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聚焦

[喜迎二十大 奋进新征程]杨振斌:高等院校践行总体国家安全观的使命担当

中国社会科学报 国家安全是头等大事,是安邦定国的重要基石,维护国家安全是全国各族人民根本利益所在。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牢固树立和认真贯彻总体国家安全观,以人民安全为宗旨,走中国特色国家安全道路,努力开创国家安全工作新局面。这体现了新时代我们党对维护国家安全的高度重视。教育是推动党和国家各项事业发展的重要先手棋,是国家安全战略持续实施的重要保证。“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归根到底靠人才、靠教育。青年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也是我们党的未来和希望。高等院校担负着青年总体国家安全观教育的重任,切实践行好总体国家安全观,事关新形势下改革发展稳定,事关百年发展大计。

新时代赋予了高等院校筑牢高校整体安全、承担安全育人、提升国家安全科学水平、建设国家安全决策咨询智库的重大使命。

高校承担着安全育人的重大使命。大学时期是广大青年学生成才的关键期,联结着青年学生从校园到社会的过渡期,对青年学生思想观念逐步成形、成熟具有重要影响,担负着培养国家安全使命感的重要任务。应当充分发挥高校宣传育人、文化育人职能,构建全面的国家安全教育体系,以春风化雨的宣传和思想政治工作引导人才,以润物无声的文化和精神文明建设塑造人才。同时,要切实提高人才的国家安全素养与维护国家安全能力。要充分意识到,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是高校的根本任务,是党和国家的基础性、长期性、战略性工程,事关人民安居乐业,事关党和国家兴旺发达、长治久安。

高校是国家安全科研体系的中坚力量。当前世界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正在加速兴起,前沿和高精尖科技领域国际竞争日趋白热化。新技术日新月异,新问题层出不穷,不稳定性不确定性明显增加。高校是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提升对国家安全的科研能力,促进自身发展成为国家安全科学研究的重要战略力量。高校亟须积极担当,多措并举提升科学研究能力,有的放矢开展技术攻关。协调优化相关科研机制,打通学科壁垒,形成一批强基础、能攻关、擅攻关的多学科合作团队,统筹形成高精尖科研拳头力量。主动承担关键重大国家安全领域的科研任务,针对科技安全、生态安全、生物安全、网络安全、海洋安全、太空安全、核安全等核心安全问题开展重点技术攻关。

高校是国家安全决策咨询的智库高地。当前国际体系加速演变,大国博弈深刻调整,国内社会变革进入攻坚期,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巨大,更加凸显了高校智库成果对国家安全领域科学决策的重要参考作用。高校应当立足国情民生,坚持以问题为导向,聚焦我国发展面临的突出矛盾和关键问题,深入开展调查研究,提出兼具理论价值与实务价值的政策建议,为中央与地方政府的重大安全决策与相关政策的制定提供有益参考。高校应当发挥重要咨询机构与决策思想库的作用,服务党和国家工作大局,协助推进科学决策,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成为国家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维护高校整体安全是一项政治责任。高校是广大青年学生学习、生活的家园,对青年学生健康成长肩负着最为重要与直接的责任。校园整体安全是高校工作的重中之重,必须将总体国家安全观贯穿落实到学校各项工作的始终。牢固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生命至上的安全理念,全力构筑保障学生安全的铁壁铜墙。深刻理解把握总体国家安全观的系统思维,整体强化校园安全,全面消除潜在隐患。关切基础设施、饮食卫生、实验仪器、医疗防护、信息网络等方面的安全工作。深化国家安全理念与校园安全责任意识,明确安全管理责任分工,确保权责统一。坚持原则、狠抓落实,着力解决思想松懈和工作不到位等问题。树立风险主动防范意识,定时排查风险,及时化解风险,实时防控风险,做到主动作为,积极作为,切实确保防患于未然。

高等院校肩负着国家安全重大使命,亟须发挥党委全面领导的制度优势、科研人才的资源优势、创新平台的动力优势、培育国家安全软实力的能力优势,切实担当起维护国家安全的战略重任。

发挥党领导国家安全工作的制度优势。中国高校是共产党领导下的社会主义大学,党的领导是扎实办好具有中国特色高等院校的根本保证。党的十九大报告将“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作为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之一。坚持党的领导,坚决拥护“两个确立”,不断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切实肩负为人民服务、为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服务的使命担当,筑牢国家安全的根本意识。坚持完善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落实校园安全主体责任,强化二级党组织政治功能与管理水平,全方位构建以保障学生安全为中心的校园安全体系。切实加强党委领导下的思想工作阵地建设,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主动权。筑牢意识形态防线,坚决抵御境外势力对高校进行意识形态渗透。打造高品质的总体国家安全观思想政治教育课程,通过多平台的新媒体矩阵促进国家安全主题优秀文化作品的创作与传播。凝心聚力,将高校师生员工维护和塑造国家安全的意识紧紧凝聚在爱党爱国精神的赓续之中。

