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聚焦

坚定不移 守正创新 把交大安泰建设成为扎根中国的世界级商学院

2024年是上海交通大学原管理学院(现安泰经济与管理学院)恢复建院40周年。40年来,学院始终秉承“饮水思源、爱国荣校”的校训、“求真务实”的品格和“敢为天下先”的精神,以“做一等学问、铸一等人才、成一等事业”为使命,与改革开放同行、与时代发展同频,在人才培养、学科建设、学术研究、决策咨询、国际交流等方面取得了优异成绩,为国家经济建设和区域社会发展贡献了智慧和力量,正朝着建成扎根中国的世界级商学院目标稳步迈进。

一、初心不改风华正茂 弦歌不辍朝气蓬勃

(一)图强而生 与国同行

上海交通大学安泰经济与管理学院的历史源远流长,并始终将自身发展与国家民族前途命运紧密相连。1901年,南洋公学(上海交通大学的前身)开设经济特科班,聘蔡元培为总教习,开创性地探索商务和经济人才培养。1903年,盛宣怀奏请将南洋公学上院改为商务学堂,开创了中国大学商科教育的先河。辛亥革命后,中国的铁路建设迎来大发展,但缺乏经过专业教育的铁路管理人才。1918年,在时任校长唐文治的带领下,学校在工程教育的基础上创办了铁路管理科,率先形成了工管结合的教育特色,标志着交通大学管理学科的正式建立,这也是中国现代教育史上最早的管理学科。1928年,学校创立交通管理学院,并于次年更名为铁道管理学院。1931年,在时任院长钟伟成的积极倡议和时任校长黎照寰的大力支持下,铁道管理学院扩充并定名为管理学院,下设铁路管理、实业管理、财务管理和公务管理等四科。抗日战争爆发后,学院随交通大学迁入上海法租界坚持办学,并在交通大学渝校设立后开启两地办学,其后于1946年在上海重组。解放战争期间,学院师生在党的领导下积极投身民主革命,与国民党反动派英勇斗争,其中杨世恺、汪廷豫、穆汉祥等不幸在上海解放前夕牺牲。

新中国成立后,原有高等教育的学科设置不再适应国家建设需要。根据院系调整安排,学院下设的航业管理系、运输管理系和财务管理系分别调整至其他高校,电信工程管理系则并入了校内其他院系,学院建制也被撤销。但是,管理学科在交大并没有因此消失,原从事企业管理教学的周志诚等部分教师继续向全校开设管理学科相关课程,使得管理学思想在学校教学实践中得以保留。从经济特科班发轫起源,到革命年代坚持办学,再到院系调整流溢四方,交大经管学科和老管理学院人才辈出、群英汇聚,著名经济学家马寅初、会计专家俞希稷、外交专家夏晋解等都曾在此执教,培养出了文化先驱李叔同、中国致公党中央原主席董寅初、艺术家卢燕和管理教育专家张震等杰出人才。

改革开放后,经济建设逐步成为全国的中心工作,上海交通大学决定重建管理学院,并派出新中国首个高校代表团出访美国学习先进经验。1979年,学校从船舶制造系、机械工程系等抽调人员成立了工业管理工程系并开始招收第一批硕士研究生,老交大理工管结合的办学特色自此恢复。1984年4月,作为首批四所高校之一,教育部正式批复同意上海交通大学设立管理学院,开启了学校管理学科发展的新篇章。

在恢复建院初期,学院在首任院长杨锡山的带领下,以“虚心学习、博采众长、立足国情、面向四化”为办学方针,综合办学实力在国内高校管理学院和专业中名列前茅,1985年、1990年两次在上海市高校管理专业综合办学水平评估中排名首位。1987年,学院由上海交大徐汇校区搬迁至法华镇路校区,各方面办学条件得到了较大改善。为更好服务上海乃至全国的经济建设和对外开放,学院积极发挥学科特长和师资优势,通过专项培训、联合培养等方式助力社会人才培养。1993年,国务院学位办批准学院开展工商管理硕士(以下简称MBA)教育试点。同年,学院率先在新加坡开办海外MBA项目,改变了一贯的“请进来”国际合作模式,成为中国第一家“走出去”的商学院。

