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发现 · 学术讲座

抗癌药物
— 大师讲坛第131期


支志明院士1978年毕业于香港大学化学系,获学士学位;1982年获该校博士学位;1983年进入香港大学任教,先后担任讲师、准教授、讲座教授、许慧娴讲座教授;1995年38岁时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是港澳地区首位中科院院士;2003年获得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2006年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2007年当选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2010年创立了香港大学合成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担任实验室主任;2013年当选为美国科学院外籍院士;2014年获得香港特区政府颁授铜紫荆星章;2015年当选为香港科学院创院院士。是J.Chem.Soc.,DaltonTrans.,NewJ.Chem.等著名刊物的国际编委。曾应邀担任北京大学、南京大学、复旦大学、吉林大学、四川大学、中科院化学所、上海有机所等科研院校的客座教授。

支志明院士在J. Am. Chem. Soc.、Angew. Chem. Int. Ed.、Adv. Mater.等国际期刊上发表SCI论文960余篇,他引超过三万两千余次,H-index为107,是世界上论文引用率最高的化学家之一。按照国际信息中心发布的统计结果,他在1981年-1997年世界上发表最具有影响论文的化学家中名列第373位,在世界范围内居于前0.08%。   

支志明院士长期从事无机化学基础研究,在无机和有机金属合成、高价金属配体多重键配合物、发光无机和金属有机化合物和材料、光诱导电子和原子转移反应、不对称烯烃环氧化和碳氢键氢氧化的金属催化有机氧化反应、生物系统中的电子转移以及分子装置和生物大分子辨认中的发光材料等方面取得一系列成果。在无机光化学方面,对多核化合物中电子转移和原子转移化学有重要创新成果。在氧化反应及催化机理方面,特别是对高价Ru-OXO体系的研究开辟了有机氧化方面的一个新领域。在生物无机化学方面,对高驱动力电荷转移反应及固氮活化机理研究提出了新论证和开展了无机药物学研究。

支志明院士近期从事配合物发光材料的研究,特别在荧光材料研究方面,对金属-氧,金属-氮,金属-胺,Pt(II),和环金属Au(III)络合物,异核金属d10-d10,d0-d10,andd10-d8金属簇合物所具有的长寿命电子发射激发态所经历的原子转移和多电子转移反应、配合物中的光诱导氧原子和氮原子的转移反应、光诱导电荷分离、长程电子和能量转移及其DNA识别机制研究的荧光金属配合物的分子设计以及d10金属配合物作为发光材料的蓝色发光二极管的组装等方面取得了重要成果。

顺铂在癌症临床治疗上的成功促进了抗癌金属化合物的研发。金(III)/铂(II)化合物具有独特的结构性质,光学性质和反应性,这些金属化合物在癌症的治疗和诊断上有相当大的应用潜力。我们发展了一系列具有N和/或C供体原子的配体,如卟啉和N-杂环卡宾配体,可用于构建具有良好稳定性和细胞渗透性的亲脂性阳离子金(III)和铂(II)络合物。研究发现其中一些化合物对癌细胞表现出显著的细胞毒性,并在多个小鼠肿瘤模型中表现出良好的体内抗肿瘤特性。由于非辐射d-d激发态的能量增加,σ-N-杂环卡宾配体的引入也使得一些金(III)/铂(II)化合物在溶液中强烈发光,为金属化合物在细胞内的追踪提供了可能性。我们用可切割的PEG缀合物进一步功能化金(III)/铂(II)化合物,发展了抗癌金(III)/铂(II)自组装纳米颗粒,可用来改善肿瘤靶向药物递送并降低毒副作用。我们应用具有点击化学活性和光交联性质的金(III)卟啉探针和环金属化金(III)N-杂环卡宾探针鉴定这些抗癌金属化合物的分子靶标,并将多组学技术应用于分子靶标鉴定和药物作用机制的研究中。最近,我们报道了一种含有bis-NHC配体的抗肿瘤铂(II)化合物,其靶向癌症相关蛋白而非DNA。细胞热转移蛋白质组分析鉴定出天冬酰胺合成酶(ASNS)是参与该铂(II)化合物作用机制的靶标蛋白。此外,我们还将多组学分析和靶标鉴定技术扩展到天然产物,特别是来自中药的抗癌先导化合物的研究和开发中,以期发展较低副作用的化疗药物。

研究生院、化学化工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