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聚焦

欧七斤:中国共产党在高校发展的历史缩影 ——论中国共产党在上海交通大学的百年历程

图片

新文科教育研究报道 本文发表于《新文科教育研究》创刊号2021年第2期;因篇幅限制,注释从略,引用请以刊物原文为准。

欧七斤:上海交通大学党史校史研究室研究员

摘 要:文章旨在梳理中国共产党在上海交通大学的百年发展脉络和重大成就,总结交大党组织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领导爱国学生运动,铸就“民主堡垒”的历史贡献,并着重分析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党组织在推进交大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等重大进程中所发挥的领导核心作用以及所形成的经验启示。中共党组织在上海交大的百年历程是一个典型的历史缩影,充分说明了中国共产党作为有着崇高理想信念和强大组织能力的百年政党,是领导中国高等教育稳步前行的根本保证。

关键词:中国共产党;上海交通大学;百年历程;经验启示

2021 年中国共产党迎来建党一百周年。在这样一个特殊的年份里,对中国共产党在上海交通大学百年的发展历程、主要成就和经验启示进行全景式梳理和深入分析,无疑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上海交大党组织是中国共产党扎根于高校的一支重要力量。党组织在上海交大的百年历程和推动交大实现跨越式发展的重大成就,充分展现了中国共产党这一百年政党所具有的强大生命力和杰出的领导组织能力。新时代的中国高等教育正站在转向“内涵式发展道路”的关键节点上,中国共产党带领上海交大建设世界一流大学过程中形成的经验启示无疑也具有重要的现实借鉴意义。

一、中国共产党在上海交大的组织发展和自身建设

一百年来,与中国共产党整体的组织发展历程大体同步,中共党组织在上海交大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的发展历程,并且随着中国革命和建设任务的转换,呈现出明显的阶段性:第一阶段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交大的中共党组织诞生,并在严酷的革命环境下坚韧成长;第二阶段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到改革开放前,中共党组织从地下转为公开,并在曲折中实现发展壮大;第三阶段是从改革开放至今,党的各项建设不断完善,中国共产党在交大的发展进入最好的历史时期。

(一)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的中共交大组织(1921—1949 年)

1921 年 7 月,中国共产党在上海诞生。党成立后重视在青年学生中宣传党的思想纲领、秘密发展党的组织。得益于同城的地缘便利和交大在上海高校的重要地位,陈独秀、恽代英、茅盾、郭沫若、贺昌等中共早期领导人先后来到交通大学发表演说,开展活动,马克思主义正式进入交大校园,给接受过五四运动洗礼的知识青年们带来了新思想的指南和启蒙。

1925 年,在轰轰烈烈的五卅运动反帝热潮的锻炼中,张永和、顾谷宜、陆定一、夏采曦等进步学生,选择接受了马克思主义信仰,投身革命运动,先后加入共产主义青年团、中国共产党,成为交大最早的一批共青团员和中共党员。同年底,在中共上海区委和徐家汇独立支部的指导下,交大独立建成中国共产党和共产主义青年团联合支部。第一任党支部书记是张永和,团支部书记是陆定一。这是交通大学历史上第一个共产党和共产主义青年团组织,也是全国高校当中最早建立的党团组织之一。至1927 年初,交大在校共产党员、共青团员已有五六十名。

然而,在 1927 年“四一二”反革命政变中,交大党组织遭到严重破坏,大多数党员或遭逮捕,或被开除离校。1930 年交大党支部艰难恢复,但是在恶劣的政治环境下,交大党支部屡次遭到破坏,于 1934 年被迫停止活动。1937 年全面抗战开始后,上级党组织选派党员考入交大,于 1942 年又重新成立党的支部。在错综复杂的抗日环境中,党组织的斗争经验不断丰富,党员队伍不断增强。到抗战胜利前夕,交大有党员 25 人,支部书记为吴增亮。1946 年 9 月,交大党总支成立,成为战斗在党的“第二条战线”上的一支重要骨干力量。到 1949 年 5 月,交大党组织已发展为 1 个党总支,总支书记为庄绪良,下设 6 个党支部、2 个党组、1 个统战小组,党员有 198 人。