1994年,上海交大聘任原对外贸易经济合作部副部长、时任上海市对外经济贸易委员会副主任张祥担任学院院长。同年,学院在上海、深圳开设MBA项目。自此,学院在上海、深圳、新加坡三地办学的格局初步形成。1996年,恰逢百年校庆,经原国家教委批准,上海交大与美国原Aetna国际集团合作共建管理学院。1997年,MBA招生开始实行全国联考,学院MBA的招生规模从最初的30人跃升至200人,自此迅速进入并保持全国高校前列。1998年,安泰综合楼(后称安泰教学楼)在上海交大法华校区开工建设。2000年,在上海市原市长汪道涵亲笔题名的安泰教学楼落成典礼上,学院正式更名为“上海交通大学安泰管理学院”。

2003年,学院原常务副院长王方华出任院长。在他的带领下,学院提出“国内领先、亚洲一流、世界知名”的战略目标,以人才强院、学科建设为抓手,实行“六大计划”,加快劳动人事制度改革,加强国际交流合作,推动教学、科研与管理创新,实现了跨越式发展。作为国务院学位办最早批准开办的高级管理人员工商管理硕士(以下简称EMBA)项目,学院首批300余名EMBA学员于2003年入学,高管任职比例超过90%,此后历年的招生规模与质量持续保持全国领先。2006年,为更好适应学科建设发展需要,学院创新采用了“院中院”办学模式,下设经济、管理两个学院,并于当月举行的首届全球商学院院长论坛上正式揭牌更名为“上海交通大学安泰经济与管理学院”,标志着学院形成了“以管理支持经济、以经济滋养管理”的全新发展格局。为持续提升国际声誉与综合影响力,向师生提供更为优质的教育资源和全球化的学术交流平台,经过全院上下的共同努力,学院于2008年先后通过英国工商管理硕士协会的AMBA认证和欧洲管理发展基金会的EQUIS认证。

2010年,学院面向全球招聘院长,美国亚利桑那州立大学终身教授周林受聘担任院长。在他的带领下,学院持续推进“人才强院”与“国际化”战略,整体教学和科研实力不断增强,相关学科和办学项目的国内外排名持续提升,在建设“国内领先、亚洲一流、世界知名,进而成为世界一流的商学院”道路上迈出了坚实步伐。2011年,学院通过美国国际精英商学院协会的AACSB认证,成为中国大陆首家同时获得三大国际权威认证最高级别认证的商学院。2015年,根据学校安排,学院整体回迁百年徐汇校区,并将建国后内地高校首例接受境外大额捐赠建造的包兆龙图书馆作为办公、教学与科研的主要场所。

2018年,在学校管理学科发展百年之际,上海交大本科校友、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沃顿商学院博士、时任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商学院终身讲席教授陈方若受聘担任学院院长。基于长期在世界顶级商学院求学和工作的经历,他提出“纵横交错、知行合一”的发展战略,旨在以行业研究为抓手,进一步推动商学院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在他的带领下,学院明确了新阶段的发展愿景、方针、使命和战略,成立行业研究院并全面开启行业研究工作,引领推动商学院发展模式和研究范式变革。2019年,安泰亚太中心在新加坡成立,进一步拓展了学院的国际合作格局和“走出去”教育模式。2020年,学院第三次党代会召开,进一步为事业发展举旗定向、把舵领航。2022年,为深度融入和服务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学院正式成为上海交大深圳研究院主体建设单位,并成立了深圳行业研究院。同年,上海交大与中国银行开展合作,由安泰经管学院按照国际一流标准建设全球化、平台化、开放化的中银科技金融学院,获批全国首个技术转移专业硕士(以下简称MTT)学位点。自此,学院进入了以“行业研究”和“科技金融”为双轮驱动的新发展阶段。

(二)与时俱进 创新发展

恢复建院以来的这40年,是世界风云激荡、日新月异的40年,是中国改革开放、不断崛起的40年,也是学院与时俱进、创新发展的40年。40年来,学院在各级领导、全球校友和社会各界人士的大力支持下,在历届领导班子的团结带领和全院师生员工的共同努力下,紧跟时代发展进步潮流,积极服务国家重大战略,深耕中国经济发展实践,持续健全学科体系布局,大力培养卓越经管人才,各方面工作都取得了显著进步和蓬勃发展,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商学院创新发展之路。

