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聚焦

扎根中国大地 创新筑梦青春 ——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2024)“青年红色筑梦之旅”在上海启动

08_big.jpg.png

6月12日,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2024)“青年红色筑梦之旅”(以下简称“红旅”)活动启动仪式在位于上海的中国商飞总装制造中心举行。今年“红旅”活动以“扎根中国大地、创新筑梦青春”为主题,号召广大青年学生走进革命老区、偏远山区、城乡社区,用创新实践服务国家、服务人民,为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贡献青春力量。

启动仪式现场,来自全国各地的青年学生代表,以“我的岗位在乡村、在车间、在沙漠、在深海、在蓝天”为题,分享了他们在基层医疗、智能制造、绿色环境、海空装备等领域的创新创业实践。一堂融党史教育、国情思政、创新实践、乡村振兴、红色筑梦为一体的“中国金课”在夏日的申城精彩呈现。

用脚步丈量祖国大地

红色是基因,创新是动力。参与“红旅”活动的广大青年学生,将自己所学的专业知识及时转化为服务国家战略发展和人民群众现实需要的实际行动。

“我是来自哈尔滨工程大学的张轩野,2022年大赛本科生初创组回声科技团队的负责人,我的岗位在深海。”在“中国金课”主题分享环节,张轩野向在场师生分享了团队突破低信噪比下深海信道均衡技术,成功研制国内首款万米声学释放器的经历。

“我们的岗位在乡村。”中国医科大学临床医学本科生张樱凡和肿瘤学博士研究生石芮川介绍,辽宁庄河是我国胃癌高发地之一。2014年,石芮川跟随团队走进当地开展胃癌早筛诊疗服务,当看到当地村民防癌意识薄弱、医疗技术条件落后,石芮川就下定决心做一名肿瘤医生,并组建疾病管理团开展医疗下乡服务。

“我们的岗位在车间。”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大学“微米级多轴加工的破局利器”项目负责人王美健、江苏航运职业技术学院“智造焊将-大幅宽超高速激光深熔焊技术领跑者”项目团队项目负责人吴承博、江苏航运学院轮机工程技术专业学生徐思远分享了他们的奋斗故事。

“我的岗位在沙漠。”重庆交通大学沙漠土壤化团队成员、力学专业博士生聂启霞和该校博士生茹楠、本科生朱唐巍共同分享了其在“沙漠土壤化”生态恢复研究方面的科研故事。

“我的岗位在蓝天。”来自西北工业大学的付一方是2023年本科生创意组项目翎空科技的项目负责人。2019年,初入该校航空学院的他在电视前观看了国庆阅兵仪式,当无人机方队经过天安门广场时,激动和自豪充盈了他的内心,他的心中也萌生了一个念头——自己也要做出一架厉害的无人机!随后,付一方和几位学生加入学院主攻多模式飞行器研究的课题组,开启了他们逐梦蓝天的旅程。“历经无数次调试优化,当我们的无人机在边疆沙漠一次次完成几乎不可能的试飞科目、在祖国海域上一次次刷新抗风等级的国际纪录时,我的心中迸发出一种前所未有的激动和感动,我们为多模式飞行器打造了最聪明的大脑!”付一方说。

“听到你们的话,倍感欣慰。我们的事业后继有人,我们老一辈科学家的精神也后继有人!”荧幕上通过AI技术生成的“钱学森数字人”让现场师生动容。

“我想追随学长的脚步,成为一名为国家事业而努力奋斗的中国青年。”就职于中国商飞上海飞机设计研究院、毕业后就毅然选择投身国家大飞机事业的上海交通大学毕业生孙浩然说。

青春创新之梦整装待发

启动仪式上,教育部党组书记、部长怀进鹏表示,投身“红旅”,既是能力的锻炼,也是精神的洗礼。广大青年学生要坚定理想信念,厚植家国情怀,在追寻红色足迹、投身创新实践的过程中,深刻理解革命历史和奋发作为背后的精神实质,将个人价值追求融入国家发展和民族复兴伟业;要勇于创新创造,投身时代洪流,主动拥抱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带来的机遇与挑战,为培育新质生产力、推动高质量发展奋勇争先、贡献力量;要矢志艰苦奋斗,强化使命担当,在实践中思考,在磨砺中成长,在解决实际问题中创新发展,用实际行动证明新时代中国青年堪当大任,必将成为支撑民族复兴的栋梁之材。

“生长在今日的中国,自信勇敢、平视世界,我们这一代人,就注定要接过先辈们创新奋斗的接力棒,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进程中去冲锋陷阵,去斩关夺隘,去实现我们民族复兴的梦想。”复旦大学研究生冯琳说。

“金课”分享也让上海交通大学海洋学院2023级硕士研究生胡豪杰热泪盈眶:“大家的岗位有的在深海,有的在乡村,有的在蓝天。一批批‘红旅’青年都在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践行着理想信念。作为新时代的海洋青年,我也一定会不忘来时路,逐梦新征程。”

“在一节节生动的‘中国金课’中,我看到了青年学子们用实际行动践行着‘扎根中国大地 创新筑梦青春’的铮铮誓言。我听到了钱学森学长对于‘红旅’青年的殷殷嘱托。我将积极承担时代使命,赓续红色血脉,勤练脚力、眼力、脑力、笔力,为讲好中国故事贡献青春力量。”上海交通大学媒体与传播学院2022级硕士研究生王逸潇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