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聚焦

问天护海:这些上海青春力量荣获中国青年五四奖章

新华社报道 共青团中央近日公布第26届中国青年五四奖章获奖者(集体)名单,来自上海的牛俊坡、宋寅、黄文焘、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第六研究院八〇一所载人航天推进系统部、中国科学院上海高等研究院软X射线自由电子激光攻关青年团队,获此殊荣。

中国青年五四奖章设立于1997年,是由团中央和全国青联授予中国优秀青年的最高荣誉。在青春的赛道上,这些上海青春力量正在奋力“奔跑”,践行当代青年的责任担当。

天问无悔,探索深邃宇宙

来自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第八研究院五〇九所的牛俊坡是中国首次火星探测任务“天问一号”探测器的核心分器——火星环绕器总体主任设计师,承担火星环绕器总体设计、技术攻关和产品研制任务,并负责火星环绕器在地火转移、火星制动捕获、预选着陆区探测、着陆巡视器投送与中继通信以及环火科学探测等全任务周期内的飞行控制工作。他长期奋斗在型号一线,为“天问一号”成功环绕火星、着陆火星做出突出贡献。

2013年,牛俊坡受命开展火星环绕器的总体论证工作。中国是深空探测领域的后来者,需要攻克一系列关键技术。飞行到距离地球4亿公里的火星探测器,自主管理问题尤为突出,机会唯一的制动捕获如何踩刹车?过程复杂的两器分离过程如何设计?遥测遥控中断30天的“日凌期”如何度过?“自主管理与控制技术是环绕器的核心大脑,不能假手于人,再硬的骨头,也要自己啃下来!”他和年轻同志组建攻关小组,一边调研学习,一边摸索实践,鼓足干劲从零开始钻研技术。

为更好地发挥协作优势,牛俊坡曾在两个月的时间里频繁往返于京沪之间。在大家不懈努力之下,课题研究取得重大突破,项目成果成功应用在火星环绕器上,使得环绕器拥有了“聪明的大脑”。而五年的火星环绕器研制经历,也让牛俊坡从一名技术骨干逐渐成长为中坚力量。

牛俊坡说,“探索浩瀚宇宙、发展航天事业、建设航天强国”是时代赋予航天人的使命,更是航天青年矢志完成的人生目标。

勇往直前,投身海上救助

交通运输部东海第一救助飞行队搜救教员机长、飞行管理部部长宋寅是全国青联委员,也是国内第一代女搜救机长。她凭借着对海上救助事业的忠诚和热爱,秉承“把生的希望送给别人,把死的危险留给自己”的救捞精神,长期扎根东海救助一线,为救助事业贡献自己的青春力量。

2010年以来,宋寅穿梭于云海、救人于危难,安全飞行达3260小时,执行救助任务292起,参与救援飞行1043小时,在惊涛骇浪中成功救助224名遇险人员,为保障东海海区海上人命环境财产安全、筑牢东海海上最后一道安全防线彰显青年担当。

2020年2月,在武汉疫情防控的关键阶段,东海第一救助飞行队受红十字会委托计划紧急运送医疗物资支援至武汉。作为一名共产党员,她主动请缨参与执行运送任务,积极制定转场武汉方案,协调采购防护与保障用品,精确计算直升机配载情况,为医疗物资的转运做了充足的准备。

宋寅说:“获得荣誉是对我们整个行业、整支队伍的认可,这将继续激励我们勇往直前。”

在船舶“摇晃”中坚持自主科研

上海交通大学电子信息与电气工程学院党委副书记、副教授、博士生导师黄文焘致力于大型舰船综合电力系统关键技术研究,打破国外技术垄断与封锁,助力大型舰船装上了综合电力系统“中国心”,填补中国舰船控制领域高性能装备空白,支撑高技术船舶在全球无限海域执行复杂任务,产生经济效益达10亿元。

综合电力系统的研究立足于船,要克服的除了海试时的艰苦,还有航行时的眩晕。2012年,他负责某船舶电力系统故障保护技术开发,第一次海试,让他这个“旱鸭子”直面挑战。在船舶“摇晃”中坚持科研,他用一周时间完成了所有预设内容,还发现了故障前的振荡现象。7天瘦了10斤,他换来的是大国重器的磅礴千钧。

2010年以前,作为船舶能源动力心脏的综合电力系统,核心装备依赖进口,“卡脖子”技术的制约让中国一直无法在科考等高技术船舶与国外进行直接竞争。黄文焘通过与中船集团等单位的跨学科长期紧密合作,在综合电力系统安全稳定领域取得成果,入选上海市青年科技“启明星”计划和科技英才“扬帆计划”。(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