一是高质量人才培养体系不断健全。学院始终牢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使命,坚持老交大“起点高、基础厚、要求严、重实践、求创新”的优良办学传统,以培养厚植家国情怀、勇担社会责任、富于创新精神、具有全球视野的优秀经济管理人才为目标,已形成涵盖全日制本硕博和MBA、EMBA、MTT、高管教育(以下简称EE)等各级各类教学模式的高素质专业化全方位人才培养体系。其中,本科生培养注重通识教育与学科融合,开设经济管理试验班,打造经济学-数学、金融学-计算机双学位项目,《管理学原理》等4门课程入选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硕士生培养注重因材施教和实践应用,在学术型硕士项目基础上开设金融、会计、审计专业型硕士和MIB(国际商务硕士)全英文授课项目。博士生培养坚持学术导向,充分发挥多学科优势,强化全过程、全周期质量管理。在英国《金融时报》(Financial Times)等国际排名中,学院MBA、EMBA、EE、MIM(管理学硕士)等核心教学项目长期领跑中国大陆商学院。40年来,学院始终注重加强学生党建引领和就业引导,为国计民生各领域培养输送了4万余名优秀毕业生,鼓励引导学生以经管专业所学为经济社会发展贡献力量。

二是高层次师资队伍建设稳步推进。学院坚持人才强院战略,聚焦学科顶层规划和重点发展方向,以世界级商学院标准倾心引才、悉心育才、精心用才。注重人才引育布局,在积极引进海内外杰出学者的同时,加强对青年教师的全周期培养与全过程支持,持续营造宽松环境和良好氛围,积极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顶尖师资队伍。目前,全院共有全职在岗教师170余人,博士学位教师占比超过97%,36人次入选国家级人才计划,31人次入选省部级人才计划,另有双聘院士2人、欧洲人文和自然科学院外籍院士1人。10位学者连续入选爱思唯尔2022、2023“中国高被引学者”榜单。不断深化人才工作体制机制改革,完善构建涵盖教育教学、学术研究、实践研究、社会服务等内容的全光谱多元价值评价体系,充分激发各类人才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促进师资队伍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三是高标准学科发展布局成效显著。学院注重强化学科建设体系前瞻规划和顶层设计,逐步形成以“工商管理”“管理科学与工程”“应用经济学”等三大学科和“营销”“组织管理”“会计”“管理科学”“信息、技术与创新”“数据与商务智能”“经济”“金融”等八个系科为主线的建设布局。经过不懈努力,“工商管理”“金融学”“会计学”“经济学”等四个专业入选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三大学科稳居国内外各项学科评估和排名顶尖位置,其中“商业与管理(工商管理)”入选首轮“双一流”学科建设名单后,再次入选第二轮“双一流”学科建设名单。在2021-2024年泰晤士高等教育(THE)中国学科评级中,三大学科连续4年均获评A+。在国际高等教育研究机构(QS)发布的世界大学学科排名中,“商业与管理”“会计与金融学”“统计与运筹学”三个学科均连续稳居全球前50、中国大陆前3。

四是高水平学术研究成果亮点纷呈。学院以国家战略需求和社会发展需要为导向,积极服务国民经济主战场,持续完善研究平台布局,大力建设董浩云航运与物流研究院(中美物流研究院)、中国企业发展研究院、中国发展研究院、国家战略研究院等智库基地。推动“数字化管理决策”实验室入围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重点实验室(培育)并通过阶段性验收。围绕加强区域协调发展研究,组建区域科学研究团队,服务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和全国区域协调发展。聚焦推动跨国企业战略研究与可持续发展,与宁德时代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合作共建21世纪跨国企业战略研究院,推动经管理论创新与跨国企业发展有效融合。围绕上海人工智能先导产业建设,组建智能计算研究院,为国家重点领域智能计算提供国产化技术替代方案。关注生命健康重点产业,组建主动健康战略与发展研究院,推进慢病管理平台和人才培养基地建设。3本学术期刊的国内外影响力持续提升,其中《Journal of Management Analytics》作为上海第2本《社会科学引文索引》(SSCI)期刊,获评2023年中国最具国际影响力学术期刊。40年以来,学院承担了大量国家级和省部级重要科研项目,立项数和经费数屡创新高,曾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教育部人文社科奖一等奖等多个科研奖项。为提升与行业产业对接和策源能力,学院还在传统的以学科为主题的横向研究基础上,逐步建立以金融科技、数字经济、智慧能源、智能制造等行业为主题的纵向研究模式,推动形成科研、教学、实践之间的良性循环,开拓与构建了产学研协同发展的新商学生态圈。

