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聚焦

上海交大团队助力江门中微子实验首个物理成果发布

11月19日,江门中微子实验(JUNO)的首个物理成果发布。该成果通过对今年8月26日至11月2日共59天有效数据的分析,JUNO合作组测量了被称为“太阳中微子振荡参数”的混合角和质量平方差,精度超过此前所有实验联合精度的1.6倍。这标志着JUNO实验这一国际瞩目的科学工程进入新的研究阶段。

江门中微子实验项目经理和发言人、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王贻芳院士表示,“江门中微子实验能够在仅2个月的时间内完成如此高精度的测量,表明JUNO探测器的性能完全符合设计预期。其前所未有的测量精度使我们可以很快确定中微子质量顺序,检验3种中微子振荡的框架,寻找超出此框架的新物理”。

JUNO是我国主导的重大国际合作项目,成员涵盖来自17个国家和地区、75个科研机构的700多名研究人员。

上海交通大学于2013年作为初始单位之一参加JUNO实验,是合作组的重要成员单位之一。上海交大团队由刘江来、孟月、徐东莲和黄俊挺教授等20多名正式成员组成,在多项关键环节发挥重要作用,包括关键子系统的研发、调试与验证,及实验早期数据分析。刘江来教授负责实验刻度策略的制定。孟月教授负责高精度刻度系统的研制与大规模测试,为探测器能量与时间刻度的准确性提供保障。黄俊挺教授作为合作组三个独立分析组之一的负责人,带领团队完成了从事例重建、刻度建模、本底分析到振荡参数提取的全链路分析任务。徐东莲教授负责研制多信使触发系统,实现低阈值数据获取,提升了JUNO对稀有信号的灵敏度。多名博士后、博士生在实验建设和分析中发挥了中坚力量。

11-24-01.jpg

2025年2月上海交通大学刻度团队成功完成刻度系统的现场安装

11-24-02.jpg

2025年8月25日上海交大博士后惠加琪(右一)、博士生李瑞(左一),博士生张平(中间)在正式物理取数前进行全面刻度。

“理解中微子的基本性质可以帮助我们揭开宇宙的奥秘。我们非常自豪,在过去十多年里长期专注于中微子研究,形成了一个紧密的实验研究团队,从多个方面为JUNO实验贡献力量。”刘江来教授表示,“JUNO作为我国发起的大型国际合作实验的典范,汇聚全世界多个国家科学家的智慧,共同推动中微子科学研究的发展。同时,我们也期待由上海交大牵头的PandaX实验和海铃中微子望远镜与JUNO实验相辅相成,在中微子领域持续取得进展和突破。”

颜维琦 江倩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