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聚焦

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上海市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理论研讨会暨宣讲工作动员会发言选登

解放日报报道 编者按 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全党全国的首要政治任务。11月10日,上海市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理论研讨会暨宣讲工作动员会在中国浦东干部学院举行。会议指出,上海理论社科界要全面深刻认识党的二十大的重大意义,以习近平总书记“五个牢牢把握”的要求为指引,从道理、学理、哲理上阐释好大会的意义,为推进党的理论创新、扩大上海理论工作影响贡献更多力量。现刊发大会部分发言。

奋进新时代新征程的政治宣言与行动纲领

■曾峻

深入理解党的二十大主题,需要关注三个“亮点”:

第一,强调“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表明在旗帜、道路问题上的一以贯之

第二,把伟大建党精神写入党代会主题在党的历史上属于第一次,表明伟大精神之于伟大事业的重大意义

第三,在“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前面加上“全面”,揭示了民族复兴更丰富的内涵和更高的追求;在“奋斗”前面加上“团结”,奏响了“团结就是力量,团结才能胜利”的时代强音

党的二十大是在全党全国各族人民迈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关键时刻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大会。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上所作的报告,闪耀着马克思主义真理光辉,是我们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在新时代新征程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宣言和行动纲领。

旗帜鲜明宣示谱写新篇章坚定意志

党的二十大报告阐明的大会主题是大会的灵魂,是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总纲。“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宣示的是旗帜和道路;“全面贯彻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宣示的是指导思想;“弘扬伟大建党精神,自信自强、守正创新,踔厉奋发、勇毅前行”,宣示的是精神之源和精神状态;“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团结奋斗”,宣示的是奋斗目标。

深入理解党的二十大主题,需要关注三个“亮点”。第一,强调“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表明在旗帜、道路问题上的一以贯之。在新的历史方位上实现党的历史使命,要继续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第二,把伟大建党精神写入党代会主题在党的历史上属于第一次,表明伟大精神之于伟大事业的重大意义。完成非凡之事,要有非凡之精神和行动。伟大建党精神集中反映了党的理想信念、性质宗旨、初心使命和政治品格,是党的精神谱系的历史起点和逻辑起点。第三,在“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前面加上“全面”,揭示了民族复兴更丰富的内涵和更高的追求;在“奋斗”前面加上“团结”,奏响了“团结就是力量,团结才能胜利”的时代强音。

气势恢宏谋划治国理政党建大棋局

党的二十大报告贯通历史与未来、理论与实践、发展与安全、国内与国际、社会革命与党的自我革命,体系严整、逻辑严密、浑然一体。

报告第一部分总结过去五年的工作和新时代十年的伟大变革。总结五年工作,点面结合,提纲挈领;总结十年成就,总分结合,浓墨重彩,全方位呈现历史性成就、历史性变革和里程碑意义。第二部分是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理论贡献和地位的科学定位,表达了继续推进实践基础上理论创新的历史责任。第三部分就中国式现代化的中国特色、本质要求、战略安排、环境条件、遵循原则进行系统阐释,对于今后各方面工作具有统摄作用。第四部分至第十部分侧重讲发展,围绕“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文明等领域分别展开。第十一部分至第十四部分侧重讲安全,涵盖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国防和军队建设、“一国两制”和祖国统一、外交政策。第十五部分聚焦党的建设,坚定不移推进全面从严治党,深入推进新时代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以党的自我革命引领社会革命。

报告把各领域战略目标、战略任务和战略要求,均置于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这个大背景下来谋划。同时,把科教兴国、全面依法治国、国家安全单列出来,凸显教育、科技、人才、法治、安全的关键作用,具有强烈的针对性和前瞻性。

高屋建瓴阐发理论与实践重大命题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了一系列新观点、新论断、新要求,明确了今后五年乃至更长时期理论创新、实践发展的取向和走向。择其要者,主要有: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归根到底是马克思主义行,是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行;把握好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坚持好、运用好贯穿其中的立场观点方法的六个“必须坚持”;中国式现代化的五个中国特色、九条本质要求以及前进道路上必须牢牢把握的五项重大原则;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的生命,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应有之义;在法治轨道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以新安全格局保障新发展格局;坚持和加强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坚决打赢反腐败斗争攻坚战持久战;“五个必由之路”是我们在长期实践中得出的至关紧要的规律性认识。

(作者为中共上海市委党校副校长、教授,上海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副主任兼秘书长)

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建设的有力支撑

■顾红亮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历次党代会都会谈到科教事业。但在历届会议的报告中,教育内容放在哪一部分是有变化的。党的二十大报告把科教兴国战略单列出来,突出教育对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建设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支撑作用