五是高站位决策咨询作用充分发挥。学院教师积极发挥专业所长,广泛参与决策咨询和咨政建言工作,多人次担任全国和上海市“两代表一委员”。吴家睿、陈宏民、贾伟平、吴冲锋等4位教授同时担任上海市政府参事,人数位居全市高校首位。学院积极引导教师扎根中国大地做科研,将学术研究和政策制定、行业发展紧密结合,先后承担了“深入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研究”“数智服务运营管理理论与方法”“新型能源体系构建的路径与政策研究”“深化金融体制改革和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风险底线研究”“面向可持续竞争力的企业环境创新管理理论与方法”等诸多与国计民生息息相关的重大科研项目,产出了一大批立足社会实际、具有重要影响的理论创新和政策咨询成果。近5年,学院教师共获得中央领导同志批示采纳30余篇、上海市领导批示采纳80余篇,为经济社会发展和各级政府决策贡献了智慧和力量。

六是高起点对外合作交流硕果累累。学院坚持学习全球顶级商学院先进经验,全方位、多层次建立对外合作与交流机制。本世纪初,在国内率先引进北美优质教育资源,以中外合作形式开办MBA项目,开创了上海高校国际合作办学的先河。2006年,创办“全球商学院院长论坛”,推动中外知名商学院交流合作,累计有来自5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2500余名知名商学院院长及教育、科技和企业界嘉宾参会,已发展为全球规模最大、层次最高、覆盖面最广的商学院院长峰会之一。2021年,创设“安泰国际企业日”,旨在融通国际商界学界智慧,促进国际校企合作,共同为中外商务往来培养高层次国际化商业人才。2022年,开办国内首个由高校研发的全英文线上学习平台“中国商务”(Doing Business in China),为国际企业讲述中国商业故事、推荐商业生态、提供实践指南。长期以来,学院高度重视顾问委员会和战略咨询会议建设,将其作为加强同国内外各方面联系交流、为学院发展提供前瞻性和战略性指导建议的最高层平台。

(三)薪火相传 生生不息

走过123年的学科发展历程和40载的学院复建岁月,今天的交大安泰,卓越人才培养稳步推进,一流学科体系全面建设,创新研究平台相继布局,重大战略合作密集落地,全新商学生态积厚成势。历经初创、院系调整、重建与恢复,交大安泰能够栉风沐雨、薪火相传,并生生不息、发展壮大,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在长期办学实践中形成了一系列优良文化传统和宝贵精神品格。现在,历史的接力棒交到了我们这代人手上,要向关心支持学院建设发展的各界人士交出新的优异答卷,就必须总结、凝练并弘扬好学院的光荣传统和品格,从中汲取不懈前行的精神动力。

一是始终胸怀家国、敢为人先。不论是在革命、建设、改革年代还是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学院始终积极响应国家和社会发展需要,践行经邦济世、经世济民初心。从最先开设的经济特科班到工管结合的铁路管理科,从自觉服从院系调整安排到首批恢复建立管理学院,从率先引进国际优质教育资源到成为中国第一家走出去的商学院,学院始终坚持听党话、跟党走,以国家建设需求和社会发展需要为己任,秉承“敢为天下先”的精神,满怀热情、迎难而上,担当作为、改革创新,始终与国家建设同行,走在时代发展前列。

二是始终求真务实、追求卓越。学院的发展壮大得益于紧跟时代浪潮的初心不改,也离不开一代代师生脚踏实地的接续奋斗。回瞰历史长河,1901年经济学科发端、1918年开创工管结合专业发展道路、1931年管理学院设立、1952年全国院系调整、1984年首批恢复建院、1993年首次走出国门赴新加坡办学、1994年布局深圳、2005年开启国际认证工作、2006年创办首届全球商学院院长论坛、2018年开创商学院行业研究范式……无论是初创还是复建,无论是顺境还是逆境,全院上下始终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不惧艰难险阻,以求真务实的品格、追求卓越的精神、久久为功的定力,攻克了一个又一个难关,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巅峰。

三是始终开放包容、兼容并蓄。交大安泰是改革开放的见证者、受益者,也是参与者、实践者。学院积极打造中国行业发展高峰论坛、安泰国际企业日等交流平台,引领开创行业研究、科技金融等研究范式,探索健全经济管理试验班本科生培养模式、全光谱多元价值教师评价体系等创新机制……始终以开放的姿态、包容的胸怀、广阔的视野和积极的行动,主动自信地促进中国与世界、理论与实践、科技与商业以及不同学科间的交流碰撞和合作共生,以开放促改革、以交流促进步,有力推动了中国乃至全球商学教育的创新与发展。

