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聚焦

打通成果转化“最后一公里”,丁奎岭院士领衔论剑张江科创策源力

11月3日下午,《张江论剑·对话院士》第三期暨海上院士讲坛第四十四期在上海交通大学吕志和科学园成功举办。节目邀请到了中国科学院院士、有机化学家、上海交通大学校长丁奎岭,上海交通大学特聘教授、上海交大张江高等研究院人工智能生物医药中心主任洪亮,上海钛米机器人创始人、董事长兼CEO潘晶,锂凰科技CEO裘锦勇共同探讨基础研究如何蓄能产业“策源力”。圆桌主持人由上海交大张江高等研究院“转化门诊”常驻嘉宾、张江集团产业促进中心主任助理陈冰蕾担任。

上海市浦东新区副区长李慧,中国金融信息中心党委书记、董事长惠小勇,上海市张江科学城建设管理办公室副主任张丁发,上海交通大学张江高研院党委书记梁齐、执行院长田长麟,上海交通大学党委宣传部副部长曹杰等现场出席。

上海交大张江高等研究院作为张江科学城与上海交通大学深度融合的结晶,聚焦人工智能、生物医药、集成电路等前沿领域,是集基础研究、交叉创新、成果转化于一体的战略新高地,为本次对话提供了鲜活的“产学研用”融合场景。这也是《张江论剑·对话院士》节目首次走进大学校园。

“话题聚焦基础研究蓄能产业‘策源力’,契合了浦东肩负的国家战略使命,切中了科技创新驱动产业升级的核心环节。”上海市浦东新区副区长李慧表示,提升“策源力”的关键在于畅通转化链条,浦东正着力构建最具吸引力的创新生态,破解“不能转、不敢转、转不好”的瓶颈。“策源”的价值最终要体现在驱动产业发展、塑造新质生产力上,从实验室的“开头一公里”,到市场的“最后一公里”,成果转化是关键一环。在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方面,浦东也在知识产权保护、科技金融服务、人才激励保障等方面探索新路径,努力打造让科研人员“敢于创新”、让创新成果“顺畅转化”、让市场主体“放心投资”的环境。像“张江论剑·对话院士”这样的平台,汇聚多方智慧和经验,正是促进供需对接、思想碰撞、疏通转化渠道的绝佳实践。

f16b4f4157e94825a856835f60671f9b.png

中国金融信息中心党委书记、董事长惠小勇

中国金融信息中心党委书记、董事长惠小勇表示,置身“十五五”即将开局与全球格局演进的关键时期,科技创新既是关键“变量”,亦是最大“增量”。张江科学城作为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的重要承载区,上海交通大学作为基础研究的学术高地和锻造大国工匠的人才摇篮,中国金融信息中心作为信息、产业与资本连接的重要枢纽,三方协同发力有助于打通从“实验室”到“生产线”的堵点。他强调,基础研究是“从0到1”的“源头活水”,成果转化仍需破除制度堵点、畅通资本桥梁、完善创新生态。中国金融信息中心作为国家级的金融信息平台,始终秉持“服务金融、服务经济、服务国家战略”的使命,未来将进一步发挥信息汇聚、资源对接、品牌赋能的独特作用,通过“顶天立地”的宣传发布,为科技成果转化提供全周期的信息服务和资本助力,让更多“纸上成果”变为“地上产业”。

fd63c63c42a9405ba18183f76e322352.png

大力发展未来产业,是引领科技进步、带动产业升级、培育新质生产力的战略选择。基础研究如何促进未来产业发展?

上海交大“三区模式”改革,推动基础研究能级提升

丁奎岭院士指出,要加强原始创新和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一体推进教育科技人才发展。大学作为教育、科技、人才的交汇点,在开展基础研究过程中,要加强“有组织的科研”。

他介绍,上海交通大学正通过开展有组织科研的“三区模式”改革,推动基础研究提升服务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能力:一是打造面向战略导向的“集中区”:实施“大海洋”“大健康”“大信息”等专项行动计划,建设深远海浮动岛、转化医学等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并持续完善全国重点实验室体系;二是打造面向前沿导向的“自由区”:依托李政道研究所、张江高研院等跨学科创新平台,凝练科学第一性问题,推动学科交叉与原始创新;三是打造面向市场导向的“融合区”:深化科技成果转化改革,构建全链条公共转化平台,坚持“企业出题、高校领题、同题共答、共同阅卷”,与行业领军企业共建联合学院与研究平台,贯通人才链、创新链与产业链,形成企业与高校相互增益的正循环。

丁奎岭院士补充道,希望通过构建“基础研究—技术攻关—成果转化—产业培育”融合生态,为张江科学城区域建设、上海国际科创中心建设乃至国家的创新发展提供坚实的科技支撑力。