面向未来,要从关注规模转向关注质量,注重高质量教育体系的建设;要不断强化人才自主培养意识,加大自主培养力度,形成人才国际竞争的比较优势;要推进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建设,提升国家创新体系效能,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建设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智力、人才、创新支撑

党的二十大报告突出教育、科技和人才的作用,把“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强化现代化建设人才支撑”单列为一个章节,成为和高质量发展、人民民主、依法治国、文化建设等并列的一部分,这是党的二十大报告的一个亮点。报告明确提出,“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这是一个新观点,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来深入理解。

教育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作用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历次党代会都会谈到科教事业。但在历届会议的报告中,教育内容放在哪一部分是有变化的。党的十二大、十三大报告把教育放在经济部分。党的十五大、十六大报告把教育放在文化建设部分。党的十七大、十八大、十九大报告把教育放在社会民生部分。党的二十大报告把科教兴国战略单列出来,突出教育对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建设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支撑作用。

一方面,教育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提供基础性支撑。当前,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对科学知识和优秀人才的需要更为迫切。中国式现代化建设需要各种类型的专业化人才。教育不仅提升广大国民的知识水平和文化素质,而且为现代化建设输送大量优秀的建设者,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建设筑牢人才基础和知识基础。

另一方面,教育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提供战略性支撑。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了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心任务,并对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两步走”战略作了部署。坚持优先发展教育事业,建成教育强国已经纳入2035年远景目标。教育现代化将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提供充足的人才储备。

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

经过多年的发展建设,我国已经建成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教育体系,教育普及水平实现历史性跨越,人民群众受教育权利得到切实保障,幼有所育,学有所教。这是值得自豪的事情,也是教育领域自信自强的体现。

面向未来,要从关注规模转向关注质量,注重高质量教育体系的建设。比如,聚焦人民群众对于更好教育的期盼,解决教育领域存在的不平衡不充分发展的问题,满足人民对于高质量教育的需求,在推进教育公平和推进教育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上持续用力,优化教育资源配置,实施教育数字化,缩小城乡之间的教育差距。

要采取各种有力举措,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教育,不断完善各级各类教育,让人民群众在教育品质上有更多的获得感。

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

国家的创新发展依靠高水平的人才。人才是实现自主创新的枢纽。在综合国力的国际竞争中,人才是重要的测量指标。我们必须充分认识到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对于促进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进一步提升综合国力的重要性。

我国已经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经济总量占世界经济的比重已达18.5%。在构建新发展格局中,经济社会发展对于人才的数量和质量提出新的要求。我们必须主要依靠自己的教育体系和教育能力来满足人才需求。

拔尖创新人才是稀缺资源,不能完全依靠外力来培养。我们必须树立“人才是第一资源”理念,创造优质教育环境,自力更生,不断强化人才自主培养意识,加大自主培养力度,完善自主培养方案,改革自主培养的人才评价机制,形成人才国际竞争的比较优势。

为提高人才自主培养的质量,应当深入实施人才强国战略,积极构建尊重人才、尊重知识、尊重创造的社会环境,鼓励大胆创新,悉心育才,遵循人才成长的规律。

要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创新型教师队伍,造就一大批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四有”好老师,以他们的人格魅力感染和鼓舞青年学生,坚持言传和身教相统一,让青年人才有一个符合教育规律的成才环境。

加快推进高水平人才和创新高地建设

推进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建设,提升国家创新体系效能,教育在其中理应发挥先导性作用。要聚焦科技前沿和国内急需的学科专业,加大和世界顶尖的教育与科技机构合作的力度,进一步扩大教育对外开放,优化教育开放全球布局,加强国际联合实验室、国际重大科学计划、学位联合培养等合作机制建设。可借鉴世界一流高校和科研机构的管理经验,不断提升中国教育的国际影响力和塑造力,以更高水平的教育开放推动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的建设。

要树立“创新是第一动力”理念,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做好顶层设计和系统谋划,加快形成有利于创新人才成长和脱颖而出的培养选拔机制,鼓励自由探索和产出原创性成果,在核心技术领域和“卡脖子”关键领域,努力造就一大批大师、战略科学家、一流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形成国家战略人才力量。

上海在加快推进高水平人才和创新高地建设上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要努力构建高品质人才和创新生态系统,为建设具有世界影响力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提供优质创新支撑,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提供“上海创新经验”。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新时代好青年的重要品质,即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这四个品质也是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的品质。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要努力为党和国家的事业发展着力培养新时代好青年和时代新人,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建设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智力、人才、创新支撑,从而夯实教育、科技、人才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作用。

