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聚焦
2025“文艺赋美乡村”论坛在太原举行
中国农网
2025年10月15日,在《“文艺赋美乡村”工作方案(2025-2027年)》(以下简称《方案》)落地、全国文艺赋美乡村工作进入系统化推进阶段之际,“文艺赋美乡村”论坛在晋祠宾馆会议中心黄河厅举办。论坛以“文艺赋美乡村”为主题,由农业农村部农村社会事业促进司、山西省农业农村厅联合主办,上海交通大学创新设计中心承办,汇聚多领域代表为《方案》落地提供路径支撑。全国艺术乡建联盟在论坛上成立,并发出《文艺赋美乡村(太原)倡议》。这是七部门文件发出后首次召开各方面代表人士参加的研讨会,共商落实大计,共襄时代盛举。
山西省农业农村厅副厅长张建成致辞。他表示,山西作为农业大省,农耕文化、非遗资源与乡村生态禀赋丰富,正以《方案》为指引探索“文艺+文旅”“文艺+非遗”等融合模式。此次论坛落地山西,为山西学习先进经验、链接优质资源提供契机,呼吁嘉宾为山西乡村发展建言献策,打造山西特色文艺赋美乡村样板。
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潘鲁生以视频形式进行演讲,分享对深化乡村文化建设的思考。他强调,乡村振兴离不开文化,文化是乡村振兴的灵魂与持久动力。“文艺赋美乡村”是系统工程,要充分发挥文化育人、养心、赋能的作用,让文化振兴成为乡村振兴最坚实的基石。
农业农村部农村社会事业促进司司长唐珂以《谱写文艺赋美乡村的新乐章》为题作主题报告,他表示,文艺赋美乡村源于时代的呼唤、现实的需要与实践的伟力,既是对以往艺术乡建经验的总结提炼,又是对当前农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的精准回应,更是对未来乡村文化建设的引导布局。他强调,要把凝心聚力、培根铸魂作为“赋美”的根本任务,把充分发挥乡村美学的综合效益作为核心目标,把精准满足农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并着力构建乡村文艺人才发展机制,为文艺赋美乡村工作提供人才保障。文艺赋美乡村具有很强的政治性、实践性、公益性,要始终坚持党的领导,突出农民主体;要坚持因地制宜,做到稳中求进,广泛动员社会各方面力量共建共享。
中央宣传部文艺局相关同志表示,《方案》的出台标志着“文艺赋能乡村振兴”上升为国家系统性部署,核心是“以文艺为纽带激活乡村文化内生动力”。各地落实需把握“三个结合”,即与地方文化特色、农民实际需求、乡村产业发展结合,以确保政策落地见效。
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分党组书记、驻会副主席、秘书长荣书琴提出,乡村是中华文化的根脉所在,文艺赋美乡村的核心在于守护民族根脉、赓续中华文脉。当前部分地方存在“为热闹搞文艺”“为网红造IP”的浅层化问题,违背了乡村文化建设的本质。她建议,需从三方面强化文化赋能:一是系统挖掘乡村非遗、民俗、农耕文化资源,建立“乡村文化基因库”;二是推动民间文艺创作与时代需求结合,如将家风家训、移风易俗融入文艺作品;三是搭建民间文艺展演平台,让乡土文化“活起来、传下去”,真正以文化凝聚力提升乡村治理效能。
中央美术学院院长林茂围绕“美术赋能乡村:从视觉重塑到文化认同构建”展开演讲。他指出,美术不仅是“美化乡村”的工具,更是激活乡村空间、凝聚文化认同的载体:第一阶段“视觉重塑”,需避免同质化设计;第二阶段“空间激活”,通过改造闲置场所打造文化节点;第三阶段“文化认同”,引导村民参与文化建设。林茂强调,美术赋能需坚持“在地性”原则,让艺术真正扎根乡村、服务村民。
南京艺术学院党委副书记李向民以《艺术教育下沉:校地协同破解乡村文艺“人才荒”》为题,分享高校参与乡村文艺建设的实践经验。他指出,乡村文艺建设的核心短板是“人才短缺”,而高校是破解这一问题的关键力量。基于《方案》“人才保障”要求,南京艺术学院探索出“专业人才培养+乡土人才培育+文艺资源共享”的校地协同体系:通过“线上同步课堂+线下教师培训”输送美育资源,编写融入地方文化的《乡土美育教材》;联合地方开展“乡村文艺人才培育计划”;同时开放高校场馆,并将“乡村振兴主题创作”纳入学生实践学分。李向民呼吁,更多高校需打破与乡村的“信息壁垒”,建立长期合作机制,为乡村培育“带不走的文艺队伍”。
