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聚焦
探索“山水城市”新理念——纪念钱学森诞辰110周年暨“山水城市”学术论坛在上海交大举办
光明日报
光明日报报道 今年12月11日是人民科学家钱学森110周年诞辰日,由中国建筑学会和上海交通大学共同主办的“纪念钱学森诞辰110周年暨‘山水城市’学术论坛”,在上海交通大学钱学森图书馆举行。
中国共产党十九届六中全会明确提出“以前所未有的力度抓生态文明建设,美丽中国建设迈出重大步伐,我国生态环境保护发生历史性、转折性、全局性变化。”本次论坛通过继承与发扬钱学森 “山水城市”理论与未来城市构想,汇集各方专家学者共同探讨未来城市建设的新理念和新设想,进一步推动中国城市建设、城市规划、建筑设计等诸多领域的高质量发展。
钱学森不仅是中国航天事业奠基人、系统工程理论与应用研究的倡导人,还对国家的城乡建设相关领域倾注了极大的研究热情。在国家改革开放之初,钱学森就针对中国城市未来发展的趋势以及可能遇到的种种问题进行过深入的研究,并创新性地提出了“山水城市”理论及未来城市构想。
钱学森“山水城市”的核心思想是将现代科学技术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中外文化相结合、城市园林与城市森林相结合,通过“尊重生态环境,追求山环水绕的境界”“把整个城市建成一座大型园林”,以“有山有水、依山傍水、显山露水和有足够森林绿地、足够江河湖面、足够自然生态”的“21世纪的社会主义中国城市构筑的模型”来推动和提升中国城市的未来建设。
“山水城市”理论源自于中国传统文化、中国传统园林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天人合一哲学观,并与现代科学技术体系相契合,是一种根植于中国精神的现代化城市构想。这一理论与构想不仅符合世界城市化发展的生态化、可持续化大趋势,而且与“生态城市”“森林城市”“低碳城市”“绿色城市”“宜居城市”“美丽城市”等新的城市建设理念一脉相承,为解决城市建设领域出现的问题提供了具有重要借鉴价值的理论途径。
本次论坛由钱学森图书馆筹备委员会委员、上海交通大学设计学院教授张健作为总召集人。上海交通大学党委常委、宣传部部长胡昊,中国建筑学会秘书长李存东,上海市建筑学会理事长曹嘉明,上海交通大学档案文博管理中心主任、钱学森图书馆执行馆长张凯等出席会议并先后致辞。
在钱学森图书馆开馆10周年之际,钱学森图书馆建筑总设计师何镜堂院士重温钱老思想与钱馆设计理念,并以济宁图书馆、广州海心桥、广州“三馆合一”工程等实践案例阐释“两观三性”是贯穿他所有作品的基础理念。“两观”就是整体观和可持续发展观,“三性”就是建筑讲求地域性、文化性、时代性。这个理念的核心就是和谐,人要与大自然和谐共处,人类的发展方向是和平,建筑也要表达出与大自然和平共处的理念。
上海市建筑学会生态建设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夏冰,以上海世博文化公园的总体规划设计为例,通过对重点设计区域的详细介绍,总结了贯穿设计建设全过程的“再生理念”。上海市建筑学会生态建设专业委员会副主任韩继红,从国际视野下绿色新城发展的缘起及历程回顾、十四五绿色新城发展的需求和响应、上海五大新城绿色低碳建设专项解读与展望三个方面探讨未来绿色新城发展。
最后,作为本次论坛的总召集人和承办单位的负责人张健教授,本着传承钱老“爱国、创新、奉献”的精神、践行钱老“山水城市”理念的宗旨,凭借其国内外39年的丰富建筑生涯经验,并在多年潜心研究的基础上,围绕钱学森“山水城市”理论与新时代建设创新特征做了主旨演讲。与会专家一致表示,应深入学习钱学森的崇高品质、研究钱学森“山水城市”理论,共同推动新时代的“山水城市”生态建设发展。(光明日报全媒体记者 任鹏 曹继军)
-
媒体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