(作者为华东师范大学副校长、上海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研究员、高校中国共产党伟大建党精神研究中心研究员)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精神动力

■邢云文

伟大建党精神是我们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的一个关键词,我们要立足大历史观,从党的自我革命和社会革命的辩证逻辑出发,深刻理解伟大建党精神与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之间的关系

伟大建党精神集中体现了党的理想信念、政治立场、意志品格、行动使命,是中国共产党在带领人民团结奋斗的百年征程中凝结而成的宝贵精神成果,是党始终保持旺盛生机活力的精神之源,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动力支撑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开篇,鲜明指出这次大会的主题:“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全面贯彻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弘扬伟大建党精神,自信自强、守正创新,踔厉奋发、勇毅前行,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团结奋斗。”在党的二十大胜利闭幕的讲话中,习近平总书记要求全党:“一定要牢记党的初心使命,坚定理想信念,弘扬伟大建党精神,认真学习领会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贯彻落实党中央关于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部署,更加自觉地学习党章、遵守党章、贯彻党章、维护党章,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

可以看出,弘扬伟大建党精神贯穿二十大始终。伟大建党精神是我们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的一个关键词,我们要立足大历史观,从党的自我革命和社会革命的辩证逻辑出发,深刻理解伟大建党精神与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之间的关系。

党在百年奋斗征程中凝结的宝贵精神财富

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中指出:“一百年前,中国共产党的先驱们创建了中国共产党,形成了坚持真理、坚守理想,践行初心、担当使命,不怕牺牲、英勇斗争,对党忠诚、不负人民的伟大建党精神,这是中国共产党的精神之源。”伟大建党精神集中体现了党的理想信念、政治立场、意志品格、行动使命,是中国共产党在带领人民团结奋斗的百年征程中凝结而成的宝贵精神成果。

以伟大建党精神为源头的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不仅为中国共产党人改造主观世界、进行自我革命提供了精神坐标,也为我们改造客观世界、推动伟大社会革命提供了精神武器。新征程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更加需要我们继续弘扬伟大建党精神,以党的自我革命引领社会革命。

党始终保持旺盛生机活力的精神之源

在新中国成立前夕,毛泽东同志在党的七届二中全会上告诫全党:“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今天,在党带领人民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关键时刻,习近平总书记要求“全党同志务必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务必谦虚谨慎、艰苦奋斗,务必敢于斗争、善于斗争,坚定历史自信,增强历史主动,谱写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更加绚丽的华章。”从“两个务必”到“三个务必”,我们看到了一个百年大党一如既往的历史自觉。

百年来,我们党之所以能够保持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不断带领人民从胜利走向新的胜利,很重要的一条经验就是我们党始终保持一颗对人民的赤子之心,始终保持一种慎终如始的精神状态。伟大建党精神是我们党在初心始发之时形成的,已经成为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宝典”。中国共产党的初心使命蕴含在伟大建党精神中,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够成功的密码蕴含在伟大建党精神中。伟大建党精神是中国共产党能够始终保持旺盛生机活力的精神之源。我们党要坚守初心使命,始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就必须初心不移,始终保持刚刚出发时候的精神状态,只有这样才能在精神上把握主动,并以精神上的主动更好把握历史主动。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动力支撑

精神力量能够转变为物质力量。回首百年党史,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从中国共产党创建、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我们许多次面临极为艰苦甚至是恶劣的客观物质条件。在革命战争年代,我们靠“小米加步枪”与“武装到牙齿”的敌人战斗,硬是以“钢少气多”战胜了“钢多气少”。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我们在一穷二白的基础上搞建设,硬是以苦干加硬干的艰苦创业精神克服了来自国内外的困难挑战,把一个贫穷落后的农业国变为社会主义工业国。改革开放以来,我们继续发扬艰苦奋斗精神、顽强拼搏精神,使中国大踏步赶上了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们党把握历史主动,进行许多具有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打赢脱贫攻坚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产生了脱贫攻坚精神、伟大抗疫精神等新时代的精神成果。可以说,我们党以伟大精神推动伟大事业,以伟大事业淬炼伟大精神,在不同历史时期都创造了彪炳史册的丰功伟绩。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关键在党。”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自觉赓续历史使命,必须以“自信自强、守正创新,踔厉奋发、勇毅前行”的精神带领人民团结奋斗,开辟新局面、谱写新华章,在新时代新征程上创造令世人刮目相看的新的更大奇迹。

(作者为上海交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