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聚焦

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

正在上海展出的《云海相望——云冈石窟艺术特展》,通过前沿科技将崖壁间的千年艺术转化为可感知、可传承的体验。本报记者叶辰亮摄

魏鹏举

徐剑

陈方刘

■主持人: 陈 瑜 本报记者

■嘉 宾: 魏鹏举 中央财经大学文化经济研究院院长、教授

徐 剑 上海交通大学媒体与传播学院特聘教授、文化创新与青年发展研究院院长

陈方刘 中共上海市委党校科社教研部主任、教授

编者按 文化繁荣兴盛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标志。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提出,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化。在数千年历史长河中,中华文明之所以生生不息、绵延不断,一个重要原因便是顺时应势、推陈出新。当前,文化和科技深度融合加速推进,新大众文艺蓬勃发展,各种新型文化业态层出不穷……如何在数字时代持续巩固中华文化主体性,推动文化产业健康发展?如何在赓续中华文脉中推动文化创新发展,持续提升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本报约请三位学者研讨交流。

主持人:创新创造是文化的生命力,是文化繁荣兴盛的活力源泉,也是文明绵延繁盛的不竭动力。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建议》深刻把握文化发展规律,提出“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化”的战略任务。在文化强国建设背景下,如何理解“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的重要意义?

魏鹏举:“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中华文明生生不息又自强不息的内生活力,从来都是来自全民族开放包容的创新精神。文化强国建设,一方面是文化领域的繁荣强盛,另一方面是文化赋能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国建设。文化自身的繁荣是文化强国的内核,文化赋能中国式现代化发展是文化强国的目标。文化建设是一个最需要创新也最需要给创新更多包容和激励的领域。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不仅是文化事业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根本,也是解放发展文化生产力并协同新质生产力,文创与科创双轮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行稳致远的关键。

这些年来,我国文化和旅游业不断涌现消费新业态,就是全民文化共创的生动实践。自媒体内容生产与传播是共创,文旅出圈也是共创,比如云冈石窟大佛,游客以P图、AI生成等方式,既实现了别具一格的文旅体验,也让石佛更生动有趣,出圈吸粉。文化IP的创新在带动文创消费繁荣的同时,也拉动了传统制造业的焕新升级,如潮玩让中国玩具制造业实现从追求成本优势到文创附加值优势的产业增长模式转换。

徐剑:当今时代,数字化与全球化深度融合,文化生产与传播的传统样态已被彻底打破。“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不仅是对文化发展规律的深刻洞察,更是对到2035年建成文化强国目标的路径指引。这一战略的意义在于,它让文化从精英的专业“高台”走向大众的日常“田野”,让每个个体都成为文化的创造者、传播者和获得者,不断激发社会主义文化的创新动力。

文化强国建设的核心在于“人的激活”。当十四亿多人的智慧与热情被充分释放,文化创新便能从“星星之火”燃成“燎原之势”,为民族复兴注入持久而深厚的动力。当前,人人参与、生产和传播已是中国文化的日常。文化产品是否是精品、是否有市场、是否能红遍全网,民众有着越来越强的话语权。多元主体的参与让文化创新摆脱了以往精英化的单调性,形成“百花齐放”的生动局面。文化传播已从以往的单向传输转向网络共振。李子柒的一条短视频能让东方生活走向全球,一场“村超”比赛可推动地方风貌红遍文旅市场。当每个个体都成为文化传播的节点,优质内容得以裂变式扩散,主流价值也通过这种“润物细无声”的方式深入人心。激发全民族的创造力,实则是将文化生产的权力交还人民,让文化真正扎根于人民的日常生活。

陈方刘:文化繁荣兴盛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标志。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一是更好汇聚文化发展的强大动能。文化创新创造要坚持为了人民、依靠人民,所取得的成果由人民共享。只有把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的活力激发出来,调动一切有利于文化发展的积极因素,才能汇聚文化发展的强大动能。二是更好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要。随着我国生产力发展水平明显提高,人民群众对文化产品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对文化产品样式的要求越来越多样化、个性化,这是文化创新创造的动力之源。广大人民群众也通过参与文化产品的创新创造获得精神满足、提升思想境界。三是更好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伟大创造精神。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创新性,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也必将成为推动各个领域改革创新的强大精神力量。

