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聚焦

[聚焦两会]丁奎岭代表:校企“并跑”冲科创,让老师“不离职也能入职、不在校也能考核”

让老师的想法能够快速落地,缩短创新周期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讯(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王烨捷)正在召开的全国两会上,全国人大代表、中国科学院院士、上海交通大学校长丁奎岭提交了一份名为《“跟跑”“并跑”“领跑”,跑出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加速度》的建议。他针对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如何提升科技创新能级的问题,提出了颇接地气的建议。他建议在资源投入上“跟跑”,在校企合作上“并跑”,在抢占制高点上“领跑”。

23.jpg

其中,“跟跑”指的是稳定投入的增长速度要跟上高等教育发展的速度,发挥调结构的“杠杆”作用,推进高校有组织科研。“长期以来,中央高校都面临着科研特点和科研投入不匹配的矛盾,即稳定投入的增速跟不上高校开展有组织科研的需求。”丁奎岭指出,自基本科研业务费正式实施以来,总体投入呈现增长态势,年平均增长率为9.87%。但与此同时,高校科研经费的投入总额年均增长率为13.44%,高于基本科研业务费增幅,“我认为稳定的科研资助是高校科技创新的压舱石,是科学家投身科技攻关的定心丸。”丁奎岭说,过多的竞争性经费势必会让科研从“以目标为导向”向“以项目为导向”转变,影响有组织科研长期性、系统性的布局,削弱科学家攻关科技难题的精力与定力,不利于形成原创性、颠覆性的创新成果。

因此,他建议要进一步加强统筹中央、地方、高校、企业等多元化资源投入,构建一个涵盖不同阶段、不同层次、不同群体的稳定资助体系。

而“并跑”指的是深化高校与创新型企业的协作融合,发挥强耦合的“双主体”作用,共同促进新质生产力发展。他指出,高校和企业同为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的重要组成部分,应该打开边界,形成“目标共识、人事共通、任务共担、成果共享”的协作机制。

以上海交大和华为合作成功研发鸿蒙系统为例,双方就是突破了人才流动与考核的传统限制,进行了“并跑式”的合作。“老师不离职也能入职、不在校也能考核,让人才能够以灵活的方式兼顾校内研究与产业落地。”丁奎岭说,高校和企业要各司其职、各展其长,让高校老师更多地专注于解决科技问题,企业解决工程验证与迭代问题,让老师的想法能够快速落地,缩短创新周期,加大创新效能。不仅如此,他认为高校和企业还要有较为成熟且弹性的成果共享机制,在互利的基础上充分激发双方的活力。

“领跑”指的是准确把握科技制高点的战略重点,发挥指方向的“头雁”作用,引领高校科技创新进程。丁奎岭认为,科技创新不能只是蛮干盲干,还要有指挥棒,有方向感,找准、找对需要攻克的制高点。

“我认为科技制高点的本质就是在某个领域形成竞争壁垒,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特。”他举例说,当前外贸“新三样”的锂电池领跑出口,中国锂电池专利数量在全球范围遥遥领先,这就是一个有竞争壁垒的好例子。

“我们通过与行业专家以及头部企业的调研发现,中国锂电池的领先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国内电化学的持续发展,相反在西方国家电化学研究遇冷,国外在该领域的产出成果越来越少。”丁奎岭说,找制高点不仅要盯着全球科技领域的热点、空白点,也要有自己的战略布局与战略定力,坚持走结合中国国情、具有中国特色的科技创新之路,从多个维度抢占科技制高点,切实提升国家的综合竞争力。

“我们不但需要培养更多具有全局观念和前瞻判断力的战略科学家,还要引育更多前沿领域的全球顶尖科学家以及有发展潜力的优秀青年科学家,并形成能够‘在驾驶室看清前方道路而不是看尾灯追随’的、具有战略科学家潜质的人才梯队。”他说,只有把人才梯队培养好,我国才能成为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领跑者”。

王烨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