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聚焦

上海交通大学教授孔海南:还洱海一个更好的生态

1.jpg

2.jpg

数据来源:自然资源部、生态环境部等

2005年8月15日,时任浙江省委书记的习近平同志到浙江安吉调研时提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两山”理念。新时代实践中,这一重要理念升华为新发展理念的重要内容,彰显中国式现代化的鲜明特点,指引美丽中国建设不断迈出新步伐,为全球可持续发展提供宝贵范例。

浙江安吉县的梁峰晖改进工艺,“以竹代塑”绿色生产;湖北黄梅县的徐天治带领职工做好森林抚育,吃上生态饭;吉林梨树县的韩凤香扎根黑土地,推广新技术和新理念……守绿换金、添绿增金、点绿成金、借绿生金,一个个关于美丽中国美好生活的故事,印证着生态优势向发展优势的转化通道不断拓宽。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让我们跟着记者的镜头,看各地各部门在探索经济发展和生态保护的辩证统一中,于绿水青山间绘就的幸福瞬间。

——编  者  

上海交通大学教授孔海南——

还洱海一个更好的生态

本报记者  姜泓冰

“名字里带个‘海’字,大半辈子和水打交道。将自己的人生规划与祖国的明天、民族的发展、社会的需求联系在一起,我不后悔!”满头白发的国家水体污染控制与治理科技重大专项洱海项目负责人、上海交通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讲席教授孔海南,在与青年教师和学生们座谈交流时这样说。

孔海南是改革开放后最早进入环境研究领域的学者之一,长期从事湖泊与河流治理技术研究,是国际湖泊富营养化研究治理领域的资深专家。安稳平顺的工作生活轨迹,却因为对一片“海”的牵念而转变。

1996年,作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专家的孔海南第一次到云南洱海考察,船行至湖心,只见大片沉水植物群落从湖底一直长到湖面,“水下森林”绵延十几平方公里。后来,随着流域污染和富营养化侵蚀,曾经澄澈见底的洱海出现大规模蓝藻,水质从国家地表水标准Ⅱ类降到局部Ⅳ类。

看着洱海污浊失色,孔海南忧心忡忡,下定决心回国。“用知识、技术和经验解决问题才有意义。”他说。孔海南与其他专家一道奔走调研,建议设立国家重大科技专项水专项。2006年底,国家水体污染控制与治理科技重大专项获批启动,孔海南成了其中洱海项目的首席科学家,带领几十家科研单位的专家团队,共同为洱海查清污染源、制定科学治理方案,并与相关部委、地方政府共同落实执行。

那一年,孔海南已56岁,且患有房颤型心脏病、高血压等疾病。此后10多年,他每年在上海家中的时间不到一个月,长期租住在洱海边的农家小楼里,走遍了洱海周边的村落、河流。

湖泊污染治理难在必须实现整个流域的综合协同,所有入湖河流都要截污变清。孔海南带领团队先在罗时江做治理示范,集成多种技术,改造堤岸、河床,恢复湿地,两三年后江水变清。

从试点到铺开,经过10多年的不懈努力和攻坚,曾被过度开发的洱海逐步恢复风采。消失多年的大理鲤鱼、海菜花等重见踪影。近年来,当地海菜花人工栽培面积普及到3000亩,成为云南洱源县农户的“致富菜”。

如今,70多岁的孔海南依然长居洱海边。“水体污染治理是一个艰难、繁重的大工程。”他说,治理好整个洱海仍需三四十年的持续努力。上海交通大学师生团队常年在洱海采集野外样品、分析水质指标、开展科学研究,继续为洱海的生态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