主持人:文化强国之“强”最终要体现在人民的思想境界、精神状态、文化修养上。人民群众是文化建设的主体,也是文化创新创造的主体。当前,新大众文艺正在蓬勃发展,人民群众以前所未有的广度和深度参与文化生产传播,既是“剧中人”,也是“剧作者”。这些变化为文化发展注入了怎样的新动力,又提出了哪些新要求?

魏鹏举:文化创新创造要充分激发人民群众的文化积极性和主动性。人文经济学指出,文化发达的地方,经济照样走在前面,精神文明与物质文明协同发展繁荣,这其中的关键能动因素是人。简单地说,文化就是一群人不假思索接受的一套价值体系并自觉践行的生活方式,人都是文化的人,文明体也往往是文化共同体,具有特定价值系统和生活方式的相对一致认同并由此具有作为整体的凝聚力。现代社会的构成因素更复杂,但文化无疑还是最内在最具黏性的有机力量。在信息化、数字化乃至智能化日益全民普惠的时代,文化产品与服务的生产、传播、消费、再生产日益群众化、网络化、衍生化,新大众文艺就是这种潮流的体现,新时代文化强国建设必须顺应信息技术的变化,深化文化科技的融合发展,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文化参与感、获得感、幸福感,扎根中华文明,进而提升数智技术条件下中国人的文化自觉自信和认同力。同时也要主动把控新大众文艺健康发展的方向,坚守文化安全的底线,注意克服“信息茧房”滋生的文化异化,注意防范“饭圈经济”衍生的情绪极化,更要注意抵御意识形态算法冷战中的认知误导。

徐剑:新大众文艺的蓬勃发展正在深刻重塑文化生产、传播与效果反馈的底层逻辑。在内容生产层面,大众用户生成内容的模式彻底打破了文化精英专业创作的垄断,短视频、网文等新文艺形式的普及使得文化生产呈现“去中心化”的特征,极大丰富了文化供给的多样性和原创性。在传播机制上,算法推荐与社交网络相结合,构建了信息病毒式扩散的网络路径。优质内容可通过“二次创作”实现某一内容形态的指数级传播。同时,实时评论、弹幕互动等用户反馈机制,使得创作者可即时调整内容,形成“创作-反馈-优化”的良性循环。

然而,这种新生态也面临双重挑战:一方面,流量驱动易导致低俗化、浅薄化倾向,需建立分级分类的内容敏捷治理体系;另一方面,算法偏好可能加剧创作的同质化,应通过扶持原创、鼓励跨界融合来保持创新活力。就此而言,新大众文艺亟待在技术创新与价值引领中间保持平衡。我们既要保护创作自由、激活创新潜能,也要用更多专业精品去引领大众内容生产,使文化创新既有“烟火气”,更应具备“精神高度”,使其真正成为滋养国民精神的文化源泉。

陈方刘:当前,数以亿计的普通民众通过记录生活、表达情感、分享见解,使文化创作从专业领域走向了寻常百姓家。这种源自生活本身的创作,带着泥土的芬芳和时代的温度,让文化发展获得了生生不息的创造力源泉。此外,互动传播形成了文化演进的内生动力。作品的传播通过点赞、评论、二次创作等互动行为,形成了一个从创作到反馈、再到创作的循环。这种即时互动让文化内容能够快速响应社会需求,实现了文化生产与社会生活的同频共振。

这一深刻变革对文化生态治理提出了新的要求。首先,要构建专业与大众“双向奔赴”的良性生态。专业文化工作者需要主动深入大众创作的沃土,汲取灵感和养分;反过来,通过专业引领,大众创作也可实现从“有意思”到“有意义”的品质提升。其次,要创新适应网络时代的治理方式。面对海量自发的文化生产,需要完善平台治理机制,优化算法推荐,让优质内容获得更好传播。同时要建立科学的评价体系,既尊重群众喜好,又引导审美提升,避免陷入“唯流量”“唯热度”的误区。此外,还需要培育新型文化人才。

