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聚焦

我的第一课 | “长大后我就成了你” 赵维殳:相信极端生命的研究会不断有“来者”加入

央广网上海9月10日消息(记者唐奇云 韩晓余)“这是我2021年11月在太平洋,搭乘着‘奋斗者’号,通过机械手,从马里亚纳海沟底部带上来的一块珍贵玄武岩,你看它的分层非常清晰。”上海交通大学生命科学技术学院的青年教师赵维殳指着她的教学辅助用具玄武岩,向记者展示道。

在9月10日教师节前夕,赵维殳正在办公室里为新一学期极端生物方向的通识课忙碌准备着。

赵维殳展示她从马里亚纳海沟底部带上来的珍贵玄武岩(央广网记者 韩晓余 摄)

平时,除了能在校园见到赵维殳外,她的身影也出现在马里亚纳海沟、南海冷泉、青藏高原热泉、珠峰登山大本营等出海和野外科考一线。从海洋到沙漠,从马沟到珠峰,赵维殳所参加的“奋斗者”载人潜水器实现常态化科考项目曾获评2021中国海洋与湖沼十大科技进展。

在学校,赵维殳讲授的课程围绕极端生物,主要聚焦极端环境(包括深海、深渊、高原、极地、沙漠、域外等)条件下生命的生存、适应与演化。

“我最初接触‘极端生物’的时候还是一名本科生,中国深海微生物研究的先驱肖湘教授当年第一次从研究所来到了上海交通大学的讲台,来教授这门课。那是肖老师第一次站上讲台,那也是我第一次了解极端生物这个领域。”谈起自己与极端生物的“缘起”,赵维殳难掩兴奋。

赵维殳之后才知道,肖湘搭乘过我国载人深潜器完成过多次载人深潜科考任务,去过马里亚纳海沟、雅浦海沟和克马德克海沟的最深点,所以他的课堂才如此“与众不同”。“当时肖老师并不以传统的方式来上课,他以自身各种出海经历作为课堂的主线,让我感到非常羡慕,也很想进入这个研究领域,过这样的生活。”

从这堂课起,赵维殳坚定了自己的研究方向,顺利成为肖湘的博士研究生,并加入其科研团队探索至今。“现在很开心,有一种‘长大后我就成了你’的感觉。”

今年7月,“深海勇士”号载人深潜器从南海冷泉完成科考返航(右一为赵维殳)(央广网发 赵维殳供图)

回忆起自己首次从肖湘手中接过课堂“接力棒”站上讲台,赵维殳印象深刻:“我第一次给学生上这门课程的时候,当时有一个红月亮奇观,月亮非常大、非常漂亮,在学生中的讨论度也很高,正好我在讲天时地利人和对于生物的影响时,就把这个事情引进去了,大家都听得很开心,课程结束的时候,我们还一起到教学楼外去‘赏月’。”

从2021年起,随着课程知识框架和逻辑思路的不断梳理,以及学科理论框架的持续完善,赵维殳和肖湘逐步把极端生物方向的这门面向所有专业的通识课程,“升级”成一门生命科学方向的专业课程。

“《极端生物学》是我们自己构建的一门新课程,这门课能够把我们前沿的极端生命科学研究,与学生学习到的生物学基础知识融合在一起,帮助大家从课堂学习迈向实际科学研究时,进行更好的过渡和转换。”赵维殳说道。

为了上好这门前沿又小众的“新课”,赵维殳积累下不少教学用具,包括科考团队前往极端环境现场需要借助的载人深潜器的模型、可模拟马里亚纳海沟底部水压的高压试管、能背上珠穆朗玛峰的小型供氧装备等。此外,赵维殳还自己动手制作极端生物的模型。

“在上课的过程中我发现,有的同学对于特殊的极端生命其实是很难理解的,因为他们没见过,很难去想象。”赵维殳举起一根一米长的透明管介绍道,“这个是我自己做的模型,它是海底热液中产生的生物,叫做管状蠕虫。顶部我用了鸵鸟的毛来展现它在海底对着热流漂浮的样子,它如果遇到危险,会缩起来躲避天敌的捕捉。”

赵维殳制作的极端生物模型(央广网记者 唐奇云 摄)

谈及新学期的“第一课”,赵维殳高兴地发出“重磅预告”:“我们这个学期的第一课就是开学第一个周一的晚上,课程里加入了最新的研究成果,比如说我7月份去南海冷泉进行科考,那里有很多有趣的生物,这次科考的照片、视频、实物,我都会带到课堂,相信我的学生们一定会非常喜欢。”

教师是立教之本、兴教之源。在不久前结束的第七届全国高校青年教师教学竞赛决赛中,赵维殳以优秀表现荣获理科组一等奖第一名。这次经历对她来说是极大的鼓舞,一个小众学科通过青教赛走到了更多人的面前。

“尽管站在讲台上的是我一个人,但在我的背后其实是我国科学家团体对极端环境的不断探索,是我们上天入海所用到的那些大国重器,是那些‘宁冒风险,不当逃兵’的英雄事迹,更是那些能够生活在雪山之巅、深海之渊、冰里来火里去的极端生命的精彩故事,非常有幸能通过我把这些带到学生面前。虽然我们的研究可能‘前无古人’,但相信极端生命的研究会有不断的‘来者’加入其中!”赵维殳说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