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聚焦

上海交通大学世界读书日系列活动开幕

中新网上海新闻4月23日电(记者 许婧)上海交通大学图书馆世界读书日系列活动近日开幕。本次活动以“典耀中华·阅见未来”为主题,发布《2024年上海交通大学学生阅读报告》,首次呈现“交大学生阅读画像”,并推出“一场别开生面的阅读奖学金答辩、一场为期一周的中外文精品书展、一系列名师名家名著的报告会”等系列活动。

《2024年上海交通大学学生阅读报告》发布。据介绍,为全面了解学生阅读状况,上海交大图书馆面向全体在校生开展了2024年度阅读情况调查,共回收有效问卷5242份。结合图书馆借阅和入馆数据进行分析,一份生动展现交大学子阅读特征的群体阅读画像得以呈现。

过去一年,每位同学平均阅读了20.6册图书,其中专业书籍13册,课外读物7.6册。学期内近六成同学每日坚持阅读1-4小时,甚至7.2%的同学日均阅读超过8小时,体现了交大学子的阅读热忱。在专业阅读领域,师生人均每周下载论文7.76篇,下载量连续三年攀升。此外,81%的学生称阅读范围不局限于本专业,还会涉猎其他学科领域。

课外阅读方面,中外文学、历史文化等题材关注度最高,而不同群体更展现出独特的特性:本科生以诗歌对话青春,研究生用社会纪实追问时代;男生偏爱科学新知与商业智慧,女生则钟情艺术设计与异域文脉——多元的阅读选择。电子书下载量高达228.8万次,是纸质书借阅量的17倍;全文期刊及会议录下载量连续五年攀升,突破4016万次;学位论文下载量223.2万次,同比增长21.4%。

2024年,全校人均入馆24天,而2024年国家奖学金获得者的人均入馆天数达到37天。特别值得关注的是,本科获奖者人均入馆64天,其中一位同学更是以307天的记录荣登“跑馆达人”。

问卷调查“您最喜欢或者对您影响最大的书”,获得4341份学生有效反馈(反馈率82.8%)。学生推荐书单集中在文史哲经典,如《红楼梦》《道德经》《三国演义》等。此外,《高等数学》也收获多位“真爱粉”的推荐。

统计2024年图书馆借阅数据,记录着另一种真实:在文学经典的身旁,《机器学习》的代码在流转,《数值分析》的公式在碰撞,《Python编程》的智慧在生长,《数据结构》的逻辑在延展。这些与计算机键盘声共振的代码之书,和《经济学原理》《数学分析》《传热学》共同构筑起交大特有的“硬核阅读风景”。

人文学院卞同学以全年543本借阅量荣登榜首,远超去年349本的纪录,这可能意味着他平均每日都在与1.5本著作进行对话;而凯原法学院刘同学342天的在馆足迹,让他的身影深深印刻在图书馆智能门禁系统的记忆中。

同学们选书时的精神坐标同样值得品味。68.4%的同学追随内心主题的召唤,50.1%的同学倾听同窗的书语,42.4%的同学追逐作者的思维轨迹——这组数据勾勒出交大阅读文化的底色:既有独立思考的锐度,又有朋辈共读的温度。特别令人欣慰的是,在人文社科学子中,47.5%的同学依然将老师的推荐视作灯塔。

为推进高校图书馆数智化转型,提升师生阅读体验,国内首个深度应用大模型的图书馆 AI馆员“交小圕”与大家见面,共同开启智慧服务新体验。“交小圕”提供智能咨询服务,全天候响应借阅、空间预约等高频需求;全域知识导航实现百万资源一键直达,还能根据师生的学术兴趣推荐书刊;多模态交互支持拍照解读文献内容;更支持多模型灵活对接,确保服务既高效又温暖。未来,“交小圕”将持续升级,深度融合知识图谱打造个性化学习空间,用技术解放人力,以人文滋养心灵。

此外,上海交通大学图书馆启动“AI+学术素养跃升计划”系列培训活动,培训主题涵盖AI学术数据库资源利用、AI+科研、AI+文献调研,以及AI工具使用技巧及经验分享等,致力于为师生提供前沿的学习支持。同时,也开启了AI赋能图书馆学分课程“信息素养与实践”的课程建设工作。

上海交通大学图书馆AI+阅读机也在近期推出试用。该设备依托人工智能技术,通过扫描图书封面或条码即实现AI解读、AI荐书等多元化馆藏图书服务,为读者打造沉浸式智慧阅读新场景。

开幕式上,来自中国本土的学子与来自美洲和亚洲的海外留学生联袂登台,以诗朗诵、琵琶演奏与剑舞表演相融合的形式,生动诠释了李白名篇《将进酒》的豪迈气韵与中华传统文化的多元魅力。

据介绍,4月至5月,“鲜悦”系列读书报告会的三场讲座聚焦中华典籍与影视创作。 首场讲座中,上海交通大学人文学院副教授雷欣翰以《庄子》“鲲鹏”意象为钥,解读道家生命智慧,探秘“逍遥游”的精神境界。次日(4月18日)同一地点,人文学院副研究员刘思亮引领观众走进《山海经》的奇幻世界,解密这部“上古奇书”的文本性质与研究脉络。第三场讲座将于5月初举行,北京师范大学梁振华教授将立足《问苍茫》《风吹半夏》《理想照耀中国》等热播剧作,深度解析中国电视剧创作中历史传承、现实关照与传统根脉的三重维度。(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