主持人:科技是文化创新创造的“推进器”。当前,文化和科技融合不断催生各类新业态、新应用、新载体。但另一方面,也可能带来文化碎片化、浅表化、过度娱乐化等弊端。在推进文化和科技深度融合的过程中,应警惕哪些问题?如何推动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

魏鹏举:现代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关键是要最大程度地激发文化生产力与新质生产力的耦合效应,既需要有效市场,也离不开有为政府。全球文化经济的发生发展,都是由内容创意与科技创新融合带动的。最早的文化工业概念,就是由于工业技术在图书、音像等内容生产传播消费等方面的广泛应用而带动的文化产品服务的业态革命。当前,大量的新业态新消费都是随着信息化技术的产业效应以及用户普及不断迭代焕新。但正如早期文化工业这个范畴所提示的问题,技术在推进文化产品与服务的同时,也带来了消解价值、娱乐至死、资本主导等文化异化问题,现代文化经济也需要警惕算法控制等负面倾向。中国现代文化产业的发展,第一动能是有效市场,科技资源与文化资源的有效配置是新业态新消费不断涌现并可持续增长的根本之道,要让市场化运营的企业成为文化产业发展的真正主体。鉴于文化产业的意识形态及其人文价值属性,文化产业经济价值必须建立在正向社会效应基础上,这就需要有为政府的合理规范与引导,做好信息化条件下的有效文化治理,要积极引导现代数智技术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保护传承和创新传播,让新质生产力更好激活文化生产力。

徐剑:在数字化浪潮下,文化与科技的深度融合正呈现两个鲜明特征:一方面,移动网络、人工智能等新技术极大拓展了文化的新形态;另一方面,算法推荐、碎片化传播带来的“信息茧房”,以及流量至上导致的过度娱乐化,正消解着文化的深度与厚度。要实现国家文化产业的高质量发展,需重点把握三个方向:首先,必须警惕技术本位对文化主体性的消解。文化创新应当始终坚持以人为本,任何技术应用都必须服务于人文价值的有效传递。其次,要着力破解算法垄断对文化多样性的威胁。在流量经济驱动下,平台算法容易形成文化传播的“马太效应”,造成文化产品的同质化倾向。亟需建立健全算法治理机制,通过制度创新保障文化表达的多元空间。第三,需要构建更为科学的产业发展评价体系。文化产业具有经济和文化的双重属性,要探索建立兼顾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综合评估机制,引导产业在保持文化品格的前提下实现可持续发展。

陈方刘:文化与科技融合需警惕三大风险。首先,需警惕“技术至上”导致文化空心化。当对算法的追求压倒了对内容的雕琢,当流量的算计取代了价值的思考,文化产品便容易沦为“技术炫技”的载体。过度依赖算法推荐可能导致文化消费的“信息茧房”;而盲目追逐短视频的“黄金三秒”定律,则可能牺牲叙事的深度与完整性。其次,需防范“娱乐至上”引发意义消解,消解文化应有的精神引领和审美教育功能。最后,应避免“模式固化”扼杀创新活力。

推动文化产业实现高质量发展,一是要坚持“内容为王”,强化价值引领。要引导创作者坚持“两个结合”,从当代实践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灵感,创作出既有时代气息又有文化底蕴的精品力作。建立科学的评价体系,将社会效益、文化价值、用户口碑置于与市场效益同等重要的位置,引导产业健康发展。二是善用“科技赋能”,提升创作维度。例如,利用AI进行史料梳理和艺术风格分析,为传统研究赋能;运用VR/AR技术,打造沉浸式文化体验等。关键在于,让技术服务于内容的深化与升华,成为提升文化表现力、感染力和传播力的助推力量。三是构建“创新生态”,激发产业活力。要积极打破行业壁垒,促进文化与旅游、体育、教育等产业的深度融合,持续拓展文化消费新场景。同时,建立相关容错机制,为真正具有突破性的创新提供生长空间。

