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发现 · 学术讲座

微流控-质谱联用细胞分析方法研究

主讲人简介:

林金明博士,清华大学化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1992-2002年在日本东京都立大学学习和工作。1997年获得东京都立大学博士学位,同年留校任教。2001年入选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并获得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的资助,同年受聘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研究员,博士生导师,环境化学与生态毒理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副主任。2004年入选清华大学“百人计划”,受聘清华大学化学系教授,2008年受聘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2008-2014年担任清华大学分析中心主任、分析化学研究所所长兼化学系副主任,2014年入选英国皇家化学会会士。主要从事:1)微流控细胞分析方法研究;2)空气负离子制备方法及其对促进健康作用的机理研究;3)超微弱化学发光新体系的研究。出版《基础分析化学实验》教科书一部,《化学发光基础理论与应用》、《化学发光免疫分析》、《环境、健康与负氧离子》、《Cell Analysis on Microfluidics》及其中文版《微流控芯片细胞分析》等专著四部。发表研究论文427篇,申请国家发明专利51项。

目前担任中国化学会首届监事会监事、分析化学学科副主任;中国药学会药物分析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Trends in Analytical Chemistry责任编辑,J. Pharm. Anal.副主编, Luminescence副主编、Chinese Chemical Letters副主编,《分析试验室》副主编,以及Scientific Reports、Talanta、Anal. Chim. Acta等10多种国内外学术期刊编委。

内容简介:

微流控芯片技术因其具有的一系列优点,如样品试剂消耗少、结构功能多样化、集成化程度高、与细胞尺度接近等优点,近来广泛应用于细胞相关研究领域。通过结合不同的分析检测方法以及集成不同的功能结构单元,取得了显著的研究进展。质谱作为一种免标记、分子特异性、灵敏的通用分析方法,将其发展为微流控芯片联用技术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本研究以连续微液滴的纸喷雾离子化为基础,构建了一种新型的微流控芯片-质谱联用分析方法,同时与微流控技术结合建立在线集成分析平台,应用于细胞共培养及其药物代谢的分析方法研究。初步取得以下的研究结果。

为了建立自动化、在线的多通道微流控芯片-质谱分析平台,设计并制作了一套装置用于毛细管的微取样。毛细管的运动通过电脑编程,从而以微液滴的形式(体积一般几十纳升)从不同的微流控通道内吸取样品,样品之间被空气柱间隔。浓度梯度实验证明方法的可行性和分析性能后,利用质谱滴定法测定了非共价蛋白质-蛋白质复合物中结合常数。

引入细胞培养单元,以乳酸外排为例,通过在线微流控芯片-质谱分析平台研究细胞代谢。细胞代谢物的实时监控、药物对不同类型细胞差异化作用效果、药物的剂量-响应评价等三方面工作得以开展,展示了这一平台在细胞分析中的潜力。

化学化工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