(二)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时期的中共组织建设(1949—1978 年)

1949 年 5 月,上海解放,交大党组织的历史翻开了新的一页,从地下秘密工作转为公开活动。在历史性的新旧转变过程中,学校相继实现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从服务新民主主义革命到投身社会主义建设的教育方针的转变。1950 年 1 月 17 日,交大党总支正式公开身份,总支书记为陈启懋,学校张贴红榜,隆重公布了解放前的地下党员名单,并召开了第一次党员大会。为了充实交大的党组织,1951 年底,中共中央华东局从华东党校、华东人民革命大学抽调 100 余人,由华东党校原副校长李培南带队来交大工作,与原在校的党员汇合,大大扩充了党员力量,并开始筹备交大党委会,以加强党对学校的领导。

1952 年 2 月,中共交通大学委员会(一般简称交大党委或校党委)正式成立,李培南任首任党委书记。次年 1 月,改由山东大学原校长彭康任党委书记,学校领导体制也由校务委员会制改为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此后,尽管有过局部的调整,但在绝大多数历史时期里,校党委是学校的最高决策和领导机构。

1959 年 7 月,经过学校西迁、分设两地,上海交通大学、西安交通大学分别独立建校。西安交通大学党委书记由原交大党委书记彭康担任。上级决定新成立中共上海交通大学委员会作为领导机构,任命司法部原党组书记、副部长谢邦治为党委书记兼校长。1962 年谢邦治改任驻保加利亚大使,1964 年余仁出任上海交大代理党委书记。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面对复杂严峻的国内外形势和革旧鼎新的纷繁任务,党中央发动了多次政治运动。交大党组织根据统一安排,也参与这些运动。这一时期,政治运动比较频繁,一方面解决了一些实际存在的问题,另一方面也出现斗争过火等行为,但总体上没有冲击交大教育事业的正常发展。

然而,“文化大革命”期间,交大党委对学校的正常领导工作受到冲击,校党委体制一度瘫痪,党组织活动一度中断,教学秩序紊乱。广大党员干部、教职工对“文革”破坏活动采取了各种形式的抵制和斗争,同时为恢复和重建交大党组织作出了不懈的努力。1969 年交大恢复党组织生活,1972 年 11 月成立了以杨恺为组长的上海交通大学党的核心小组,代为行使校党委权力。1973 年 7 月,学校召开第四届党员大会,重建交大党委,由杨恺任党委书记。1976 年 10 月粉碎江青反革命集团后,交大党委组织全校师生进行了揭批与清查工作,学校逐渐恢复了正常的教学和科研秩序。

(三)改革开放以来的中共组织建设(1978— )

1978 年 12 月,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宣布将全党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交大的党组织建设和发展也进入一个全新的阶段。交大党组织建设包括健全以校党委为核心的领导体制、坚持党代会制度、加强和改进基层党组织建设、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培养党的干部队伍、开展纪检和统战工作等。以下从若干方面展开论述。

1.健全以校党委为核心的领导体制

中共上海交通大学委员会是交大党组织的最高领导机构,发挥着领导核心的作用,是学校发展的“掌舵人”。

“文革”结束后,校党委的领导体制实现正常化。进入 20 世纪 80 年代,面对改革开放的新形势,校党委及时将工作的指导思想由过去以政治运动为中心转移到以教学科研为中心上来。在 20 世纪 80 年代后期,受到国内外各种复杂因素的影响,学校遭受资产阶级自由化思潮的干扰。风波被及时平息后,学校党政领导班子召开民主生活会,讨论进一步强化党的领导。

1991 年 3 月,根据《中共中央关于加强高等学校党的建设的通知》,学校强化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并具体规定了校党委的七项主要任务:第一,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培养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的又红又专的人才;第二,加强党的思想、组织、作风建设,发挥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第三,研究决定学校建设改革以及教学、科研和行政管理的指导思想及其重大问题;第四,领导思想政治工作;第五,坚持党管干部的原则,负责干部的选拔、教育、培养、考核和监督工作;第六,领导工会、共青团、学生会等群众组织和教职工代表大会;第七,对民主党派组织实行政治领导,做好统战工作。这一规定大体厘清了校党委的主要职能与任务。

