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聚焦

为国奉献与国同行 最好的传承是践行

共和国勋章、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中国第一代核潜艇工程总师黄旭华院士逝世,母校上海交大师生深切缅怀

50208_p8.jpg

在上海交通大学船舶海洋与建筑工程学院一楼大厅,摆放着中国第一艘核潜艇的等比缩小模型。几乎所有的在校学生都知道,这个模型和上海交大1949届校友黄旭华的名字紧紧连在一起。

中国工程院院士,共和国勋章、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中国第一代核潜艇工程总设计师黄旭华因病医治无效,于2月6日在湖北武汉逝世,享年99岁。

昨天,上海交大船建学院的大厅里,小小的潜艇模型边,摆满了盛开的菊花。时值寒假,师生们冒着寒风来到这里,在模型前排起长队、默哀悼念。

这是一段感动无数国人的往事:为了祖国的核潜艇事业,黄旭华曾隐姓埋名三十载,将全部的心血都倾注在“国之重器”的研制中。

多年后,忆及他的“深潜”人生,黄旭华说,“我60年前就下定决心了,要当一辈子无名英雄”。

无声、无畏、无怨、无悔。斯人已逝,精神永存。从此以后,对更多的年轻人来说,黄旭华的名字,不仅变成了一份深深的纪念,更是恒久的精神激励——为国奉献、与国同行,最好的传承就是践行,奋勇向前,向上攀登。

隐姓埋名30年,“国家的事情比天还大”

在上海交通大学,黄旭华这个名字,早已成为爱国奋斗的象征。闵行校区里有一条“旭华路”,与“元培路”“叔同路”“学森路”等一同构成“大师之路”,作为“无言之师”,滋养着师生的精神世界。

“对黄老来说,国家的事情比天还大。这是他留给我们最珍贵的精神财富。”中国工程院院士林忠钦在担任上海交大校长时,曾与黄旭华多次打交道。2020年,林忠钦带着上海交大的老师们,把杰出校友终身成就奖送到武汉黄旭华家中,“当时,年过九旬的黄老和我们交谈了很久,他反复询问学校船舶专业的发展情况。他还不断提醒我们,船舶事业的发达是国家强大的保证。”

正是出于对国家强大的渴望,黄旭华当年才选择了造船专业。

1926年,黄旭华出生在广东汕尾,是家中老三,父母均为医生,在当地开诊所,颇具声望。在他们的影响下,他最初也立志成为医生。然而,战乱的经历彻底改变了他的想法:“学医只能救人,我要救国。”怀揣着报国梦想,1945年7月,他以专业第一的成绩考取了国立交通大学(现上海交通大学)造船工程系。

1949年,在交大就读期间,黄旭华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他用一生践行了自己的誓言:“党需要我冲锋陷阵时,我就一次流光自己的血;党需要我一滴一滴地流血时,我就一滴一滴地流!”新中国成立之初,国家需要时,黄旭华毫不犹豫,隐姓埋名30年,从事核潜艇研究。这30年中,父亲去世了他没有回来,二哥去世了他也没有回家……黄旭华曾说:“自古忠孝难以双全。一个人对国家的忠,就是对父母的最大的孝。”

上海交大船建学院青年教授王鸿东终生难忘,2023年他最后一次去武汉探望黄老。彼时,黄老因身体原因正在住院。“没想到,我们去的时候,病房里老先生正在吟唱学生时代的革命歌曲。”慷慨激昂的曲调,让在场师生纷纷红了眼眶。“一颗爱国心,一份报国志,这样的信仰贯穿着黄老的一生,熠熠生辉。”

科研无止境,创新道路上要永不知足

“要有信仰、有理想,还要有本领。科研发展永无止境,在创新道路上要永不知足。”这是2022年暑期,黄旭华写给上海交大船建学院师生的寄语。

王鸿东回忆,当时黄老刚经历一场骨科手术,但他还是认真地倾听了AI赋能、新能源与船舶专业结合的前沿动态。他还诚恳地表示,虽然他不懂人工智能,但“这个方向非常好,年轻人一定要坚持做下去!”

“他从来没有放弃过对船舶研究领域的关注。”上海交大船建学院党委书记周薇回忆,2013年,黄旭华回母校探访拖曳实验水池,这里是他在研制核潜艇时多次进行实验的地方。当黄旭华听说上海交大已有国内高校最大的多功能拖曳实验水池且正不断有“大国重器”从中诞生时,他非常高兴。“黄老多次强调,科技关键核心技术,要不来、买不来、讨不来。特别是今天,在科研不断追求创新的情况下,搞科研的就必须把自己的一生放在科研工作中去,不把心装到里面去,很难出成果。”

事实上,黄旭华也正是在创新和坚守中,破解了我国核潜艇设计难题。当1965年核潜艇研制重新列入国家计划之时,黄旭华连核潜艇是什么样都没见过,对内部结构更是一无所知。面对国外严密的技术封锁,他用最“土”的办法来实现最“新”的设计、解决最尖端的技术问题。没有现成的图纸和模型,就一边设计、一边施工;没有计算机,就用算盘和计算尺,靠人力算出了首艘核潜艇几万个数据;为了控制核潜艇的总重和稳性,边角余料都要一一过秤……最终,我国水滴型核动力潜艇得以成功研制。

言传身教,用“三面镜子”勉励年轻人

“在众多年轻学子的心中,黄旭华这个名字意味着一种精神、一种传承。”王鸿东告诉记者,上海交大几乎每个学生都知道“两把椅子”的故事。

2017年,黄旭华光荣当选为“全国道德模范”,和参加全国精神文明建设表彰大会的600多名代表一起,在人民大会堂金色大厅,受到习近平总书记的亲切接见。看到黄旭华年事已高,习近平总书记主动移开椅子,一再邀请黄旭华坐在自己身边,成为全国关注的焦点。

2016年4月,在上海交通大学纪念建校120周年大会现场,黄旭华作为校友代表发言。当时,已九十高龄的他,推开了学校为他演讲准备的座椅,坚持站立演讲。王鸿东当时还是博士生,他记得,当黄旭华以颤抖而坚决的语调说出“此生属于祖国,此生属于核潜艇,献身核潜艇事业,此生无怨无悔”时,全场掌声雷动。

几十年来,黄旭华言传身教,培养和选拔出一批又一批技术人才,他常用“三面镜子”来勉励年轻人:一是放大镜——跟踪追寻有效线索;二是显微镜——看清内容和实质性;三是照妖镜——去伪存真,为我所用。

他的事迹,影响了一批又一批年轻人的选择。在上海交大,每年都有不少学生追随黄旭华的脚步,选择他所工作的中国船舶重工集团第七一九研究所。

05后苏泽凯是上海交大船舶与海洋工程专业去年新设的强基计划班的第一批学生。他高考时以高分填报了“旭华班”。苏泽凯说,“我和黄老是同乡,因为崇拜他,所以高考时没有考虑过别的志愿。没想到入学后,才发现他是我们很多同学的偶像。”

2019年,黄旭华获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他把自己的奖金悉数捐出,在自己家乡的中小学和上海交通大学都设立了“旭华奖学金”。该奖学金专门用于奖励选择到国家重点单位的毕业生。至今已有40多名学生获得了旭华奖学金,仅上海交大船建学院,就有3名学生选择了黄旭华曾经工作过的单位,继续他的事业。

姜澎/吴金娇
姜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