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聚焦

从踏雪寻冰到深潜马里亚纳海沟[图]

1.jpg

张宇 受访者供图

《青年报》报道 神秘而美妙的深海里蕴藏着怎样的秘密? 探索极地,挑战自我能收获怎样的震撼? 日前,“奋斗者”号载人潜水器完成首次常规科考应用航次。上海交大海洋学院研究员张宇正是科考队伍的一员。扎根专业,投身实践,她将课堂和论文延展到深海。从南极的浮冰,到北极的冰川,踏雪寻冰、勇闯无人之境的经历,让张宇感慨,自己是如此之幸运能与深海事业的奋斗者们为伍,她也会继续怀揣热爱、理想和奋斗,步履不停地去探索未知的深海世界。

青年报记者 刘昕璐 受访者图

累计海上工作超400天,挑战地球“三极”

南极、北极、珠穆朗玛峰、马里亚纳海沟被称为“地球四极”。大多数人有生之年能抵达其中的“一极”,已是毕生难忘,而张宇已成功“集齐”了其中“三极”。

今年10月8日,赴西太平洋海域执行深渊科考任务的“探索一号”科考船搭载“奋斗者”号载人潜水器,在马里亚纳海沟海域完成阶段性作业任务后顺利返航,抵达海南三亚锚地。航次共历时59天,其间“奋斗者”号载人潜水器开展了首次常规科考应用,共下潜28次,其中7次超过万米,探索马里亚纳海沟“挑战者深渊”的最深区域、全球海洋最深处。

张宇是此次科学家队伍的一员。张宇主要研究领域是深海微生物。2011年入职交大以来,累计海上工作近400天,包括在2013年参加南极科考、2016年搭乘“蛟龙”号深潜科考、2018年参加北极科考、2021年搭乘“奋斗者”号深潜科考。

从南极的浮冰,到北极的冰川,踏雪寻冰、勇闯无人之境的经历让张宇收获颇丰,第四极的科考经历更让她印象深刻。

早在2016年7月1日,正在太平洋马里亚纳海沟执行中国大洋第37航次第二航段的“蛟龙号”载人潜水器进行了第九潜次作业,张宇也由此成为完成深渊下潜的三位成员之一,下潜最大深度达到6300米,历经近11个小时的过程,获取了珍贵的深渊生物和矿物样本。

5年后,在2021年8月11日至10月8日,张宇参加“探索一号”科考船TS21航次赴西太平洋海域执行深渊科考任务。张宇在本航次中也3次搭乘“奋斗者”号载人潜水器完成深渊海底科考作业,最大下潜深度超过万米。本航次采集了一批珍贵的深渊水体、沉积物、岩石和生物样品,为研究深渊生态系统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科学研究的路上任重道远,沉下心全力去奔赴

“总有人问,为什么要下潜? 在我看来,载人潜水器提供了沉浸式体验。探索自然的好奇心是人类的本能。具有探索自然的能力却必须经过人类智慧与信念的传承与发展。搭乘‘奋斗者’载人潜水器到达海洋最深处的那一刻,我深知自己是如此的幸运能与深海事业的奋斗者们为伍,能触摸到长久以来都不为人知的那一丝大自然的灵魂,万米的海底静谧且生生不息!”张宇说道。

张宇一直认为,下潜到海底再看深海的生态系统,更容易建立系统性的大局观,而不再局限于本专业的定向的关注点。同时,也只有那一刻,才更真切感受到没有一块岩石也没有一只虾是孤立存在的,它们也不应该被孤立研究,而科学与技术恰恰更是不可能相互独立。

如何将多个学科的知识融合以建立客观的深渊科学认知、如何优化原位采样与试验技术以支撑日益提升的科学需求,只能在长期的现场实践中完成。作为深海科学工作者,张宇既感恩奋斗者们的辛苦付出让新一代的海洋人具有了潜入深渊的能力,更深感在科学研究的路上任重道远。

对张宇来说,研究工作让她体验到无上的快乐,她总是能够沉下心来,完全投入到科研中去,而且可以不断从中寻找到新的乐趣和新的问题。

“我认为,深渊是一个持续开放的生命起源的窗口,在高压、高温或者低温的环境下,可以不通过生命过程就产生有机物,这里即使不是最初的生命起源处,也具有起源的物质基础。海底生物的演化过程或生活环境与我们是相对隔绝的,这其中一定有孤立适应的机制在,如果能够找到,会很有趣。”

这些存在于神秘海底的问题令她好奇,也让她充满了动力。她也常和学生们说,不管以后从事什么行业,一定要选择自己真正喜欢的事情。一旦你找到了热爱,你会发现一切都是那么有趣,会心甘情愿地付出自己所有精力。

张宇希望青年学生从她这里得到的不仅仅是一个实验怎么做,一篇论文怎么写,而是做事情的方法学以及理性思维。“海洋探索需要多学科综合能力,工程与科学相结合,生物、化学、地质等多领域涉猎,我们更需要走出实验室经常到海洋现场以增强直观感受并获取一手的信息。对学生的培养,我也这样强调。”张宇这样说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