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聚焦
红色与金色交织的假期里,来打卡开在大学校园里的特别展
上海青年报
国庆假期,深受市民游客欢迎的“高校游”热度又起。带上身份证,说走就走。秋高气爽时,漫步飘着桂花香的校园小径,沐浴在诗意氛围里。品文化记忆,赏草木自然,其间,有故事的展览、大学博物馆亦如颗颗珍珠精巧镶嵌。在这个红色与金色交织的国庆假期里,不妨顺带打卡这些开在校园里的博物馆和特别展。
== 复旦大学 ==
“巍巍太行,英雄吕梁——方山南村烈士墓地分子考古研究成果展”,正在复旦大学光华楼志和堂向师生和公众展出。49名无名烈士的相貌得以被世人知晓,这在国内尚属首次。经过DNA比对,其中一位还重获了姓名。
展览以山西省吕梁市方山县南山革命烈士墓地分子考古研究项目为基础,通过发掘过程、DNA寻亲、烈士死因、复原照片、个体生活史等信息复原呈现的方式,集中展示复旦大学科研团队依靠学科融合和科技创新手段,对烈士遗骸进行分子考古鉴定及推动英烈DNA数据库建设、体质鉴定、生活状况复原、面貌复原等的一系列原创性成果,讲述英烈故事,纪念和传承烈士精神。
南村烈士墓地出土的49具遗骸平均预期寿命仅为20.5岁,他们中很多都还是孩子。塑料牙刷、纽扣,子弹、步枪弹,展出的90余件器物,仿佛在无声诉说那段艰苦卓绝的日子。有的烈士身中数弹,有的做了截肢手术仍不幸离世,还有的年纪轻轻却因营养不良、工作强度过高而患有退行性关节疾病。
“平均年龄仅20岁,令人震撼的事实,永记这段历史”“他们的青春,他们的热血,铸就了我们今日的安慰生活。勿忘,怀念”……这是观展者留下真挚的感言,你也可以在观展结束后,写下自己的心声。
== 上海交通大学 ==
这个黄金周,上海交通大学档案文博管理中心推出了“欢庆双节 相约文博”一键解锁文博楼双节特别活动。
在文博楼里,最“值钱”的“黄金”在哪里?交通大学的得名因何而来?百年前的学生宿舍是怎样的?唐代的“诸窑之冠”的瓷器是何般风采?文博知识知多少?真正的福尔摩斯沉浸式线索答题活动来袭,通过在文博楼各个展馆内容设计的校史馆寻宝活动,选取了馆内有代表性的打卡点,邀请参观者共同破解谜题,盖章打卡,赢取精美礼品。
上海交通大学新校史博物馆在125周年校庆之际落成,历经3年多精心打造,传承和弘扬上海交通大学百余载厚重历史和文化精神,融爱国主义教育与校史、校情教育于一体,成为学校办学成就与文化传统的展示窗口、爱国荣校教育的生动课堂。新校史博物馆展陈面积2350平方米,通过校史纵览、群英毕集、今日校情、交大文化等四个部分全景式展现学校百余年来的文化传统、办学成果和社会贡献,也让爱国主义在每个青年学子心中落地生根。
假日里,校史博物馆、合子记展览、杨嘉墀专题展每天都有定时讲解。“其中,合子记——陈国桢藏中国古代瓷盒展暨陈国桢捐赠古代陶瓷展”以“合”为美,讲述“中国盒子”的前世今生。“科教兴国 开创未来——‘两弹一星’功勋科学家杨嘉墀校友专题展”则展出一批从未面世的“两弹一星”功勋科学家杨嘉墀院士的相关史料。
== 上海中医药大学 ==
位于上海中医药大学校内的上海中医药博物馆节日里同样“不打烊”。上海中医药博物馆成立于2003年,前身是创建于1938年的中华医学会医史博物馆。除了常设展,为让文物发挥出更大的历史价值和育人成效,灵兰墨韵——上海中医药博物馆藏近代中医书刊展正在博物馆内开展。
上海中医药博物馆基于若干次重要文献捐赠,包括中医名家严二陵、千顷堂书局掌门人谢祖芳及上海市名中医施维智三家后人捐赠的众多民国时期中医书刊印刷实物,并结合博物馆部分重要收藏策划了本次展览,希望通过“近代中医书刊常用印刷术”“近代中医书刊主要刊印机构”“近代中医书刊与中医业界”三大版块,展示近代中医界及出版界有识之士以出版中医书刊为阵地,促进中医传承发展,服务于人民大众健康的历程。
中医药书籍是传承和传播中医药知识与文化的最好载体。文献典籍都有所处特定时代的语境和印记。近代中医文献典籍是中医界有识之士在时代的洪流中坚守中医本色,又与时俱进,推动中医药传承创新的成果,对当今的中医发展具有重要的借鉴和启示意义,值得进行系统整理、挖掘和开发。
各位参观者可以在沉浸式观展中体悟中医名家学术思想和成长之路,感悟中医名家一丝不苟的治学精神和坚定不移的爱国精神。
-
媒体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