上海交通大学创新设计中心主任周武忠围绕“以乡村美学与美育赋能乡村全面振兴”,系统阐释乡村美学建设的理论与实践路径。他指出,当前乡村面临“文化失语”与“审美缺失”的双重困境,此前地方美学建设缺乏系统规划。基于《方案》高度重视乡村美学,他首次提出“可落地、可评估”的乡村美学实施框架:明确“自然美、人工美、生活美、文化美、经济美”的核心内涵,遵循“尊重自然、传承文化、以人为本、因地制宜、美经融合、美育引领”六大原则。实践中,可通过划定生态红线打造“季节性美学农田”“修旧如旧”活化古民居、开发黑土文化礼盒等方式,实现“美学”与“经济”的协同发展。周武忠强调,乡村美学建设需避免“一刀切”,要让村民成为审美主体,真正实现美在乡村、用在乡村。
本次论坛发布四大标志性成果,为文艺赋美乡村工作提供保障与指引。
论坛还发布“艺术乡建校—村共建共治试点名单”,涵盖全国百校百村实践点,如中央美术学院与浙江余村、南京艺术学院与江苏无锡桃源村等组合,将围绕“美育下沉、文创开发、空间改造”合作,打造校地协同“试验田”。随后,12对高校—乡村代表分四组签约,明确高校需派驻团队、提供支持,乡村需提供场地、组织参与,标志着校地协同从意向转向实质行动。
论坛上宣布了“全国艺术乡建联盟”成立。作为落实《方案》“社会力量参与”要求的核心载体,联盟首批吸纳 200家左右单位,涵盖多领域资源。联盟将搭建“需求-资源”对接平台、定期举办研讨培训、推动示范项目落地,推动艺术乡建从“零散探索”迈向“系统协同”。
论坛还发布《文艺赋美乡村(太原)倡议》(以下简称《倡议》)。《倡议》立足《方案》要求,明确“四大自律准则”与“五大行动承诺”。“四大自律准则”包括尊重乡村历史文化、坚持农民主体地位、践行长期主义、恪守公益原则;“五大行动承诺”涵盖开展乡村文化普查、鼓励文艺工作者扎根创作、推动“文艺进乡村”常态化、构建四方联动人才培育体系、推动“文艺+”融合,为全国文艺工作划定底线与方向。
论坛第五项议程是6位基层代表围绕“多元载体赋能与基层实践探索”分享经验,为《方案》落地提供“接地气”的样本。山西省左权县县长郭丰慧分享“美术+文旅”实践,该县与高校合作建“中国北方第一写生基地”,2024年接待超 10万人次,带动周边发展,写生产业总收入破 2亿元。中国美术学院副教授陈子劲分享福建屏南前汾溪村八年实践,以“就地现代化”理念推动艺术教育与乡村振兴融合,激活村民内生动力。上海市金山区吕巷镇和平村村“两委”委员钱华妹分享“产业+文化”融合经验,将“吕巷蟠桃节”与非遗结合,改造农房让村民获三重收益。江苏省苏州市相城区望亭镇党委书记方建国分享“空间美学+文旅”实践,激活乡村空间与产业,单月接待游客超5万人次,获评首批“乡村美学小镇”。国家统计局河南调查总队原二级巡视员宋瑞分享弯柳树村“文艺+治理”实践,通过文艺活动聚人心、移风易俗。浙江省杭州市余杭区传梭博物馆馆长郑芬兰分享“非遗技艺+乡村无废材料”实践,带动村民增收致富。
最后是圆桌论坛,围绕“文艺赋美乡村的实践路径、现实挑战与未来探索”进行研讨,东华大学服装与艺术设计学院院长孙捷主持论坛。孙捷指出,当前文艺赋美乡村工作面临“可持续运营难”“村民参与度不均”“资源整合不充分”等挑战,论坛旨在“直面问题、分享经验、共寻对策”。
北京觉屋文化传播有限公司董事长田齐分享“凤凰引民宿艺术村”的实践,提出“四位协同”机制与三大原则,建议企业避免“商业利益至上”,与村集体建立利益共享机制。山东省诸城市臧克家纪念馆馆长王少红指出“农民主体地位未充分体现”的问题,推动建立“乡村文艺作品全国展播平台”,建议完善“农民创作激励机制”。江苏省无锡市惠山区阳山镇桃源村党总支书记张谷提出“特色IP打造易同质化”的挑战,建议深挖地方文化独特性、推动IP与产业绑定、加强区域协作。孙捷结合东华大学实践补充,指出校地协同“短期实践多、长期合作少”,建议通过签订长期协议、设立实践基地、纳入科研考核强化持续性。
孙捷总结时指出,本次圆桌论坛达成了三点共识:一是坚持“农民主体、公益优先”,避免商业异化;二是构建“政府—高校—企业—乡村”四方协同机制;三是注重“长期可持续”,避免“运动式”改造。未来需以《方案》与《文艺赋美乡村(太原)倡议》为指引,探索差异化路径,让文艺成为乡村振兴“持久动能”。
未来,随着《方案》的深入实施与《文艺赋美乡村(太原)倡议》的落地,本次论坛搭建的协同平台与实践样本,将持续为乡村文化兴盛注入活力,助力绘就乡村全面振兴新图景。
-
媒体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