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聚焦

“90后”院士、高原装配式王子、六获全市特等奖,背后是同一种“两路”精神[图]

在近期揭晓的上海市大学生社会实践大赛决赛上,来自上海交通大学的“知行”社会实践团连续第六年获得特等奖。“知行”实践团获奖的背后,是“两路”精神在交大的传承发扬。

2014年8月6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就川藏、青藏公路通车60周年作出重要批示,要求进一步弘扬“两路”精神,助推西藏发展。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这两条公路的建成通车对推动西藏实现社会制度历史性跨越、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对巩固西南边疆、促进民族团结进步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当年,10多万军民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团结奋斗,创造了世界公路史上的奇迹,结束了西藏没有公路的历史。60年来,在建设和养护公路的过程中,形成和发扬了一不怕苦、二不怕死,顽强拼搏、甘当路石,军民一家、民族团结的“两路”精神。新形势下,要继续弘扬“两路”精神,养好两路,保障畅通,使川藏、青藏公路始终成为民族团结之路、西藏文明进步之路、西藏各族同胞共同富裕之路。


传承“两路”精神,服务交通强国建设

今年夏天,交大“知行”实践团沿着总书记的足迹,以“两路”精神为引领,深入川藏铁路工程建设一线,调研铁路建设推动区域高质量发展的生动案例。团队通过实践感受党的十八大以来铁路建设取得的伟大成就,切身体会建设者们奉献奋斗的感人事迹,涵养青年交通学子的行业情怀和专业志趣;此外,实践团用专业知识服务交通强国建设,通过“调查-研究-建言”,探究如何依托重大铁路工程建设构建区域新发展格局,推动区域高质量发展,助力民族团结,进而增强青年学子的使命感和责任意识。

回首我国交通建设的历史,新中国成立以来,几代人逢山开路、遇水架桥,建成了交通大国,正在加快建设交通强国。60多年来,“两路”精神激励着一代代交通人攻坚克难、奋勇拼搏,接续创造着一项项举世瞩目的中国奇迹。


践行“两路”精神,投身国家重大工程

港珠澳大桥是粤港澳三地首次合作共建的超大型跨海交通工程,是国家的超级工程,也是工程史上的一个奇迹。让交大人尤其引以为傲的是,港珠澳大桥建设的背后,有一批交大人不断践行“两路”精神。

上海交大1949届土木系校友,隧道与地下结构工程专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孙钧是一位“90后”,作为交通运输部指定的技术顾问,他一心扑在港珠澳大桥上,解决了工程建设过程中的不少难题。孙钧曾参与过很多国内的超级工程建设,包括青藏公路、长江三峡水利枢纽、洋山深水港、长江隧桥等。这位“90后”院士,一年的工作强度是这样的:前后出差30多次,频繁地往来于上海和珠海,奔走于工地和会议室,参加各类技术风险评估会、咨询会。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这位耄耋老人用行动在践行“顽强拼搏、甘当路石”的“两路”精神。

上海交大讲席教授、桥隧领域施工技术与工程管理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林鸣是港珠澳大桥岛隧工程项目总工程师。从开工到建成通车的8年里,林鸣在桥上度过了7个春节,奋斗了无数个日日夜夜,栉风沐雨,克服艰难险阻。满头青丝变白发,是他浓厚爱国情怀的最好诠释,他将青春都献给了港珠澳大桥,献给了祖国。这位总工程师用实际行动在践行“两路”精神,为一代又一代交大人树立榜样。


发扬“两路精神”,助力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

在老一辈交大人的传承下,新一代的交大人在茁壮成长。在许多国家重大工程项目中,在西藏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第一线,几代交大人用实际行动践行着“两路”精神。

“知行”实践团自2017年起,连续六年十余次进藏,开展社会实践与课题研究工作,将专业理论与行业实践深度融合,绵绵用力,久久为功,止于至善,形成了进藏实践品牌,吸引一批又一批青年学子将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上海交大校友邹忠,2016年6月援藏担任日喀则住建局副局长,针对雪域高原特殊的生态环境,他积极推广应用装配式建筑,协调联系上海交通大学,在西藏全区第一个开展了高原装配式建筑的顶层设计,编制完成了西藏第一份装配式建筑发展规划,明确提出了三大适用高原的装配式钢结构技术体系。三年来,邹忠在桑区、亚东等日喀则7个县区积极推进装配式钢结构建筑试点,被当地干部和援藏兄弟们称为“高原装配式王子”。

一不怕苦、二不怕死,顽强拼搏、甘当路石,军民一家、民族团结。一代又一代的交大人以“两路”精神为指引,奋斗在祖国建设一线,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火热实践中绽放绚丽之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