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聚焦

谭家华院士:造大国重器,追海洋强国梦

谭家华,男,1946年出生,汉族,湖北宜昌人,中共党员,教授,博士生导师。1969年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船舶制造系,曾任上海交通大学船舶与海洋工程设计研究所所长。2023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

tjh1.jpg

“大国重器应该掌握在自己手里。”今天下午,2023年院士评选结果公布,上海交通大学教授谭家华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谭家华是上海交通大学船舶与海洋工程设计学科的带头人,四十年如一日深耕大型工程船技术领域设计理论和应用研究,带领团队攻克了大型绞吸挖泥船总体设计和关键作业装备的核心技术,成功研制了适应“沿海淤泥积沙”“近海硬质沙土”“远海坚硬礁岩”挖掘的三代59艘海上大型绞吸挖泥船,使我国绞吸挖泥船技术经历了“从0到1的突破”“达到国际同等水平”“达到国际领先水平”三个发展阶段,实现了从技术被封锁到对外出口管制的跨越,为一带一路港口航道建设、近海围海造地、远海岛礁建设作出了重要贡献。

编写教材,参与船舶与海洋工程专业课程的教学改革;和业界合作开发功能更强大的自航绞吸挖泥船,谭家华几十年如一日,年过古稀仍一直奋战在教学、科研、试验的第一线。

tjh2.jpg

造国产海上大型绞吸挖泥船

“二十年前,既没有设计也没有建造,还没有配套,跟世界先进水平比较我们差不多落后人家一百年。”2002年之前,我国尚不具备设计和制造的经验和能力,谭家华教授回忆,当时国际招标大型疏浚与填筑工程被世界上五六家拥有大型疏浚设备的公司夺得。

海上大型绞吸疏浚装备,俗称“挖泥船”,是远海岛礁大规模高效吹填造陆的国之重器,是海洋资源开发、一带一路港口建设等国家战略任务和重大工程的紧迫需求。大型现代化的绞吸挖泥船是结构复杂、技术含量高的特种工程船,相关疏浚船舶设计制造公司为了获得高额利润,进行技术封锁,仅向我国提供整船。依赖进口不仅需要巨额资金,也不能掌握关键技术,而且因相关公司的生产能力有限,不能满足国内基础建设和参与国际竞争的需求,严重限制了我国疏浚企业发展。

谭家华教授带领上海交大船舶与海洋工程设计研究所经过大量的实践调研和分析,在借鉴和吸收世界最先进的特种作业船舶设计的经验基础上,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逐步建立了集特种作业船舶环境载荷分析和作业载荷计算于一体的系统的理论分析计算方法和设计理论,完全掌握了绞吸挖泥船挖掘、定位和输送三大核心设备系统设计的核心技术和特种船舶设计开发的核心内涵,打破“关键核心技术要不来、买不来、讨不来”困境。

“我们设计的船,在世界各地施工,它们到过的地方至少会留下一个港口、一个码头,甚至是一个岛礁、一大片围海造地。”迄今为止,谭家华所在团队设计建造的大型绞吸疏浚装备已有59座,约占国内大型绞吸疏浚装备的80%,与进口相比大大缩短了平均研制周期、降低了平均建造成本,推动我国疏浚作业跃居国际领先水平,在远海岛礁、“一带一路”港口、长江航道等基础设施建设工程中发挥了重大作用。

“天鲸号”装备当时亚洲最强大的绞吸挖泥船,具有很强的海上自存能力和作业能力,技术先进性和结构复杂程度在世界同类船舶中位居前列。在执行吹填作业时,“天鲸号”能以每小时4500立方米的速度将泥沙排放到6000米外,每天吹填的海沙达十多万立方米。它每小时可挖掘的泥沙,可以填满一个标准足球场大、半米深的坑。自投入使用以来,在多个重点项目建设中显示出巨大威力,创造了显著的经济和社会效益。我国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世界上最大的重型非自航绞吸装备“新海旭”亦于2017年11月交付并开赴远海进行一带一路港口建设。

这些大型绞吸疏浚装备承担的远海岛礁建设、一带一路国内外港口建设等重大工程200多项,在维护国家安全和推进国家战略中发挥了无可替代的作用,极大地推动了我国疏浚行业的技术发展,实现了大型绞吸挖泥船从“被封锁”到“限制出口”的历史性跨越发展,也为我国领土、领海权益维护和重大基础设施建设提供了大国重器。

谭家华以第一完成人获2019年度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特等奖、2018年度中国机械工业科学技术奖特等奖。获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辛一心船舶与海洋工程科技创新终身成就奖。

tjh3.jpg

言传身教筑梦海洋强国

1964年,谭家华来到上海交通大学造船系学习,毕业后留校任教,由此与船舶设计结下了几十年的不解之缘。

51年的教学工作,他讲授了《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线性代数》《复变函数》《数学物理方程》《管理运筹学基础》《船舶设计原理》《船舶线型》《船舶制图》《船舶与海洋工程概论》多门课程。他的授课,理论联系实际,将基础理论与专业知识结合,深入浅出,受到学生欢迎。培养了硕士生24名、博士生32名、博士后2名,上过他课的本科生更是数不胜数,出版了《管理运筹学基础》教材,在教学和研究生培养等方面作出的突出成绩,让他获得了“上海市优秀教育工作者”称号和“上海市育才奖”。

作为一名要同时兼顾教学、科研的高校教师,谭家华不仅仅是尽责地把课上好,还在学生的因材施教上下足功夫。谭家华把前沿研究和教学相结合,充分培育、发挥学生的创新力,以身作则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科研观,让更多年轻人才加速成长为科技创新主力军。面对不同专业背景和不同特长的研究生,谭家华根据每个人具体的知识背景和性格特点,来规划学生的研究和个人发展方向。

言传身教,身先垂范,在洋山深水港建设等工程中,谭家华带领团队与施工单位一起进行了软体排的施工工艺及砂袋的力学性质研究,完成了十余艘软体排铺放与砂袋抛放船及相关设备的设计,获得2000年上海市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在长江口导堤的建设中,谭家华带领课题组,对自升式大桩靴施工平台设计的基本规律进行了理论和试验研究,攻克抛石整平施工作业难题,设计和制造出了自升式大桩靴抛石整平平台——航工平1号,施工单位使用此平台提前完成抛石整平作业,取得了良好的社会和经济效益,获得2007年上海市科学技术三等奖。

五十余年的教学工作,桃李满天下。在他的影响下,学生们的奉献意识和家国情怀愈发浓厚,绝大部分毕业生结合国家需求前往国家重点行业,将论文写在祖国的大地上。如今,他的学生们也站上三尺讲台,活跃在科研攻关一线,奋斗在重大工程建设的岗位上,为国奉献的理想信念和科学精神正一代代地传承下去。

作为学术带头人,他时刻关注着国内外行业发展动态,坚持面向国家战略需求做学问、做设计。他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知识,始终保持着严谨的工作态度,对于装备设计过程中的每一个指标、每一张图纸、每一个参数都严格把关,希望每一座装备都有新的进步。

他淡泊名利,面对褒奖总说这是团队功劳。“拧成一股绳儿把事情做好是我们团队最大的特点。”面对一个又一个的卡脖子难题,他和他的团队一步一步走了过来,用信念和坚守,迎来了一道又一道曙光。

每次登上团队设计的装备的时候,是谭家华最幸福的时刻。一座座重大装备建成,一句句亲切的叮咛,一个个前行的身影,一幕幕江海落日,都是他教书育人、科研创新、爱国奋斗最生动的见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