创业,他们在浦东也获得了丰厚的回报。
在经历了长时间的封闭之后,对外开放是中国发展的必由之路。浦东开发开放这艘巨轮起航后,中国改革开放的大潮犹如一江春水向东流,从沿海到沿江,从东部到中西部,中国全方位对外开放的大门毅然决然地打开了,全面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的历史进程势不可挡地向前推进。
空气中涌动着创新创业的激情
浦东开发之初,机关工作条件十分简陋。新区管委会领导挤在一个十几平方米的办公室里,职能部门一个处室共用一张办公桌,吃饭在附近的东方医院搭伙。
一位区领导一上午连开三个协调会,跑两个工地,因下午还要接待外宾,中午抓紧去理发,竟累得在理发椅上沉沉睡去,可下午又精神抖擞地出现在外宾面前。当时浦东到浦西主要靠轮渡过江。有些家住浦西的同事加班晚了,轮渡停航,就在办公室打地铺过夜,毫无怨言。
我1993年5月3号来浦东报到后,集中培训一个星期就下乡开展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就业试点工作。当时我借住在南浦大桥下的一个老旧小区,每天顶着烈日骑自行车去试点乡镇上班,路上要将近两个小时,人晒得很黑。有时晚上要走家串户做思想工作,就住在一个倒闭的乡镇企业里,那里的蚊子特别凶,点六七盘蚊香都赶不跑,反倒把自己熏得没法睡了。
几个月之后,我分到了一间位于川沙的浦东新区集体宿舍。一家三口住在一间不足十平方米的北屋里,一台缝纫机既是饭桌又是写字台。集体宿舍里还“蜗居”了十几位外地招聘的机关干部,条件虽然艰苦,但大家不减其乐,思考的却都是开发建设的“大问题”,经常利用跨部门协调沟通的便利,在一起讨论工作到深夜,有时还争得面红耳赤哩,真有股位卑不敢忘忧国的气概。那时的空气中都充满了创新创业的激情!
凭着这股激情,浦东营造了“鼓励成功,宽容失败”的氛围,在经验的空白处探索,在答案不明朗的地方创新,在前进的“无人区”开拓,创造了许多全国第一:第一个以金融贸易命名的国家级开发区,第一个国家级出口加工区,第一个国家级保税区;第一个民间社团“罗山市民会馆”;第一个民间社工组织“乐群社工服务社” 等等。浦东开发的历程,就是一个解放思想、敢为人先的探索过程。
仁人志士的百年梦想
我眼看着这座城市一点点长起来、亮起来,看着前辈们的愿望在我们手中变为现实,太感慨了,太亲切了!
曾经,一条黄浦江把上海分隔成两个世界,浦西是繁华的大都市,浦东是听取蛙声一片的乡下。在中国近现代史上,许多仁人志士对改变浦西、浦东这极不对称的发展格局,有过设想甚至梦想。1910年晚清小说家陆士愕曾经在小说《新中国》中憧憬100年后在上海浦东“举办万国博览会” ;1919年孙中山在《建国方略》中对开发浦东也做了宏大构想,提出在浦东建立“世界港”。
由于历史的原因,在浦东开发开放之前,仁人志士的愿望只能是空想。“宁要浦西一张床,不要浦东一间房”是当时上海民间广为流传的一句话。我刚来的时候,同事要到浦西去办事,总是说,今天要到上海去,他们认为浦东不是上海,是乡下。
30年的变迁真是沧海桑田!前辈梦想的世界博览会在浦东举办啦!参观人数达到破纪录的7300万人。世界大港建起来啦!港口吞吐量连续10年世界第一。当年浦东最高的建筑物是一座消防瞭望塔,24米,现在百米以上的大楼上千幢,最高达632米。原来浦东浦西要靠轮渡,如今已有4座黄浦江跨江大桥、15条越江隧道。
最令浦东老开发自豪的是:浦江两岸东西联动、新老城区比翼齐飞。浦东开发不仅带动上海连续十几年保持两位数增长,而且为上海老城区改造、老企业改组和老职工再就业拓展了新的空间,使整个上海焕然一新。
浦东开发是社会的全面进步
上海世博会的主题是“城市,让生活更美好”,这也正是浦东开发奋斗的主题。30年来,居民的生活状况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浦东新建了300多所学校和大批医疗卫生、文化体育设施;人均公共绿地由0.5㎡增加到24㎡;人均可支配收入由不足2000元,增加到7万余元;人均寿命超过84岁。
人的生活方式和精神面貌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开发初期,一些小区居民把草坪铲掉种菜,有的农民在就业培训课堂上把脚搁在桌子上打鼾。我刚到浦东不久,参与了一次全区性的广场活动会场布置,第二天一看,主席台前摆放的鲜花一盆都没啦,全被市民抱回家了。现在市民文明程度大为提高,小区的绿化与街头的鲜花,映衬着市民文雅的举止,展现出一个国际大都市的公民素养。
从我个人来说,参与浦东开发大大拓展了视野。因为曾负责浦东新区政策研究、外事接待、新闻传播、文化出版等部门工作的缘由,有幸接触到国家和外省市的很多领导人,参与接待过来自世界各地的政府官员和各界友人,从多个角度体会到国家对浦东开发事业的高瞻远瞩,体会到上下同心,对改革开放是振兴中国必由之路的共识和期待,体会到各国企业家和创业者的激情和友谊,体会到中外合作交流、互利共赢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最大福祉。
浦东开发迎来了30岁生日。我也在这样一项壮丽、伟大的事业中经历了多岗位历练,担任了一定的领导职务。我感恩这个伟大的时代,期盼并相信浦东开发在进入新的发展阶段和面对新的发展环境时,坚定地沿着改革开放的道路,向前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