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聚焦

数字化转型中的高校学生思政工作

i_121230[1].jpg

赵昕

上海交通大学将思想政治工作传统优势与信息技术深度融合,充分运用互联网思维,构建学生思想动态感知和决策系统,提升思政队伍的网络育人能力,充分发挥学科专业优势,建设自主可控的数字育人平台,赋能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数字化转型、智能化发展。

一、读懂“网络原住民”,找准思政教育靶向

当代大学生作为“网络原住民”,其思想行为深受网络影响。要想找准思政教育的靶心,必须走进学生们的网络世界,读懂他们的所思所想。上海交大多维度关注学生思想动态,绘制学生思想“晴雨表”,为思政育人方案的优化提供有力依据。在入学、考试、转专业、毕业等关键成长节点,学校通过座谈会、专项调查等方式,把握学生的思想观念和网络行为。借助水源社区、小红书等平台,学校深度分析网络跟帖,敏锐感知学生对时事热点、校园动态的观点立场与情绪波动。

语言是思想的外化。“网络梗”作为青年话语的独特载体,反映了学生的情感共鸣、群体归属与价值认同,是高校思政教育同青年学生同频的纽带。学校成立“梗指南”工作室,积极拆解“网络梗”,巧妙运用“梗”语言,推动青年亚文化与育人主旋律破壁融合。2024年,“梗指南”产出180余条,助力思政工作者读懂青年心声。

二、练就“用网硬功夫”,增强网络育人本领

要想在网络时代赢得学生的认同,高校思政工作者必须练就“用网硬功夫”。上海交大于2018年成立大学生发展研究院,联合学科专业教师团队,共同攻克网络育人领域的热点焦点难点问题。研究院以课题研究为牵引,以研修小组为支撑,以队伍培训为辐射,凝聚了一批知网、懂网、用网的专兼职研究人员,形成了丰富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成果。近年来,学校出版了一系列网络育人专著,为高校网络育人提供了有益借鉴。

为建强思政工作队伍,学校连续六年举办上海高校辅导员“网络思政工作与网络素养教育”专题培训班,累计覆盖辅导员学员1200多人。2024年,学校面向全国发布新媒体课题,组建网络育人研究共同体,聚焦当前新媒体育人作用发挥的瓶颈问题开展有组织的研究。在一系列举措的推动下,学校2个项目入选教育部思想政治工作精品项目。网络育人工作的深入开展,推动传统教育模式升级,切实增强了思政教育的时代感和吸引力。

三、配齐“数字工具箱”,提升学生工作效能

数字思政空间场域的生成与塑造有赖于完善的信息化支撑体系。上海交大自主研发多个智慧系统和数智工具,从夯实基础支撑到优化中间流程,再到实现服务交互,不断提升工作效能,打造更加智慧、高效、个性的育人生态,全方位服务学生成长成才。

学校协同多部门研发“学生画像”系统,构建起以学生为中心、贯通全学段、涵盖全方面的中央数据仓库,不断提高信息利用效能和服务育人工作能级;推行“第二课堂成绩单”,从志愿公益、社会实践、科技创新、社会工作、文体发展等方面全过程记录、认证学生在校期间成长经历,系统构建学生个人数字档案,帮助一线辅导员更加全面地把握学生成长发展动态;构建基于SSC系统的智慧学工应用,有效衔接学生在信息管理、调查测试、考核评审、事务办理等方面的业务需求,完善数字化工作流程的中间环节;依托管理服务平台“交我办”,持续优化学生事务办理工作流程,实现“数据多跑路,师生少跑腿”;高起点建设“汪导在线”辅导员名师工作室,有效延伸育人载体,不断迭代数智思政产品,提升思政教育的亲和力和针对性。

四、回归“育人真场域”,构筑立德树人高地

数字思政一方面更新了育人时空场域,另一方面也对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扎根育人场景,学校坚持在现实场域中关心学生成长、服务学生需要、回应学生关切,致力于建设校园交流空间、畅通诉求反馈渠道、打造文体活动品牌,引导学生沉浸式参与校园生活,进一步构筑立德树人多维全息生态。

贯彻“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学校在闵行校区中心位置高标准建设“学生中心”大楼,打造集业务办理、心理咨询、交流学习、文艺活动、休闲娱乐于一体的“一站式”新空间。学生部门办公地点与学生活动空间有机融合,让辅导员更加贴近学生、了解学生。学校依托“54741234服务热线”、书记校长信箱等渠道,24小时持续受理、及时响应、有效解决学生诉求,职能部处长定期与学生面对面座谈,及时调整优化各类管理服务政策,把思想问题的萌芽发现在平常、解决在平常;专门设立由学生主持的“青智”智库研究项目,举办“交·言”精美校园建设大赛,鼓励同学们把问题变成课题,把批评变成建议,在参与校园治理过程中增进共识、增长才干;打造校园文化顶流,“水灯节”“绿洲音乐节”等活动持续“破圈”,展现了交大校园文化的独特魅力。

“数字思政”作为教育数字化转型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落实新时代立德树人工程、汇聚教育强国建设强大思政引领力的重要举措。未来,上海交大将坚持新发展理念,运用数智新技术,激发数字思政新动能,提高数字思政工作能力,建强数字思政育人阵地,着力提升互联网时代高校思政引领力。

(作者为上海交通大学学生工作指导委员会秘书长、学生处处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