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聚焦

上海交大林忠钦:培养有家国情怀的时代新人| 传承弘扬教育家精神 为建设教育强国矢志担当

14085746sn7w.jpg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是教育的根本问题。归根到底,教育要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要培养为国家繁荣昌盛和民族伟大复兴不懈奋斗的创新人才。新时代以来,我国高等教育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国际交流合作等方面都作出了重要贡献。面向未来,高水平研究型大学以及教育工作者要进一步聚焦“培养一流人才,建设一流大学”的目标,着力培养具有家国情怀、能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好的学校特色各不相同,但有一个共同特点,都有一支优秀教师队伍。”我国知识分子历来有浓厚的家国情怀,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家国情怀深植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也影响了一代代青年学子。一个国家有一批以国家兴盛为己任的人,才有可能成为强国;一所大学能培养一批这样的栋梁之才,才能成为一流大学。而教育工作者只有以为国家兴盛培养栋梁之才为目标才有可能堪称教育家。

家国情怀应当体现在三个层面:在情感层面,对自己的国家民族满怀热爱,对社会发展和祖国强盛充满向往;在追求层面,怀有强烈的成才报国愿望,不追名逐利、不计较得失,苦练本领、为国奉献;在认同层面,始终饱含对国家的归属感、荣誉感、使命感。

改革开放以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迅速发展,个人收入因工作性质、工作地区不同有了差异。这也使得一批优秀的学生没有选择在最有利于发挥自身才能的岗位上为祖国繁荣昌盛和民族振兴贡献力量。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大学对青年学生的家国情怀教育和就业引导不够重视。

随着国家高等教育事业的快速发展,国内高水平大学和高等教育工作者在培养满足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人才的同时,应当更关注毕业生的就业质量,在人才培养过程中注重厚植家国情怀,引导学生坚定为国家作贡献的意志和决心。这不仅有助于帮助青年学子更好实现人生价值,也是高校践行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使命的必然选择。

培养学生深厚的家国情怀是树立志向、确立目标、建立积极健康的价值观的过程。教育工作者自己乃至整个社会就要旗帜鲜明地树立服务国家、服务人民的导向,厚植家国情怀,合力培养造就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创新人才。

127年来,上海交通大学为国家和社会培养了40余万杰出人才,涌现出了黄旭华、徐光宪、朱英富、孔海南等一大批科学巨擘和工程巨匠。他们志向远大、本领过硬,扎得下根、吃得了苦,淡泊名利、甘于奉献,把个人发展融入国家需要,用毕生精力诠释了为国奉献的赤子之心。

近年来,上海交大持续强化学生就业引导工作。学校党委书记持续十余年在开学第一天主讲“新生第一课”,主题就是“选择交大,就选择了责任”。各学院的书记、院长为新生上“开学第一课”,增强学生的行业认知与专业认同,引导他们将专业所学与国家战略需求紧密融合,在知识探究的过程中了解自身所学专业如何为国家发展贡献力量。

这些年,学校毕业生赴国家重点行业单位就业率、赴国防科技单位及部队就业人数均逐年上升,一大批交大学子走进关键领域重点行业,深入中西部地区农村基层一线,在祖国和人民需要的地方贡献青春。

培养具有家国情怀和过硬本领的时代新人,是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的重要责任,需要全体教育工作者参与全面系统深入的变革。

一是重塑教学理念,让每个学生更优秀。一直以来,学业成绩是评价学生的核心标准,容易忽视了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和多维度成长。好的教育需要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多维度成长,助力他们实现最大程度的教育增值。

二是贯彻因材施教,全面提升育人能力。高校的重要责任是让每一位学生都能得到最适合的教育,着力推动人人成才。上海交大在本科生培养中,面向前1%学生有“进阶式学术挑战计划”,面向前10%学生有“高阶性学业挑战计划”,面向全体学生有“全方位质量提升计划”,面向学业有困难的学生有“攀登计划”,让每一个学生都能获得成长成才机会,为将来作出贡献打下坚实基础。

三是强化专业认同,爱国从爱专业做起。学生们在初次选择专业时,由于缺乏对各专业的深度了解,容易受到社会上对专业评价的影响,使得部分面向国家战略和重大民生的学科受到冷落。在大学,每一位教师都有责任让学生通过深入学习,更好地了解自己所学专业的历史、现状和未来发展,树立牢固的专业思想,建立准确的专业认知,最终使得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国家的需要和社会发展方向,为国家的繁荣和发展作出应有的贡献。

林忠钦(上海市教育功臣、中国工程院院士、上海交通大学原校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