基础研究的交叉创新助力降本提效,突破知识边界

洪亮教授专注研究“AI+生物医药”这一前沿交叉领域,他表示,基于基础研究的交叉创新,不仅显著提升了研发效率,降低了试错成本,更在源头上构筑了未来生物医药产业的核心竞争力。“我们利用人工智能技术,深度挖掘海量生物数据的内在规律与价值。通过构建先进的机器学习模型与算法,我们能够以前所未有的精度和速度,进行蛋白质结构预测、功能设计以及优化,推动蛋白质工程等关键方向从传统的‘试错型’研究向‘模型化、工程化’探索转型。”他以与齐鲁制药等合作的三个案例,印证了基础研究对于产业降本提效的重要作用。“极自由、极交叉的研究,能不断突破知识边界,突破无限可能。”洪亮强调。

科学方法论要延伸到产品全流程

从科技创新企业的实践视角出发,潘晶董事长阐释了对基础研究的理解。他将高校的研究归纳为两大方向:一是探索“已知的未知”,即在现有理论框架内通过实验进行验证与填补;二是探索“未知的未知”,旨在持续拓展人类认知的边界。

对于企业而言,在他看来,过去三十年,国内产业多以“借鉴式创新”为主;而当前,在人工智能、生物医药等前沿领域,企业已步入“原发性创新”阶段,面临着“无作业可抄”的全新挑战。钛米机器人作为一家人工智能与医疗领域应用结合的企业,面对人民健康的客观需求和完善的健康服务体系,如何让技术与之嫁接,是企业面临的时代机遇。

他以“鱼缸”与“海洋”比喻当下的创新生态:精准调控的小鱼缸长不出大的创新产业;大的创新产业应该像“海洋”,既有弱小的珊瑚,也有嗜血的鲨鱼,在复杂环境中才能实现迭代演变。张江的创业企业在高校学会科学方法,在职业生涯中积累产品能力,如今在新技术与真实场景间搭建桥梁。潘晶强调,基础研究与产业创新的核心本质相似,企业要将科学方法论延伸到产品全流程。

将“实验室成果”转化为具产业价值的创新产品

锂凰科技是一家专业从事高比能电池和固态电池用新型硅负极材料研发、生产和销售的国家高新技术企业,也是交大张江高研院科研转化的企业代表,今年刚落地张江科学城。“我们始终坚持以基础研究突破引领技术路线迭代——通过原子级材料设计厘清性能提升的核心机理,借助一步法工艺优化解决规模化生产的关键难题,最终成功将‘实验室成果’转化为具有产业价值的创新产品,确保科研成果能真正落地为产业竞争力。”裘锦勇表示,未来将主动对接、扎实做好产业转化的承载和桥梁工作,将上海交大张江高等研究院和材料学院的未来材料创制中心、全固态电池实验室的前沿科技创新成果,通过中试熟化、工程放大,将技术理想与市场需求、商业逻辑紧密结合,让优秀的科研成果真正落地生根,绽放产业价值。

确实,实验室的科研成果变成市场应用的成熟产品,要从“最初一公里”走完“最后一公里”,哪个环节都不能少。打通科技成果转化“最后一公里”,需政府、企业和科研机构等共同努力,政产学研用多方协同,拆除阻碍产业化的“篱笆墙”。

强化“高价值”“极交叉”科研导向,要“算大账”“算总账”

对此,丁奎岭院士强调,必须破解“成果成熟度不高”“容错机制不完善”等关键堵点。他提出,要打通成果转化“最后一公里”,首先要建立覆盖概念验证、中试熟化、投资转让等环节的“全栈式”“全链条”的公共转化平台,助力跨越成果转化的“死亡谷”,例如上海交大在“大零号湾”布局建设多个概念验证平台,推动技术熟化与产业对接;同时,在机制上倡导金融投资机构形成“算大账、算总账”的容错理念,更多关注长期价值与社会效益,提高对硬科技项目的全生命周期容亏率,发挥引导基金 “投早、投小、投长期、投硬科技”的导向作用,形成“国资带头、社会跟进”的可持续模式;此外,科研本身应持续聚焦“高价值、极交叉”导向。近年来,上海交大在上海市的支持下设立基础研究特区,并自主设立“交大2030计划”“AI4S种子计划”“深蓝计划”“医工交叉STAR计划”等项目,激励原始创新与学科深度融合,为转化提供高质量源头供给,系统性提升科技成果的成熟度与可转化性。

打通“最后一公里”,要“聚人才”“定向施肥”“扎篱笆”

潘晶指出,打通成果转化的“最后一公里”,需针对企业不同发展阶段的核心需求,提供系统性支持。企业初创期最核心的制约因素是人才。破解之道在于推动人才“换脑子”,建立机制促进知识更新与思维转换;为初创团队“搭班子”,汇聚投资、技术与市场洞察力,共渡难关。钛米早期获得了中科院的首轮投资,后续又得到了市场化的头部基金以及浦东科创、张江科投和张江高科等机构的持续支持。他也坦言,此类模式在国内尚难大规模复制。

企业成长阶段,需要的则是“定向施肥”。张江科学城在此方面做出了有益探索,钛米自身就是一棵受益的“小树苗”。但他同时指出,目前的扶持多集中于“点上”的个案支持,尚未形成普惠性、制度化的定期发现与培育机制。他建议,对于各个细分赛道中刚刚“破土”的创新“小芽”,应建立一套不以短期回报为考量的、可持续的“浇水施肥”体系。