在强化党的领导的同时,还要正确处理好党政关系:“党委应以主要精力研究学校的重大方针、政策问题,加强党的建设和思想政治工作,支持行政领导充分行使职权,力戒包揽行政事务。”还创造性提出党政关系中的“四分四合”:在工作职能上分,在工作目标上合;在工作职责上分,在工作指导思想上合;在一般工作上分,在重大问题上合;在工作制度上分,在工作关系上合。“四分四合”原则清晰地梳理了党政关系,有助于形成强大的党政合力。

校党委坚持民主集中制原则,多次制定文件规定重大问题实施集体决策制度和按照议事规范、决策程序办事的相关制度。2011 年颁布的《上海交通大学党委常委会执行“三重一大”决策制度的实施办法》,进一步明确了“三重一大”事项的具体内容、讨论决策规则、组织实施和责任追究等一系列规范,进一步健全和完善了校党委的议事决策机制。

2. 坚持党代会制度,引领党的建设方向

改革开放以来,上海交大共召开七次党员代表大会,通过党代会报告的形式,提出了党在每一个阶段的建设主题和重点任务。

1981 年第五次党代会召开,党委书记邓旭初在报告中要求各级党组织和全体共产党员模范地贯彻执行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党的路线、方针、政策。1992 年第六次党代会召开,党委书记王宗光在报告中指出,加强党的建设是学校改革和建设的根本保证。1998 年学校召开了第七次党代会,王宗光书记在报告中提出全面推进党的建设,为学校“上水平、创一流”提供更为坚实的思想、政治和组织保证。2004 年第八次党代会召开,党委书记马德秀在报告中指出,要不断提高党委领导学校发展的能力和水平,要加强党的思想理论建设、干部队伍建设、基层组织建设和党的作风建设,从而为创建世界一流大学的宏伟目标提供坚强的思想、政治和组织保证。2008 年在第九次党代会上,马德秀书记提出以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为主线,使党组织始终成为带领学校事业发展的坚强领导核心。2015 年党委书记姜斯宪在第十次党代会上,提出全面从严治党,以加强思想理论建设、从严管理党员干部、改进作风、完善制度和党风廉政建设为重点,为学校发展提供坚强保证。2020 年党委书记杨振斌在第十一次党代会上指出,坚持把党的政治建设摆在首位,坚持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发挥党委把方向、管大局、保落实的重要作用,进一步健全党委统一领导、党政分工合作、高效协调运行的工作体系和决策机制。

3. 加强和改进基层党组织建设,党组织规模不断扩大

校党委在学院等二级单位设立了分党委或党总支,组建党政领导班子,通过党政联席会议实施重大决策,其下设立党支部、党小组,将党的领导原则一直贯彻到基层。

1978 年底,交大的基层党组织有 16 个党总支,153 个党支部,党员 1773 人。1980年、1983 年校党委两次组织对全体党员开展集中轮训,1984 年 10 月至 1985 年 6 月又开展全面整党,加强了党的基层组织建设。1988 年,校党委制定了《党支部委员会工作暂行条例》等一系列文件,探索不搞政治运动而靠改革和制度建设加强党的建设的新路子。1989 年,校党委针对前一时期党的基层组织尤其是党支部建设中出现的问题,提出加强党支部书记队伍建设。

1991 年,中共上海交大党校成立,为党组织输送了大批政治立场坚定的优秀党员,按照党管干部原则为交大培训了大批德才兼备的干部队伍。为了进一步加强学生党支部建设和学生党员发展工作,2001 年上海交大学生工作党委和青年马克思主义学校成立。

进入 21 世纪,校党委积极实施党建示范创建和质量创优工作,基层党组织围绕中心工作抓党建的能力和水平持续提高。2005 年,上海交通大学和上海第二医科大学正式合并组建新的上海交通大学,当年全校党员总数 12061 人,其中学生党员 7613 人。2018年,众多基层党组织入选“首批全国党建工作标杆院系”“全国党建工作样板支部培育创建单位”“首批全国高校‘双带头人’教育党支部书记工作室”“高校百个研究生样板支部”。2019年,全校有 649个党支部,党员 14220名,其中教职工党员 6184人,学生党员 8036人。党组织规模的扩大和基层组织建设的加强为学校的整体发展夯实了基层的组织基础。

