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聚焦
打造多式联运产业链,强化上海市绿色、智慧、低碳国际航运中心
中国网
中国网报道 伴随上海经济的迅猛发展,上海航运的发展突飞猛进,国际货物运输能力全球领先,基础国际航运服务能力位居全球前列,国际航运资源市场配置能力逐步建立健全,国际航运创新引领能力实现重要突破。
从集装箱吞吐量来看,上海港已成为全球集装箱第一大港,吞吐量连续9年居世界第1位,上海国际航运服务主要聚焦于船舶、港口、物流、船员等基础国际航运服务,已形成门类齐全的全产业链航运服务业。上海航运资源市场配置能力在全国具有领先地位,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国际事务参与度的提升,加速增强了全球航运资源的市场配置能力。
从跨国航运企业总部看,目前全球运力最大的航运企业中远海运集团公司总部位于上海,该公司远洋线已覆盖全球16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1500多个港口,在70多个国家和地区设立境外公司约1050家。全球排名前20位的班轮公司、排名前4位的邮轮企业、全球九大船级社均在上海设立分支机构。
从航运市场交易看,上海已具备全国航运市场交易配置地位,成为全国集装箱班轮运价备案中心、中国船舶交易信息中心等,上海航交所的集装箱运价指数成为全球集装箱运输市场的风向标。上海在绿色航运、智慧航运、海事技术创新等方面成效逐步显现,部分领域实现了全球领先和引领。例如,洋山深水港四期码头成为全球最大规模、自动化程度最高的港区,并引领了智慧码头场景应用的“中国标准”。据《世界领先海事之都》报告显示,认为可以选择作为领先的海事科技中心(研发、教育、造船和海事设备)的城市排名中,上海居第5位,领先于鹿特丹(第8位)和伦敦(第9位)。
尽管上海在国际航运中心的建设中已取得长足进步和重要发展,但随着“碳中和、碳达峰”双碳国家战略的确立,智能技术在航运业中的深度集成应用,航运环境保护的日趋重要,上海面临着向绿色、智慧、低碳国际航运中心的转型挑战与机遇。需要重点围绕国际航运产业集群、国际航运公共支撑平台、深化长三角航运一体化发展和强化区域航道治理和设施对接,大力发展多式联运等方面进行建设。
一、构建绿色、智慧、低碳国际航运产业集群
构建绿色、智慧、低碳覆盖到航运装备制造业、航运物流服务业、航运设施建造业的国际航运产业集群。
对于航运装备制造业,目前存在低端产能过剩,高排放、高污染问题,要实现航运行业的绿色化、智能化发展,需要制造过程的绿色化、智能化。从制造技术来看,要制定绿色船舶发展规划、开展绿色船舶技术研究计划,发展研究新型船舶技术。从制造流程来看,优化制造流程,实现制造技术与制造流程朝着低排放、低油耗、节能环保技术手段的转型。大力鼓励推广新型船舶技术,推广新型生物燃料船舶,加快研究、开发和示范。制定措施鼓励零排放船舶、清洁替代燃料供应链和相关基础设施的协同发展。
对于航运物流服务业,物流服务业的绿色化、智能化转型的主要目标是行业体系的优化,需要促进传统航运服务业的转型升级,制定政策,促进、鼓励相关航运企业加强创新和自身能力建设,鼓励企业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发展线上运营能力,鼓励企业间的相互合作,加强与相关服务业融合,创新商业模式,实现产品和服务优化。在政府层面,需要加强航运市场的管理,优化上海市航运市场区域的布局,制定规范服务收费行为和标准,规范和统一的市场管理手段、市场标准是实现航运服务业智能化的前提。航运服务业本身需要提高信息服务能力,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健全航运信息公开机制,建立航运市场监测和风险预警机制,实现并完善现代航运服务业监管与运营体系。