企业迈向成熟,则需要“扎篱笆”加以保护,让挂了些果的小树最终长成“参天大树”。潘晶呼吁,应利用国家优势,在关键产业节点为已显成果的企业构建保护体系,避免恶性竞争与知识产权纠纷。

“企业出题、高校解题、政府助题”,精准匹配理论与实际

裘锦勇认为,通过锂凰科技落地张江的实践,“企业出题、高校解题、政府助题”的协同模式,是实现理论研究与实际需求精准匹配的关键。首先是“企业出题”,核心要立足产业“真需求”锚定攻关方向,未来重大科技突破必须依靠政产学研深度融合才能啃下“硬骨头”。其次是“高校解题”,关键在学科交叉与平台支撑。锂电池行业正朝着高能量密度、高倍率快充、高安全性三大方向突破技术极限,这需要基础研究与工程技术深度融合。锂凰科技的原子级材料设计技术正是得益于这种“智能筛选+实验室攻关”的协同模式,让基础研究成果更快对接产业需求。最后是“政府助题”,重点在构建全链条创新生态。锂凰科技迁址张江,正是看中张江科学城“政策有温度、服务有速度、生态有厚度”的优势。

机制创新推动区域联动发展

作为一所扎根上海的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始终坚持与上海城市发展同频共振、共生互动,深度融入上海“五个中心”,尤其是国际科创中心建设,探索出了一条高校深度融入并服务区域科创中心建设的可行路径。

丁奎岭院士表示,围绕成果转化建立“科学家在哪里,服务就跟进到哪里”的理念,上海交大张江高研院转化门诊通过“体系化对接、专业化陪跑、生态化融入”,汇聚专家、企业、资本等多方力量,为科研人员提供“一对一”咨询与“会诊式”路径设计,让科研人员能够安心、放心地投身成果转化工作。近年来,学校在浦东新区开展体系化布局,建设张江高等研究院、李政道研究所,今年医学院浦东校区正式启用,并正积极推动中外合作办学项目。通过提高“人才密度”,持续赋能提升张江生物医药产业的集聚度和竞争力,更是为数字经济、人工智能、集成电路等产业输送人才,服务未来产业发展。

“未来,上海交通大学将继续深化体制机制改革,不断完善科技成果转化体系,为科研人员营造更加优良的创新环境,让更多的科技成果能够在张江这片创新的热土上开花结果。”丁奎岭院士说道。

如何有效破除制度堵点,使高校更好地服务科创中心的建设?洪亮教授对此也分享了三点建议:首先要搭建平台,包括交流平台和人才培养平台。交流平台就是多组织研讨会,让企业研发人员、有市场洞察的从业者、投资人和高校老师多交流,让企业现场提出真问题,一起探讨怎么攻坚、怎么解决问题。第二是人才培养,要解决企业输送到高校的定向人才培养的需求。第三,企业往往看重确定性,如果能有一些中试平台,把实验室成果做到一定规模的验证,企业买技术、合作的时候就会更安心,其实也是在帮企业分担风险。

聚焦基础研究策源与成果转化体系建设,与会嘉宾普遍认为,只有坚持原始创新、强化交叉融合、完善工程化与中试能力、健全体制机制,方能推动基础研究高效转化为产业动能,助力张江科学城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创新高地。

28c4bb570f304e5c936bc9588160bffe.png

活动现场,张江科学城建设管理办公室、中国金融信息中心、上海交通大学三方共同发起了“张江科技成果转化传播平台”,由张江科学城建设管理办公室副主任张丁发、上海交通大学张江高等研究院执行院长田长麟、中国金融信息中心总裁助理李志琴、上海交通大学党委宣传部副部长曹杰共同启动。该平台旨在打通“科研—产业—传播”链路,成为成果展示与产学研对接的资源纽带,助力基础研究策源能力提升与产业落地。

未来,各方力量将依托该平台,如同阳光、雨露与土壤般深度融合,共同滋养张江“热带雨林式”的创新生态。上海交通大学的原始创新策源是一颗颗种子,张江科学城的产业生态是一片沃土,而张江科学城建设管理办公室担当产业促进与场景赋能的桥梁,中国金融信息中心则发挥资源禀赋,注入“品牌阳光”与“资本活水”。从基础研究的“最先一公里”到产业化的“最后一公里”,将形成一场高效协同的创新接力,持续提升张江科学城在全球科技竞争中的核心策源力与影响力。

本期《张江论剑·对话院士》暨海上院士讲坛第四十四期由张江科学城建设管理办公室、中国金融信息中心、上海交通大学、上海市科学技术协会主办,张江科学城团工委、上海交通大学党委宣传部、上海交通大学张江高等研究院联合主办,中国科学院上海分院协办,旨在搭建“产学研用”协同平台,围绕基础研究策源与成果转化,依托“张江科技成果转化传播平台”推进资源联动与机制完善,服务张江科创中心建设。

本文来源:中国金融信息中心 陆家嘴金融网

文字:吴天宇、顾至冉、丁理斌(实习生)

图片:顾至冉

责编:顾舒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