4.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常抓不懈

领导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牢牢把控交大发展的政治方向,开展集中政治教育活动,是交大党组织的重要工作内容和工作方式。

20 世纪 80 年代后期,面对资产阶级自由化思潮的冲击,交大党组织开展了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的学习教育工作。1986 年,校党委开展学生工作体制改革,成立了学生工作指导委员会,由分管学生工作的党委副书记、副校长分别担任学指委正、副主任。

1990 年,校党委遵循“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方针,制定了学校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八五”规划,提出了加强精神文明建设。1992—1995 年,交大党组织掀起学习宣传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热潮。1996 年开始,交大党政领导班子积极贯彻党中央“讲学习、讲政治、讲正气”精神,后来进一步在中层以上干部中开展“三讲”活动。

21 世纪以来,根据党中央的统一安排,交大党组织认真开展各项主题教育活动。从“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到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从“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到“三严三实”专题教育,从“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到“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持续不断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和集体政治学习活动,使广大党员坚定了政治信仰,为交大的改革发展把稳了正确的政治方向。2020 年,校党委组织全体党员开展“四史”学习活动,积极为迎接建党 100 周年进行思想教育和动员。

综上所述,由于地处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地——上海,交大校园很快就有了中共党员的活动足迹,并成为建立党组织最早的一批高校之一。交大中共党组织百年的成长之路并非一帆风顺,然而,党组织在挫折中百折不挠,不断与各种错误思潮作斗争,持之以恒通过加强党的建设做大做强自身,最终发展成为一个建设新交大的坚强核心。

二、中国共产党在交大的主要活动与重大成就

与党的组织发展历程相同步,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中国共产党在交大面临的使命和任务不同,取得的成就也呈现出显著的阶段性: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交大党组织在严酷的革命环境下坚持地下斗争,领导爱国学生运动,战斗在“第二条战线”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交大党组织由地下工作转为建设新交大的领导核心,带领交大为优化全国高等教育布局、支援大西北建设和助力国防工业建设作出了重要贡献;改革开放以来,交大党委将工作重心转移到教学和科研上,致力于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奋斗目标,使上海交大成为国内高水平研究型大学中发展最快、最具活力的大学之一。

(一)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中国共产党在交大的主要活动与成就(1925—1949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的交大党组织,长期处于地下活动和秘密工作状态,工作重心是面向广大学生宣传革命思想,组织和动员学生投身爱国救亡运动,特别是进入解放战争时期,交大党组织发动广大学生积极参与党领导下“第二条战线”的革命斗争,成长为上海学界的“民主堡垒”,为迎接上海解放作出了重要贡献。

1. 组织爱国学生运动,铸就沪上“民主堡垒”

自 1925 年中共交大支部成立后,交大党组织在校内外积极宣传马克思主义思想,提高广大青年的革命觉悟,动员学生投入国共合作的大革命洪流中,参加或支援了“三一八”惨案声援、“与国民党右派及国家主义派”论战、“上海工人武装起义”等重大活动,交大成为大革命时期上海乃至全国高校中党组织较为活跃的大学之一。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交大党组织遭到严重破坏,但是交大党组织仍然在挫折中坚守,参加了“九一八”事变后掀起的抗日救亡运动,领导学生开展“三次赴南京请愿”“包围上海市政府”等政治斗争。抗日战争期间,交大党组织按照上级“勤学、勤业、交朋友”的指示,团结教育进步学生群众,开展了形式多样的抗日救亡活动。