二、紧抓机遇主动作为 融入大局勇担使命

当今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国际政治经济格局正发生深刻改变,我国也正处于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时期。两个大局同步交织、相互激荡,中国经济管理学科发展面临许多重大机遇和挑战。

作为国内商学院深化改革的排头兵和先行者,我们将在保持稳健快速发展的基础上,立足国际环境形势变化和国家发展战略全局,主动服务中国式现代化,深度对接上海“五个中心”建设,积极助力学校“双一流”建设,勇于开拓、积极作为,引领推动经济管理理论与社会发展实践相互融通、彼此赋能,以实际行动回答好经济管理学科的世界之问、中国之问、时代之问。

主动服务中国式现代化,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按照中央金融工作会议、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和全国教育大会部署要求,积极应对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带来的重大机遇和挑战,适应高等教育发展新形势,以国家重大战略需求为导向,深入推动科教融汇、产教融合,以更高站位、更大力度投身教育强国、科技强国、金融强国建设,为解决全球经济问题、服务中国经济发展贡献智慧和力量。

深度对接上海“五个中心”建设,主动融入上海战略布局和发展大局,在长三角区域协调发展、高水平人才高地建设、人工智能先导产业发展、现代金融机构和金融基础设施建设、高水平金融对外开放等关键领域,充分发挥自身人才聚集、学科交叉、基础深厚的特色和优势,为上海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提供更多决策支撑和智力支持,更好服务上海高质量发展和现代化建设。

积极助力学校“双一流”建设,牢牢把握新文科发展的历史机遇,发挥文科建设重点学院的改革先锋作用,以多学科跨界交叉为纽带,以产学研融合创新为抓手,持续推动学科布局统筹优化,不断健全创新人才培养体系,超前布局建设新型智库平台,大力提升文科科研创新活力,示范引领全校人文社科研究范式创新,在上海交大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征程中走好属于安泰人的坚定步伐。

三、继往开来再启新程 凝心聚力勇攀高峰

四十而不惑。站在新的发展起点上,我们既要坚守传承建院初心和优良传统,也要深刻把握世界大势和时代潮流,更要积极践行教育初心和育人使命,团结带领全院师生务实笃行、砥砺奋进,以“纵横交错、知行合一”为发展战略,以行业研究和科技金融为双轮驱动,以上海、深圳、新加坡为三大支点,全面引领构建新时代新商学新生态,通过高质量的人才培养、高水平的科学研究和高层次的国际合作,推动学院发展迈上新台阶、再创新辉煌,继续引领中国商学教育和经济管理学科向前发展。

一是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办学方向,持续建设团结有力的领导班子和素质过硬的干部队伍,推动党的建设与事业发展深度融合,以高质量党建引领事业高质量发展。

二是深入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进一步践行上海交大“四位一体”的育人理念和“让每个学生更优秀”的教育理念,全面提升人才自主培养质量,培养更多堪当大任的新时代经济管理人才。

三是全面落实人才强校主战略,完善人才引育谋划布局,以人才工作的主动,更好掌握创新的主动、发展的主动,持续营造良好学术生态和科研环境,打造世界顶尖商科人才集聚高地。

四是主动对接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和区域建设发展需要,从中国经济发展实践出发,全面提升理论研究和决策咨询质量,积极构建符合中国国情、具有交大特色的经济管理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

五是深化推动经管学科研究范式创新,主动推进学科交叉融合,构建以行业研究为总枢纽的一体化协同创新体系,促进人才链、创新链、金融链和产业链深度融合和跨界合作。

六是持续拓展国际交流与合作,不断扩大国际合作朋友圈,深入参与全球治理体系改革和重大问题研究,进一步在世界学术舞台上打造交大名片、发出安泰声音。

知行安泰,纵横前行;不惑之年,再启新程。在催人奋进的新时代新征程上,全体交大安泰人必将以更加奋发有为的姿态、锐意进取的精神和只争朝夕的干劲开启发展新篇章,坚定不移、守正创新,朝着建设成为扎根中国的世界级商学院目标迈进,为上海交大早日迈入世界一流大学前列,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作出新的更大贡献。(上海交通大学安泰经济与管理学院院长 陈方若 党委书记 姜文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