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聚焦

教育在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中如何发挥作用?

市教委主任周亚明:加强人才培养,打造“核爆点”

屏幕截图 2024-05-15 220021.png

5月10日上午,市教委主任周亚明做客2024上海“民生访谈”节目,就一系列教育热点问题作出回应。在谈及教育在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中发挥的作用时,周亚明表示:“无论是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还是科创中心建设,核心是人才,基础在教育。”上海将推动基础研究,并在人工智能领域探索开展超常规的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同时也在积极推进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和大学科技园改革各项工作,推动环高校创新集聚区成为催生新质生产力的“核爆点”。

加强基础研究,探索人类未达之境 上海高校集聚8万名左右教师和80万名左右思维活跃的大学生,是支撑科创中心建设的重要力量。在科创中心过去10年的建设过程中,上海高校作出了显著的贡献。

周亚明介绍说,上海高校正在不断加强基础研究。比如,试点建设上海基础研究高地,先期在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成立相辉研究院、思源研究院,希望集聚一批40岁以下青年科学家为主体的基础研究人员,开展高风险、原创性、长周期基础研究,专注探索人类未达之境,力争产出原创性、变革性、颠覆性重大研究成果。此外,上海高校正在积极推进AI for Science,利用AI手段推动基础研究范式变革,以AI赋能各个学科。比如,复旦大学将开设百门AI精品课程。除了AI for Science,还提出AI for Social Science(AI社会科学),这就是一个新的工具,也有很多大模型的基础,将会推动学科建设、人才培养的改变。

推动供给侧改革,培养高水平创新人才 在探索创新人才培养方面,上海正在积极推动高校深化学科专业供给侧改革。

周亚明说,上海高校正在聚焦前沿领域和产业发展需求,优化调整学科专业布局,前瞻布局未来学科。“对于很多未来学科,我们一定要有敏感性,为学生提供更多供给。我们还要发展新兴交叉学科专业、新增紧缺学科专业,调减和撤销不适应社会需求的学科专业等。”周亚明介绍说,上海还将在人工智能领域探索开展超常规的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在产业创新一线培养一流人才,希望为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提供源源不断的高水平创新人才。

变革创新体系,形成转化创新氛围 近年来,上海持续推进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工作,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年度合同额达到100亿元左右。同时,本市布局建有14家国家大学科技园,“大零号湾”“环上大科技园”等环高校创新集聚区已初见成效。

近期,市教委正在积极推进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和大学科技园改革各项工作。周亚明介绍说,一方面将支持高校构建覆盖全生命周期的技术转移转化体系,畅通从源头创新到成果产业化的全链条。这其中的重点工作就是支持高校聚焦相关领域布局建设概念验证中心。另一方面,将构建“行业企业出真题、企业高校共答题、成果转化和产业应用为答案”的协同创新机制,通过联合创新计划,打通科学技术研究和产业化双向奔赴的“快车道”,已经在商用航空发动机、重型燃机领域有所布局,未来将在集成电路、新材料等领域进行积极探索。

周亚明透露说,上海正在推动高校在科研体制、人事制度、人才培养模式等方面进行改革,希望形成“愿干、敢干、能干、能干成”的科技成果转化创新氛围和生态体系。目前,本市15所高校正在开展科技成果转化改革试点工作,其中部分高校还在积极探索职务科技成果全部所有权赋权改革。

吴苡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