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聚焦

扶持青年成长始终是顶尖科学家使用的高频词

【整版】以“大师”孕育“未来大师”

20221106解放日报【整版】以“大师”孕育“未来大师”.jpg

解放日报报道 昨天,世界顶尖科学家协会、上海交通大学联合发布《WLA亚太地区未来科学与技术发展2022上海倡议》,“大力扶持青年科学家成长”成为三大倡议之一。这份倡议还对“前辈科学家们”说,请肩负以“大师”孕育“未来大师”的社会责任——致力于通过带教传承、合作项目、国际交流等,扶持青年人才。

世界顶尖科学家协会主席罗杰·科恩伯格说,世界顶尖科学家协会和论坛践行的是“推动基础科学、倡导国际合作、扶持青年成长”三大使命。青年,一直是顶尖科学家们使用的高频词。

突破的中坚

科学家重要的科学贡献通常是在40岁以下做出的。中科院院刊对500多位诺贝尔科学奖获得者的统计结果显示,诺奖得主大多在35岁前就完成了最具突破性的工作,甚至多位得主的获奖成果是博士阶段完成的。

在中国,多位中国科学家入选院士时不到40岁,青年科技人已然成为策源颠覆性科技突破的中坚。航天人尤其如此:中国探月工程五大系统的主任设计师甚至总设计师大多数是三四十岁的年轻人;“长征五号”科研团队平均年龄不到33岁;载人航天工程研制队伍中35岁以下年轻人已占到80%。

世界顶尖科学家论坛被称为全球“最强大脑”的超级派对,顶尖科学家们却在公开场合不止一次自谦,直言未来的“顶科”正后来居上,他们都是今天还没有得过诺奖、却已做出相当成就的人。

“未来科学家”

从这些顶尖科学家的视角看,科学的未来不一定都是问题和技术,而更多是活生生的人,特别是非常年轻的人。面对小科学家们,他们倾心倾力地投入。

10月底,世界顶尖科学家论坛先导论坛——“科学T大会”上,“未来科学家”培养计划正式启动。计划每年在上海遴选100名有良好科创基础和科创潜质的中学生,经过一年精心培育之后,评选出10名“未来科学家”,并在次年的“科学T大会”上登场亮相。值得注意的是,“未来科学家”培养计划采用“导师制”,世界顶科协会上海中心将请顶科导师全程一对一指导学生的科研项目。

宽松包容 多元发展

顶尖科学家们和世界顶尖科学家论坛,通过自由开放、交叉融合、宽松包容的科研环境,助力青年人才多元发展。“像包容艺术家那样去包容科学家,不应随意套用某一种统一的标准或要求,束缚科研人员的创造力和想象力。”2019年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瑞士天文学家迪迪埃·奎洛兹认为,要给予青年学者信任和支持,在探索未知领域时被允许有思考的自由,以及挑战传统权威和挑战普通智慧的自由,鼓励他们去尝试研究颠覆性的科研项目,并接受他们可能失败的结果。

在上海交大,有一个常年无休的学生创新中心,那里有无人机、机器人、激光切割机、工业软件等各种支撑技术创新的软硬件设备。无论何时,同学们都可利用这些设备从事创新项目,提升用工程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顶科论坛上,中国科学院院士、上海交大常务副校长丁奎岭说,“我们要把单一学科的知识传授转变为复合型的工程能力培养,用未来的眼光瞄准前沿科技,培养面向未来的工程创新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