上海市航运业服务业更需要深化国际交流与合作支持航运服务企业与国际专业服务机构的合作,积极拓展国际航运服务市场,提高国际竞争力,要积极创造条件,吸引国际一流的航运人才及服务机构入驻,促进现代航运服务业要素进一步集聚和功能提升,打造服务全国、面向国际的上海国际航运中心。
二、建立全方位的绿色、智慧、低碳国际航运公共支撑平台
实施吸引现代航运服务高端航运要素的政策创新。参照航运发达国家的通行做法,研究船舶吨税制改革试点方案,结合实际情况确定切实可行的税率;探索实行国际航运高级管理人才个人所得税优惠措施;加大对海员特殊群体税收政策的研究,对海上作业超过半年以上的海员试点个人所得税减免优惠。实施上海国际航运保险业务财政扶持政策。研究境外企业或组织落沪开展业务的监管、备案等制度约束,加快探索更加便利化、国际化的国际船舶登记制度及配套措施。
强化与国际金融中心、国际贸易中心联动,实施鼓励航运服务产品创新的支持政策。鼓励金融机构加强航运金融产品研发与创新,探索航运离岸金融服务,发展互联网航运金融业务,完善航运融资租赁产业配套服务,支持在上海自贸试验区新片区开展航运金融衍生品交易,形成航运融资中心和航运资金结算中心。支持保险机构发展再保险业务,鼓励发展离岸再保险业务。
构建现代航运服务业务拓展的公共支撑平台。建立航运险电子商务平台,促进对航运企业信用、抵押、贷款等情况的了解、监管和信息共享。构建国家级上海国际航运中心推介平台,如“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北外滩论坛”,强化内外交流和对外推介。
三、深化长三角航运一体化发展
深化长三角港口功能定位,强化港口群资源整合,即充分利用长三角高质量一体化发展契机,制定长三角港口群深入联动发展规划;鼓励和支持上海港务集团与苏浙皖港口龙头企业以资本为纽带,拓宽港航业务合作的广度和深度,探索成立长三角区域性港务集团,优化整合沿海沿江港口资源;提升上海港港区运行自动化率。强化已有港区设施的内部挖掘,通过信息化、智能化、自动化等新技术的场景应用,着力提升上海港管理集约化水平,提高港口运行效率;推动外高桥港区集装箱水水中转和近洋航线功能适当向周边港口转移。例如,结合嘉兴港当前大力改善提升港区集疏运能力,探索沪嘉两地港区合作开发,完善上海国际航运中心的南翼“喂给港”体系,完善船舶通关“一站式”作业,推进船舶证书电子化,推进“单一窗口”建设。积极推动口岸管理相关部门的监管互认、执法互助,实现国际航行船舶联合登临检查常态化。
四、强化区域航道治理和设施对接,大力发展多式联运
加快推进长三角地区内河航道对接,改扩建一批内河航道重要节点码头的港区设施。充分利用长三角一体化国家战略,建立协调机制,强化内河港口统筹,改扩建重要节点的码头港区设施,以提升内河航道面向腹地的转运能力。
加快推进铁路与港区基础设施衔接。结合沪通铁路建设,推进铁路与外高桥港区无缝对接,将杨浦站的海铁联运业务逐步转移到外高桥,将外高桥港区建设成为海铁联运的重要枢纽点;着力推进临港地区铁路进港区作业,推进芦潮港中心站和洋山深水港区的一体化运作,打造海铁联运公共服务平台,打通港口与全国高铁网的互联互通互补。
打造多式联运产业链示范工程。建议从货主、技术开发、多式联运经营人等供需多方主体企业的角度,从整个产业链的发展出发,从多式联运全产业链的供需主体企业中挑选一批示范企业进行优先培育,通过示范工程,探索可复制可推广的发展模式,激活多式联运集团企业主体动力。
作者简介:苗瑞,博士生导师,
上海交通大学船舶海洋与建筑工程学院交通运输工程系(国际航运系),
中国城市治理研究院
-
媒体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