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聚焦

上海交大四抓四育”推动“大思政课”整体试验区建设

中新网上海新闻3月17日电(许婧)将高校校史融入思政课教学,把“大思政课”开到中国空间站“天和”发射现场,在“雪龙”号考察船上开设实践必修课……近年来,上海交通大学持续深化“大思政课”建设,着力构建大中小一体化、校内外一体化、知信行一体化的“大系统”,以“四抓四育”推动“大思政课”整体试验区建设。

15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重要讲话发表五周年前夕,上海交通大学召开“校史融入思政课教学暨名师工作室建设研讨会”。会上,来自上海高校的25位思政课名师工作室及20多位思政课研究专家齐聚一堂,共同探讨校史融入思政课教学的实践路径和有效方法,交流名师工作室建设的经验与启示。

此外,近年来,学校强化校地协同,与闵行区共建上海“大思政课”建设整体试验区,建立健全联席会议机制,共同研究制定试验区整体行动方案,以三年为建设周期提出40项重点工作,形成“大学牵引—区域联动—大中小学贯通”的“大思政课”育人区域协同模式。建立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师“手拉手”机制,邀请40位闵行区中小学思政课骨干教师共同参加“未来思政讲习营——思政课教师暑期集体备课”活动,探索大中小思政课教师同研同训的有效路径。

抓资源聚合,挖掘课程育人“大资源”。推动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紧密结合,做到理论与实践交融促进。建设“传统思政+精品思政”的立体式思政课课程群,以集体备课为抓手推进各门思政课的“三进”工作,有效提升思政课的针对性和吸引力。立足校内红色资源,深入挖掘交大师生与党同向同行的百年光辉历程,推出沉浸式校史情景剧《循声探秘·声动交大》,创编校史舞台剧《积厚流光》,引导师生感悟交大先辈的初心使命;用好全国首批“大思政课”实践教学基地“钱学森图书馆”以及校史馆、董浩云航运馆等校内文博资源,讲好钱学森、黄旭华、顾诵芬等一批交大老科学家爱国奉献故事,引导学生厚植家国情怀。善用社会大课堂,将实践育人“大思政课”开到中国空间站“天和”发射现场,在“雪龙”号考察船上开设实践必修课;依托区校联动,发挥大零号湾、江川路街道、吴泾镇等学校周边的实践教学点作用,提升思政课的现实针对性和理论说服力。

抓“五育融合”,搭建实践育人“大舞台”。学校深化落实价值引领、知识探究、能力建设、人格养成“四位一体”育人理念,推进德智体美劳同向发力、融合发展。统筹推进“时代新人铸魂工程”,促进学生思想政治工作高质量发展。深化“学在交大”教学综合改革,让学生实现最大程度的教育增值。营造体育育人氛围,打造“奥运中的交大人”等“大思政课”品牌,建立学生运动健康档案,为全体大一新生开设心理健康必修课程,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建设高水平美育实践平台,不断完善以原创文艺作品为牵引的美育工作体系,推出原创话剧《清贫的牡丹》演绎王振义院士七十载从医生涯和医者仁心,排演原创大师剧《海菜花开》讲述孔海南教授二十年扎根洱海守得水清花开的感人故事。深化劳动育人实践,建立“宿舍—园区—校区—校外”四级劳动基地,开设电工学堂、厨艺学堂等八大劳动课堂,依托上海市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我校“水电先锋”胡红坤成立劳模(工匠)工作室,提升劳动教育实效。

抓队伍整合,汇聚名师育人“大先生”。聘任20余位扎根一线的院士、科学家、二十大基层代表、劳动模范等担任“大思政课”兼职导师,构建大师资库。邀请来自中共一大纪念馆、社区干部、环卫工人等基层一线的二十大代表来校,开展“听党代表讲党课”“走近一线党代表”等主题活动;推出“院士专家讲思政”“国企领导上讲台”等系列课程,邀请校内资深专家讲授强国系列“大思政课”,激发青年学生成才报国的热情与动力。聚焦“触摸科学家精神”“讲好中国故事”等主题,组织理论学科专家、中小学思政课教师、兼职导师等编写“大思政课”系列丛书,为“大师资”履职赋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