抗战胜利不久,为争取学生的读书权利、实现和平民主,交大师生在地下党组织领导下,积极参加了“反甄审”“救灾反内战”等一系列反内战、争民主的活动。1946年 6 月,南京政府发动全面内战,交大党组织发动学生进行反抗的民主斗争也进入了高潮期。交大党组织发动广大学生群众参加了“抗议美军暴行”运动,领导学生自驾火车赴南京请愿,开展大规模的“护校斗争”,积极投身“反饥饿、反内战、反迫害”运动。此后,从“救饥救寒”到“抗议九龙暴行”,从声援同济大学“一·二九”事件到率先发起反对“美国扶植日本”运动,从“真假和平辩论”到迎接上海解放,交大党组织发动广大师生取得一次又一次的胜利,成为活跃在“第二条战线”上的一支重要力量,被誉为上海学界的“民主堡垒”。

2. 在地下工作中积累了丰富的斗争经验

在长达 20 多年的地下工作中,交大党组织积累了针对高校学生群体的丰富的工作经验。在高校这样的青年高级知识分子聚集的特殊环境里,交大党组织首先是注重开展扎实细致的思想政治工作,团结教育了一大批青年知识分子,引导他们向党组织靠拢,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把个人命运与祖国的命运结合起来,实现民族的独立解放。其次,在学生运动中,交大党组织特别重视通过学生会、学生社团等合法形式,组建大量学生社团组织,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课外活动,使得党组织广泛扎根于广大群众之中。此外,党组织还注重发动学生走向社会接触工农,创办民众夜校以教育启蒙劳动工作者,充分发挥青年知识分子的先锋和桥梁作用。

3. 为中国革命事业输入了大批骨干人才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交大党组织在艰苦的革命斗争中发展壮大,先后加入中国共产党的历届学生及教师,有姓名可查者计 420 人,为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培养出一批具有坚定信仰、求真务实的骨干力量。他们当中涌现出一批革命家、政治家和科学家,其中比较突出的有陆定一、李文采、汪道涵、吴增亮、黄旭华等。还有的共产党员为革命事业献出了年轻的生命,表现出坚定的共产主义信仰、强烈的爱国主义和崇高的集体主义精神。至今在交大徐汇校园,还矗立着五卅运动纪念柱和史穆烈士墓,成为交大人崇敬英烈和传承爱国精神的永久丰碑。 

(二)服务社会主义教育事业和国家建设大局(1949—1978 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交大党组织的使命和任务发生了根本变化——由“解放前领导组织学生运动转变为团结广大师生员工共同建设新交大”。在交大党委领导下,学校为实现建设社会主义新型大学而努力探索。在此过程中,院系调整、交大西迁、服务国防工业发展是影响交大整体发展方向和全国高等教育布局的最重要的大事。面对一系列艰巨的任务,交大党委承受了巨大的压力:一方面全面动员交大师生员工响应党中央号召,服从国家对教育事业的调配,为兄弟院校的发展、大西北建设和国防工业发展作出重大贡献;另一方面,也注意倾听群众的呼声,从基层的客观实际和不断变化的客观形势出发,及时作出应对,保留交通大学在上海的根基和血脉,推动了交大探索建设国防工业院校的道路。

1. 贯彻院系调整、交大西迁方针,促成分设两地,为国家高等教育布局作出重要贡献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在中央教育部、华东高等学校院系调整委员会的统一部署下,交大实施了院系调整。1952 年 7 月《华东区高等学校院系调整设置方案》正式下达。7 月至 10 月,交大校党委抓紧广大师生员工的思想动员、院系调整计划的制定、重大问题的决策和检查督促工作,在 11 月份顺利完成了院系调整任务。院系调整前,交大是 3 个院(理学院、工学院、管理学院)、17 个系、1 个专修科和 1 个研究所组成的理工管结合的大学;调整后成为包括机械类、电机类、造船类三大类,拥有 7 个系的多科性工科大学。调整出去的一批学科与其他院校有关系科结合,组建成一所所新的院校。通过积极响应国家院系调整的决策,交大为全国建立新的高等教育体系作出了重要贡献。