发挥高校跨学科多领域科研人才的资源优势。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人才是第一资源,在百年奋斗历程中,我们党始终重视培养人才、团结人才、引领人才、成就人才,团结和支持各方面人才为党和人民事业建功立业。科技是推动历史前进的磅礴力量,高校是科技人才聚集高地,涵养着多领域丰富强大的科技人才资源,应当充分发挥科技人才与科研能力的集聚效应,致力于构筑总体国家安全体系。统筹发展与安全,切实吸引、用心培育政治素养过硬的科技人才,不断提高科技人才的专业能力与多学科交叉融合素养。提升人才使用与管理水平,提高科研人才资源投入国家安全建设中的产出效率。在人才使用上坚持各尽其才,形成人才事业发展高峰。在人才管理上,持续深化人才制度改革,将服务于国家安全体系建设的贡献度与战略价值作为重要指标纳入人才评价体系。打造一流的人事管理服务体系,落地落实、主动关心,尽可能为服务国家安全建设的人才提供高品质的工作生活环境。不断增强人才工作的紧迫感、责任感、使命感,为助力国家深入实施国家战略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发挥高校创新平台的动力优势。完善基础学科门类,确保配置齐全,推动关键重要学科交叉融合,促进学科创新发展。在“双一流”学科建设的基础上,打造高校安全研究平台创新的核心驱动力,服务总体国家安全、统筹发展与安全等系统性战略。注重协调学科建设、人才培育的层次体系,合理配比,形成梯队衔接。发挥“传帮带”作用,确保创新能力与科研精神的传承,保证高校平台创新能力服务于总体国家安全体系的持续性发力。坚持创新的实践导向,加强科研项目与政府部门安全需求对接,将应用研究开展在国家安全需求的每个领域。设立专项机制,优化项目管理,加强方向引导,构建启动积极、运转良好、产出有效的服务于国家安全的以工程科技和应用研究为主的技术创新体系。密切关注能够获取未来竞争新优势的关键领域和重点方向,将平台的创新力量集中于具备战略性意义的前沿领域,敢于乐于啃“硬骨头”,集中攻关解决“卡脖子”问题。既要强优势,推动既有领先环节进一步拉开差距,也要补短板,促进薄弱环节通过技术创新实现弯道超车,为提高国家安全比较优势贡献科技力量。

发挥高校培育国家安全软实力的能力优势。高校的人文社科研究积淀是国家安全文化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一方面,应当在国家安全体系建设中服务人民,深入浅出地阐释解读大政方针与国家安全政策,帮助公众准确理解总体国家安全观。密切关注、准确研判社会舆情,及时对社会热点与公共事件进行深度的理论分析与客观的时事评论,回应公众关切,正确引导舆论导向,有效疏导公众情绪。另一方面,应当为国家安全科学决策服务,夯实科学决策的理论基础。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坚持全球视野与中国立场,深刻结合我国具体国情与前沿理论研究,提升决策的战略性、预见性与可持续性水平。提升文化软实力长期培育能力,健全支持国家安全的高校社科研究体系、人才体系与运行机制,推动人文社科重要领域交叉研究,全力推进国家安全战略与思想创新、理论创新、制度创新。注重内部安全的同时,也要将国家安全软实力应用于外部安全保障中。深刻理解把握国际学术运行规律与国外受众思维习惯,以学术为媒介,畅通学术对外传播渠道,争取国际学术话语权。传递中国思想与哲学逻辑,体现中国立场与中国气派。创新公共外交方式,构建中国话语体系与叙事体系,广泛宣介中国主张、中国智慧、中国方案,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以真实、立体、全面的国家形象展现中华文化独特魅力,提高中华文化吸引力。

“居安思危,思则有备,备则无患。”当今世界正经历着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国际环境深刻变化,国内外安全形势严峻复杂,维护国家安全的责任更加重大,更需缜密研究与主动作为。高等院校应当秉承高度创新的创造力、奋勇争先的战斗力、同心同德的凝聚力、一抓到底的执行力,全力以赴担当践行总体国家安全观的重大使命,以优异的成绩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

(作者系上海交通大学党委书记、国家安全研究院院务委员会主任杨振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