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发现 · 学术讲座

精品教材及新形态教材建设经验分享
— 教与学讲坛(总第131期)

主讲人简介:

童老师.jpg

童钧耕,上海交通大学机械与动力工程学院教授。曾任国家教育部热能与动力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热工分委员会委员。

主讲的《工程热力学》2003年获国家精品课程,主编的《工程热力学》(第四版)于2009年被评为国家精品教材。1997年和2004年两次荣获“宝钢优秀教师奖”,2008年获上海优秀教师奖。

教授《工程热力学》、《传热学》、《高等工程热力学》、《热流体基础》、《热系统优化》等十余门课程。主编的教材及教学辅导书有:《工程热力学》(第三版、第四版、第五版、第六版)、工程热力学数字课程、高等工程热力学、《热工基础》(第一版、第二版、第三版)等。《工程热力学》第五版荣获首届全国教材建设奖全国优秀教材二等奖。

近年来完成多项工程热力学课程建设项目,主持完成教育部项目“工程热力学网络课程建设”,并带教了多名青年教师走上教学岗位。

内容简介:

教材是高校课程建设的核心。“互联网+”时代,传统纸质教材与数字化教学资源融合形成的新形态教材,将成为教材建设的一种新趋势。如何进行精品教材及新形态教材的建设?

本次教与学讲坛邀请机械与动力工程学院童钧耕教授分享“精品教材及新形态教材建设经验”。

内容纲要:

1、教材编写的前期准备。

2、教材编写的内容组织。

3、教材编写及新形态教材建设的几点体会。

请有兴趣参加本次活动的老师于4月23日11:00以前报名。报名网址:http://ctld.sjtu.edu.cn/activity/889

教学发展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