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聚焦

主旋律更加响亮 正能量更加强劲

学习强国报道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文化建设取得一系列显著成就: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更加鲜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人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实现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蓬勃发展,网络生态治理不断完善,文化软实力和对外传播能力不断增强。

总体上讲,一系列重大举措有力提振了全国各族人民的文化自信,主旋律更加响亮,正能量更加强劲,全社会的凝聚力、向心力大幅提升,展现了蓬勃发展的活力与生机。

目标导向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在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中,意识形态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和关键的引领作用,决定文化前进方向和发展道路。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意识形态工作,明确指出“经济建设是党的中心工作,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强调“能否做好意识形态工作,事关党的前途命运,事关国家长治久安,事关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

当前,我国意识形态领域面临深刻变化。一方面,人们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生活方式日趋多元、多变,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奢靡之风等问题在资本逻辑裹挟下有所滋生;另一方面,一些西方国家把我国的发展视为对西方制度模式和价值观念的威胁、挑衅,不断抹黑攻击我国的道路、理论、制度、文化,意识形态领域面临严峻挑战。

在此情形下,我们必须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引领力的意识形态,“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

价值旨归

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凝魂聚气、强基固本的基础工程,是一项必须切实抓紧抓好的根本任务。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直接关系建设什么样的国家、建设什么样的社会、培养什么样的公民等重大问题。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如果没有共同的核心价值观,莫衷一是,行无依归,那这个民族、这个国家就无法前进。

党的十八大以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一步落地、落实,先进模范典型的示范作用得到彰显,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有序进行,移风易俗建设等稳步深化,全社会文明程度显著提升。

实质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仅是全国各族人民共同价值取向的最大公约数,也体现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价值旨归,是当代中国精神的集中体现。

优良传统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和精华所在,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是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

我们党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推动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新形势下,既需要传承和弘扬,也需要发展与创新,这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保持旺盛生机和内在活力的基本要求。要坚持守正创新,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同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展示中华民族的独特精神标识,更好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

中华文明是世界上唯一一个没有中断且发展至今的文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所蕴含的理念、智慧、睿智不但增添了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豪,同时也内蕴着解答人类共同问题的重要启示和现实价值。

核心领域

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是建设文化强国的必然选择。

文化事业是由政府主导,具有公益性、均等性等特点,着眼于保障人民群众的基本文化权益。

文化产业强调市场导向,具有营利性、服务性等特点,着眼于满足人们多层次、多样化的文化需求。

近年来,无论是网络上涌现的知识付费、网络直播、短视频等文化消费新热点,还是各地频现的“博物馆热”“考古热”等现象,都体现了人民群众对高质量精神文化产品的需求。加上5G、AR、VR等技术的应用,文化表现形式越来越鲜活,文化消费也逐渐红火起来了。

为此,有必要进一步实施文化惠民工程,使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更加健全,引导和鼓励更多的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服务产品的供给,不断以高质量文化产品的供给,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满意度。

关键环节

没有网络安全,就没有国家安全。过不了互联网这一关,就过不了长期执政这一关。在中国式现代化的伟大征程上,互联网堪称“重大变量”,必须重视这一阵地,必须开展网络斗争、加强网络管理、弘扬网上主旋律。

近几年,网信部门持续深化网络综合治理实践探索。2022年,国家网信办专门部署开展“清朗”系列专项行动,对网络直播、信息乱象、网络谣言、算法治理、流量造假、账号造假等进行整改,清理违法和不良信息200多亿条。

实践证明,维护广大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促进网站平台的健康发展,巩固壮大主流思想舆论,对于掌握互联网这一关键阵地的主导权具有重要作用。

战略任务

新形势下,要下大气力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向世界展现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形成同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相匹配的国际话语权。这是一项“形于中”而“发于外”的战略任务。

要高举人类命运共同体大旗,深入阐述我国的发展观、文明观、安全观、人权观、生态观、国际秩序观和全球治理观,积极倡导多边主义,反对单边主义、霸权主义,引导国际社会共同塑造更加公正合理的国际新秩序,建设新型国际关系。

要打造融通中外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更加充分、鲜明地展现中国故事及其背后的思想力量和精神力量,讲好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的故事、中国人民奋斗圆梦的故事、中国坚持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故事。

要更好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以文载道、以文传声、以文化人,向世界阐释推介更多具有中国特色、体现中国精神、蕴藏中国智慧的优秀文化,塑造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

(作者为上海交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刘欣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