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聚焦
以韧性城市推动可持续发展
光明日报
光明日报报道 气候变化的持续影响、生物多样性流失的危机,使得全球城市不得不重新思考如何构建更具适应性与韧性的绿色基础设施。4月8日,由上海交通大学、环太平洋大学联盟(APRU)、上海市风景园林学会联合主办的“韧性城市景观・环太平洋大学联盟(APRU)可持续景观专题研讨会”在线上举办。专家汇聚探讨如何构建具有气候适应性、雨水渗透蓄积力、历史文化特色的城市开放空间。
韧性城市空间建设的核心是通过多尺度的规划与设计,提升城市生态系统自身的稳定性,促进公民健康与福祉,增加野生动植物栖息地,抵抗突发事件带来的环境影响。区域性的生态空间布局与私家宅院的植物配置同样重要。不仅要创新空间识别、评估、模拟、管理等技术,还应重视人文与艺术因素对维持城市社会生态的重要意义,从多维视角建立具有韧性的城市景观。
本次研讨会分别从景观规划、设计与研究的视角,探讨了如何构建韧性城市景观。美国俄勒冈大学教授Bart Johnson教授围绕“创建和维护气候适应性城市”,呼吁积极应对气候危机需要预测未来变化,并在灾难发生之前采取行动,探讨采用阻挡、弹性与疏导策略,使城市适应快速气候变化的框架。他详细分析了每种策略的优点和局限性,以及相对应的时间和空间尺度,并展示了应对热浪、洪水、海平面上升和野外失火的案例。
国际风景园林师联合会(IFLA)主席、阿德莱德大学教授James Hayter教授以“站在前线-17种景观设计师创造韧性城市的贡献途径”为题,对应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的17个目标,提出了相对应的17种韧性景观设计途径,从可持续的城市能源、食品、社区等多个层面,解析了当前风景园林专业可能的应对全球环境变化的方法,并鼓励大家重视设计的力量,在前线参与城市韧性景观的营造。
上海交通大学设计学院教授、副院长车生泉教授通过 “海绵城市中韧性景观的设计理论与案例分析”,介绍了海绵城市理论与实践的框架,中国政府在低影响开发、气候适应性城市、生态城市等理论的基础上,针对中国城市雨洪管理的现状提出的雨洪管理方案,并形成了技术体系,同时,在中国的部分城市进行示范推广。
上海市风景园林学会理事长朱祥明表示,今后学会也将加强与高校的携手合作,共同推动学科的产学研紧密结合,提供更多优质的专业资源,共同探索如何建设得更具韧性,更富魅力的全球城市。
本次研讨会是上海交通大学作为环太平洋联盟(APRU)成员高校,及设计学院作为上海市风景园林学会理事单位,联合全球高校、学会及业界力量,探讨如何在城市空间建设中,实现“双碳”目标发出的积极倡议。应对气候变化、重视生物多样性保护,以及通过国际合作与交流,探索具有全球视野及地方特色的解决方案。
-
媒体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