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聚焦

专家解读|陆铭:浦东综改新方案将带来区域经济新格局和新动力

浦东将迎来新一轮改革,将带来怎样的新格局?一系列举措核心着力点是什么?中国发展研究院执行院长、上海交通大学安泰经济与管理学院特聘教授陆铭解读《浦东新区综合改革试点实施方案(2023-2027年)》(以下简称《方案》)的亮点和特点。

125-1.jpg

图说:中国发展研究院执行院长、上海交通大学安泰经济与管理学院特聘教授陆铭 来源/采访对象供图

“面向更高水平的改革开放是此次浦东综改方案最大的意义。”陆铭教授认为,面对当前复杂的国内国际形势,中国表态要坚持更高水平的改革开放,是对全球化和新型国际经贸秩序的积极拥抱,并且在部分国内体制、机制和标准方面,与高水平开放的国际规则对接。

“面向高标准开放的国际通行规则对标,来推进国内改革,这是浦东方案的目标。通过先行先试,形成可复制的经验。”具体而言,对于区域经济发展来说,陆铭认为,新改革将对浦东,对上海,对乃至整个长三角形成一个开放发展的新格局和新推动力。《方案》明确提到浦东将展开压力测试,这意味着有一些可复制可推广的新举措也将在成熟条件下尽快在全国范围内复制

提升国际化水平激发人才活力

“《方案》中提到了更高水平的数据、人员、商品和服务等方面的流通,尤其是对于人员的流通有大段的表述,”陆铭教授认为,高水平开放的着力点首先是“流通”,特别是人才的流通。

“支持符合条件的外籍人才担任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及临港新片区、张江科学城的事业单位、国有企业法定代表人”“允许取得永久居留资格的外籍科学家在浦东新区领衔承担国家科技计划项目、担任新型研发机构法定代表人”“为外籍人才提供入出境和停居留便利”,陆铭教授发现,对吸引外籍人才来华工作、来浦东工作,《方案》具体到外籍人士能够承担的工作岗位、科创项目,也提到为他们在上海居住和生活创造条件等。

吸引人,更要留住人,并且激发人才活力,需要构建一系列生态,包括信息、医疗等服务领域开放力度的加大,文化试点区域建设等发展,这些在《方案》中均有体现。“我们也要看到国内城市相比同一发展阶段的其他一些国际一流城市,在外国人生活配套服务、文化休闲内容提供等方面的国际化程度仍存在不足。来华工作的人员在不具备汉语能力的时候,生活和工作还是会面临诸多不便。这些方面还应提升。”

构建城乡空间格局让城市更有活力

促进城乡深度融合发展是浦东探索超大城市治理新路的重要内容之一,如何建立健全城乡空间布局优化机制?陆铭教授指出,浦东应以上海与毗邻地区形成都市圈发展为目标实现突破。“从城乡空间格局角度来讲,一线城市都要跨越既有的行政管辖边界,面向都市圈形成一体化发展态势,”他补充说,“在都市圈范围内以通行一小时为半径(大约在50到80公里半径范围之内)形成一体化发展,区域人口和城市建设用地都可以进一步增加。浦东如果能够率先在城市建设用地、人口上有所突破的话,对于未来解放思想,面向上海都市圈,而不是上海行政管辖范围内来实施人口和土地供应的规划,将是一个重大的突破。”

可以预见,浦东将在新一轮改革中迎来巨大的变化。陆铭提醒,在人口增加的过程中增加相应的城市建设用地,空间上实现综合用地,实现产城融合式的发展。“最首要是在轨道交通沿线,在轨道交通站点附近方圆一到两公里范围之内要增加建设用地,并进行产城融合式的发展。”陆铭教授特别强调,例如轻资产、没有污染的城市制造业可以在城区发展,用地不应以产业、科技、商业服务、公共服务、居住用地等传统的单一功能严格划分,而应对服务业和制造业等深度融合的产业在空间格局上实现综合用地,有利于提高用地效率,实现职住平衡发展。“未来浦东将有更多轨道交通站点附近的新城市节点,在这些区域要实现产业、居住、生活、公共服务等多种用途的综合规划,才能够让城市变得更加有活力而且宜居。”

易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