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聚焦

关注世界读书日 看看高校学生阅读中有哪些新变化

2025年世界读书日来临之际,上海各高校都开展了相关的读书日活动。其中上海交通大学最新发布的阅读报告显示,大学生群体年均阅读量达20.6册,其中电子书下载量达228.8万次,约为纸质书借阅量的17倍。81%受访学生存在跨学科阅读行为,人文社科与科技类书籍呈现“双高峰”现象。

数据显示,大学生日均阅读时长集中在1-4小时区间,7.2%学生日均超8小时。专业文献下载量持续增长,师生人均每周下载论文7.76篇,全文期刊年下载量突破4016万次。在借阅榜单中,《机器学习》《Python编程》等技术书籍与《红楼梦》《三国演义》等经典书籍均上榜,反映当代学生兼容专业需求与人文素养的阅读特征。经典著作《毛泽东选集》成为同时进入推荐榜与借阅榜的书籍,且年检索量居各类文献之首。

调查发现显著性别差异:男生更关注科技商业类书籍,女生偏好艺术设计领域。不同学历层次呈现阅读分化,本科生借阅诗歌类书籍量显著高于研究生群体,研究生则更多选择社会纪实类作品。值得注意的是,国家奖学金获得者年均入馆天数达37天,较普通学生高出54%,其中最高纪录保持者全年入馆307天。最高年度纸质书阅读量达543本,约等同于日均完成1.5本书的阅读。

人工智能正改变阅读生态,高校推出的AI阅读助手可实现拍照解读文献、智能荐书等功能,配套开展的“AI+学术素养”培训吸引了众多师生参与。数据显示,68.4%学生主要依据个人兴趣选书,50.1%受同学推荐影响,延续了“朋辈共读”的传统。在阅读感悟方面,928位同学积极反馈分享,有工科学生留言:“多读人文方知天地宽”,另有学生提出需警惕“阅读茧房”。学生将书籍视为“知识阶梯”和“心灵避难所”。

读书日期间,上海多所高校推出创新活动,包括中外学生共同演绎的《将进酒》融合表演、完全依据阅读习惯和阅读思考评定的特殊奖学金评选等。业内专家指出,这些数据为观察青年群体知识获取方式提供了新视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