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聚焦

[聚焦两会]两会锐地带丨移动充电桩“追着你充电” 新能源车也能有充电宝吗?

高速路上充电焦虑

“找桩”何时不再难?

提问人:

高嘉俊,国网重庆电动汽车公司充电运行管理专责

答问人:

杨永修,全国人大代表、中国一汽首席技能大师、研发总院试制部高级技师

黄震,全国政协常委、中国工程院院士、上海交通大学智慧能源创新学院院长

崔东树,全国乘用车市场信息联席会秘书长

什么是“充电潮汐”?

今年春运,“充电潮汐”成为热词。“潮”涨时车多桩少,“找桩难”带来“充电焦虑”。作为主治“充电焦虑”的医师,高嘉俊自己就驾驶新能源车,能体会“赶时间+排队”的心情。他在春节坚守一线,就是为了缓解大家的“充电焦虑”。

“充电焦虑”为何难治?崔东树认为,目前新能源汽车充电速度跟不上,“加油仅需几分钟,充电最快半小时,排队又抬高了时间成本”。尤其是今年春节期间,部分地区遭遇极端天气,高速路拥堵,综合因素加剧了新能源车主“充电焦虑”。

在杨永修代表看来,“充电焦虑”源于新能源汽车充电基础设施不完善,应加大其建设力度,特别针对东北、西北等寒冷地区,需进一步补齐基础设施。此举在提升便利性的同时,也有利于吸引更多的人购买新能源汽车、提振消费市场。

从“找桩难”到“追着你充电”

应对“充电潮汐”,高嘉俊用上了汽车“充电宝”——移动充电桩。

固定充电桩和移动充电桩有何不同?高嘉俊总结,固定充电桩安全可靠,适用于家庭住址、工作场地等场景;移动充电桩灵巧便捷,可在春节、国庆等假期灵活布控,主打调峰补位,使用场景更为广泛。

除了重庆,移动充电桩正在多地推广使用。全国首个电动汽车智慧充换电示范区日前在江苏建成,通过新能源汽车、充换电站、城市电网三方高效互动,实现了从“车等待桩”到“桩匹配车”的转变。下一步,这种建设模式还有望推广到上海、安徽以及整个长三角地区。

在崔东树看来,当前各地居民出游热情高涨,低成本的新能源车出行方式备受青睐,“充电潮汐”现象或将持续。移动充电桩的出现,可缓解充电车辆拥堵,但仍需直面节假日交通波峰带来的充电压力。

刚刚结束的春运,让大家更为直观地感受到“桩”的压力。出游、返程、返工……如何进一步合理布局调配充电桩,这是个长远的命题。

新能源汽车充电的未来在哪?

我国能源转型正在路上,什么才是新能源车充电的发展方向?这是今年全国两会高嘉俊最关注的问题。

谈到这个问题,黄震委员先举了过去一年里两个喜人数据:一是我国可再生能源装机首次超过了煤电;二是我国可再生能源装机占全国发电总装机比重首次超过50%。新能源正从“补充能源”走向“主体能源”,会提供更多绿色电力。

“未来通过使用大量的绿电,交通行业将不断走向脱碳、走向零碳。”黄震说,随着可再生能源的不断增加,我们要持续发展以新能源作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从如今“源随荷动”的传统电力系统,努力走向“源网荷储”的深度协同新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