主持人:近年来,中国文化出海“新三样”——网文、网剧、网游,在海外刮起强劲“中国风”。以技术创新为引擎、以文化自信为底色,中华文化正以创新表达“圈粉”世界。如何进一步创新传播载体和方式,持续提升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

魏鹏举:文化软实力是内生人文活力的溢出效应,中华文明传播力和影响力,本质上来自中国式人文经济的创造力和生产力水平。相对于文化发展的多样性独特性,文明进步更突出价值共识和市场开放。中华文化有漫长历史积淀、自主价值体系及独特生活方式,中国人的价值如果要在世界范围得到更广泛的认同,有更大的影响力乃至国际话语体系的议题设置力,就需要从文明交流互鉴的维度深化中国文化经济的国内国际大合作大市场大循环。中国文化出海“新三样”的成功本身就是市场力量,是国内活跃的信息化内容创造力与产业化实力的溢出,是中国文化以新技术新消费新业态的现代文明方式融入并影响全球其他文明体的样板。

持续提升中华文明国际传播力影响力,实施路径需要进一步从特色文化推广向中国人文经济营销转换,核心竞争力培育要注重投资于物和投资于人有机结合,久久为功。《黑神话:悟空》《哪吒之魔童闹海》等优秀文化产品在全球市场的成效表明,创意人才、科技人才、运营人才等核心团队、人才因素是关键,面向全球文化市场,我们不仅要做好文化新质生产力相关的新基础设施的投资,更要积极做好人的投资,面向全球吸引和培养数字文化产业相关人才,“引进来”也要“走出去”,以人兴文,以文兴业,人文化成天下。

陈方刘:首先,要超越单一产品输出模式,构建数字文化出海矩阵。推动网文、网剧、网游等形态的跨界联动,形成相互引流、彼此赋能的叙事生态。将游戏引擎的交互优势、网文的想象空间、网剧的叙事魅力有机结合,打造多维立体的中华文化传播体系。其次,通过情感共鸣实现文化认同。善于运用国际社会易于接受特别是全球年轻人喜闻乐见的叙事语法,将中华文化理念融入扣人心弦的故事脉络和生动立体的角色塑造中,推动从“单向宣介”到“共情讲述”的转变,让海外受众在愉悦体验中理解中华文化。

徐剑:在全球化背景下,中华文化出海已实现了从“送出去”到“卖出去”的范式转变。文化“新三样”的成功表明,市场化运作才是文化传播创新的核心动力。我们要更加清楚地认识到,市场主体才是跨文化传播的关键角色。例如,游戏公司通过角色设定、剧情设计嵌入中华元素,让全球玩家在沉浸式娱乐中感知中国文化魅力。可在政策层面进一步加大对出海企业的扶持,如提供国际市场调研支持、出海产品传播效果奖励,鼓励企业成为中华文明的“动态载体”。

“文化折扣”是影响跨文化传播效果的核心因素。不同地区的受众对中华文化的接受度存在差异。因此,我们急需加强区域国别研究,精准把握目标市场的文化心理与审美偏好。今后,可通过加强海外文化研究中心建设,联合当地学者、创作者共同开发适配内容,避免“水土不服”。同时,借助大数据分析各国受众行为和审美偏好,优化传播策略,真正实现“一国一策”,让中华文化在全球范围产生更深远的共鸣。

观点

魏鹏举

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不仅是文化事业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根本,也是解放发展文化生产力并协同新质生产力,文创与科创双轮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行稳致远的关键。

徐剑

在全球化背景下,中华文化出海已实现了从“送出去”到“卖出去”的范式转变。我们要更加清楚地认识到,市场主体才是跨文化传播的关键角色。

陈方刘

文化与科技融合需警惕“技术至上”导致文化空心化,防范“娱乐至上”引发意义消解,避免“模式固化”扼杀创新活力。要坚持“内容为王”,强化价值引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