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力量”
封启明:仁心妙手兼备,科创管理争先
— “她力量”在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里,有着这样一位女医师:她是医生,是教授,也是一名管理人员。她参与上海市重大课题、“十五”攻关课题等,被授予上海市“三八红旗手”和上海交通大学“三八红旗手”称号等诸多荣誉。她大事讲原则,小事讲风格的作风令人称道,她创建急诊科为国家临床重点专科,临床、科研、教学并重,为百姓健康和社会和谐做出的积极贡献更值得敬佩。
笔者循着她的足迹,去了解关乎封启明救死扶伤、科研创新、优化管理的故事。
一腔仁心 救死扶伤
从医30年始终秉持“医者父母心”的原则,封启明对待患者不分家庭富贫、社会地位高低,始终把患者的生命安全放在第一位。对待每一位病人,她都认认真真检查、详详细细解说、兢兢业业施治。面对患者家属不理解的情况,她也会不厌其烦地耐心做好解释工作。作为上海交大附属第六人民医院急诊科主任,学科带头人,她在工作中急病人所急,竭尽全力为病人解决身体及心理疾病,时刻为病人着想,从检查到治疗,为患者精打细算。
在紧张的医患关系面前,封启明始终保持着高度的责任心、良好的职业道德和严谨的工作态度。她从不抱怨,牢记救死扶伤的职责,严格要求自己,加强医患沟通,提高诊疗质量,不断学习掌握医患沟通技巧。此外,封启明还非常重视诊疗过程中的心理疏通。在给病人看病时,她密切关注患者的心理变化,在她看来,一个亲切的笑脸、一个鼓励的眼神、一句安慰的话语、一个扶持的动作本身就是一味对症良药。她从自己做起,从点滴做起,视病人如亲人,从而赢得了病人的理解、支持与尊重,减少了医疗纠纷的发生。在科室内部,封启明本着人人平等的原则,工作吃苦在先,为他人着想在先。在科室医疗工作中,在严格按诊疗常规诊疗患者的基础上,她结合目前医疗技术的进展,不断学习与探索,以实际行动做到对病人负责,对医疗人员负责,对医院负责。封启明在医疗中对待患者竭尽全力救治,时刻不忘救死扶伤的信念,使患者充分感受到公平公正的就医体验。
作为急诊医学科主任,封启明在附属六院急诊医学科工作14年中,急诊医学科在医教研领域稳步前进。2014年,她率领急诊科医师团队申请到国家临床重点专科。近年来,上海交大附属第六人民医院急诊医学科病人量逐年迅速增长,病人病情危重、疾病复杂,医护人员工作强度大。为保障医疗治疗、提高患者满意度,封启明主任率先开展了急性多发伤急诊一体化救治,以EICU为核心,多个急诊亚专业组及全员各科精诚配合,大大提高了救治效果。六院急诊医学科在封启明主任的带领下,完善了一系列的改进措施,提高了快速诊断救治能力,使患者最大限度地得到快速、规范的诊断与治疗,提升了附属六院的社会认可度,更体现了三级医院的公益性。
以学术创新为引 炳烛教育之路
在科研创新方面,封启明于2011年牵头,完成了上海交通大学医工理交叉课题,临床阿司匹林抵抗的分型及特征研究,在学术领域受到广泛引用。2012年起,封启明在上海市科委国际合作课题的支持下,发起急诊医学科与美国匹兹堡大学合作,共同研究危重创伤患者的预后的影响因素,在国际期刊上发表SCI论文多篇。
封启明在学术上严谨求实,在科研上勇于创新。她不但对研究生的科研任务要求精益求精,更对研究生及科室临床工作者的医德医风高标准严要求。作为科室主任,封启明在严格要求自己的同时,努力寻求先进的管理方法打造合理的人才梯队,通过在职培养、公派留学、海内外招聘等方法提升学科人才梯队结构。与此同时,她还支持亚学科建设,包括急性创伤骨科建设,急性冠脉综合症急救组建设,急性颅脑外伤组建设,急性脑卒中介入小组建设,疑难、急危重症鉴别组建设,形成了一支国内领先水平的急救队伍。近3年来,她所在科内先后有两位医生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的资助,先后发表SCI论文20余篇。经由她培养毕业的十余名研究生,在参加工作后均在急诊医疗岗位上为医学事业做出卓越贡献。
在封启明的言传身教下,急诊医学科凭借着突出的临床、实验、教学,成为了第一批上海市急诊专科医师培训基地,更作为国家卫计委第一批急诊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近三年培训了上百名优秀年青住院医师,建立了一批教学有所长的优秀教师队伍。她开设本科生选修课《急救技术》14年并编撰教材、启发提高学生的临床思维及急救知识,领衔的急诊医学教学课获得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精品课程称号。
急诊室是医院中疑难重症病人最集中、病种多、抢救和管理任务最重的科室,是所有急诊病人入院治疗的必经之路,也是医患矛盾最突出的地方。基于这样的实际情况,封启明在教学科研之外积极创建急诊科普新平台。2015年大型纪实类节目《急诊室故事》在六院急诊科拍摄,通过深入挖掘一个个真实而充满人道主义精神的救治故事,直面社会广泛关注的医患矛盾、信任危机,让观众感受到病患如何被救治,传递社会正能量。2016年,《急诊室故事》纪录片的医学科普价值获得市六医院临床医疗成果奖特别奖。同时,急诊科室在上海市科协指导下建立了专业医学科普公众号大医小护,通过实用就医贴士、康复护理宣教、科普微视频健康热点等,医护联手,为医学科普贡献一份力量。
脚踏实地优化流程 管理举措实效显著
急诊,作为当前百姓就医过程中的焦点之一,因为受种种客观条件的制约,往往给人以紧张、拥挤、嘈杂的感觉,特别是当医院急诊人满为患,抢救通道受阻时,许多患者都难于接受,医患矛盾就此产生。同时,病人滞留抢救室的问题也在沪上各大医院长期存在。面对这样的情况,封启明带领团队积极探索急诊便民利民措施,想方设法克服困难、挖掘自身潜力,在硬件条件、就诊流程、细节服务等方面动足脑筋,推出了急诊病房收治一体化等一系列举措。
作为急诊重中之重的抢救室是医疗救治的核心区域,在医院的指导和支持下,封启明重点对救治诊疗进行安全规范建设。例如,医疗护理方面由医务处和急诊部现场协调,联系后疗基地加强分流,相关抢救室管理规定公示上墙;在安保方面安装可视门禁、重新布局安保力量。通过一体化管理及一系列管理举措,如今封闭化管理后的抢救室医疗秩序大大改善,医疗安全急救医疗救治能力也得到了提高。
为进一步方便患者就诊,封启明细心听取病患的反馈,不断优化工作流程,例如印制简易导诊图,方便患者就诊;设计急诊诊量的流量监测,实时反映各诊室等候病人数,能够及时调配医护力量;加强急诊用药管理,将急诊用药常规和处方规定在各诊室上墙公示,便于医生和患者掌握理解。除此之外,急诊诊室还安排了各科的备班、支援班,每晚六点到十点还安排了副主任医师的加强班,使急诊病人也能看到专家。真正为每一位前来就医的病患着想,设身处地地安排科室工作。
通过急诊改建及流程的再塑造,急诊医学科的改革取得了显著效果。通过调研,封启明和她地团队将急诊楼内的“实时急观”改为“实时住院”,实现急诊住院与病房住院的无缝对接,并进一步完善优化内科专科收治的流程,加强急诊床位周转,同时积极与一康、永浩等协作医院实行双向转诊。相较以往急诊住院难、“一床难求”的现象,现如今附属六院能快捷地收治分流病人。
【人物小传】
封启明,女,1966年3月生,主任医师,医学博士,硕士研究生导师。现任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六人民医院急诊医学科主任、学科带头人、上海市急性创伤急救中心副主任、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第六临床医学院急诊医学教研组组长,国家卫计委急诊专业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负责人、上海市急诊专科基地负责人。兼任中华医学会急诊分会委员、上海医学会急诊分会副主任委员、上海市医师协会急诊医学科分会副会长、上海市医学会危重病学会委员、九三学社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支社副主任。
封启明主任主要致力于心肌炎、心肌病、心力衰竭、高血压、冠心病的治疗及内科急危重症的鉴别诊断及治疗。参与上海市重大课题、“十五”攻关课题等。被授予上海市“三八红旗手”,上海市第二届最美女医师称号,上海交通大学“三八红旗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