为了进一步优化全国高校布局,支援大西北建设,同时考虑国际形势的变化,1955 年 4 月高等教育部发出了交通大学迁校西安的通知。以彭康为书记的交大党委立即响应党中央的号召,加强对迁校工作的领导,成立了交通大学迁校委员会,处理迁校各项事务。1956 年 6 月,西安校区新址建设已初具规模,校党委动员和组织师生开始迁往西安。1957 年 3 月,面对国内外形势发生新变化和西迁过程中客观存在的情况,交大师生员工就迁校问题展开激烈争论。为此,校党委研究了师生员工的意见,提出了新的解决方案,如实向国务院、高教部作出汇报。6 月 4 日,周恩来总理主持召开国务院会议讨论交大迁校问题。会后,高教部部长杨秀峰、副部长刘皑风分别到上海、西安,会同校党委处理迁校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最后决定,交大分设两地,成立交大西安部分和上海部分,在行政上实行统一管理和领导。1959 年 7 月 31 日,国务院又批准交通大学上海、西安两个部分分别独立建校。由此,交通大学一分为二,形成上海交通大学和西安交通大学,后来都发展成为我国高水平的知名高校。

2. 探索建设多科性工业大学、国防工业院校的办学道路

经过院系调整和西迁后的上海交通大学,从理工管结合的综合性大学变为以造船为优势学科的多科性工业大学。进入 20 世纪 60 年代,在党中央和国务院的统筹安排下,交大又开始向国防工业院校转型。

1961 年 2 月 6 日,上海交通大学划归国防科委领导。国防科委主任聂荣臻与上海市委研究后,确定上海交大在向“军”过渡中,执行以军用舰艇为主,军民兼顾的方针。为了执行学校向国防工业院校转型的任务,校党委提出了要“从思想上、工作上、组织上跟上去”的要求,积极做好各项准备:一是紧紧抓住思想教育;二是抓紧专业调整;三是加强保密工作。1962 年底,上海交大第二次党代会召开,会议一致认为交大建设成国防工业院校已奠定了初步基础。1970 年,上海交大又改归第六机械工业部(主管船舶工业的国防工业部门)主管。

上海交大探索国防工业院校的建设道路,为国防工业特别是海军船舶制造业输送了大批人才,取得了众多的国防科研成果,为国防工业发展作出了较大的贡献。但是过于专科化的工科发展道路也束缚了交大的整体发展,综合实力受到比较大的削弱。1976 年伴随着“文革”的结束,交大党委拨乱反正,带领交大恢复了正常教育秩序,学校的发展迎来了新的春天。

(三)领导交大奔向世界一流大学(1978— )

改革开放的春风唤醒了老交大的理工管结合的办学传统。交大党委精心谋篇布局,推动学校走出体制困境,重新回归综合性大学的发展路径。进入 20 世纪 90 年代以来,交大党委确立世界一流大学建设目标。步入新世纪,交大党委对世界一流大学的建设路径作出“三步走”规划。至 2020 年交大已完成规划中的前两步,跻身世界一流大学行列,开启了到 2035 年跻身世界一流大学前列、到 2050 年跻身世界顶尖大学的新征程。

1. 精心谋篇布局,交大重振雄风

1978 年底,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了把全党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的重大战略决策。1979 年 1 月上旬— 2 月上旬,交大党委连续多次召开会议,研究贯彻落实十一届三中全会精神,提出要“从过去以政治运动为中心转移到以教学科研为中心上来”,并下达了《把工作重点转移到教学、科研上来的措施》的重要文件。

在此前后,面对交大有沦为以造船为主的一般性工科院校的危险,交大党委开始规划新的办学定位。1978 年 4 月 11 日《上海交通大学发展规划(1978— 2000)》发布,提出交大新的定位:“本世纪末使学校在教学、科研、实验室等方面赶上国际先进水平,成为世界上第一流的综合性理工科大学。”

然而,刚刚从“文革”中走出的交大面临诸多的困难,特别是隶属六机部这一体制性困境,束缚了交大向综合性大学的发展。为此,校党委多次向中央请求回归教育部,并且由邓旭初书记带队赶赴北京向六机部说明缘由。经过不懈努力,1982 年9月,交大重新划归教育部主管。这为学校的进一步发展理顺了体制,获得了更加有利的国家政策和资金方面的支持。

自交大重新归属教育部后,交大党委对《上海交通大学发展规划(1978— 2000)》的实施情况进行总结,决定继续推动综合性办学方向改革——突破“综合性理工科大学”的定位,向“综合性的高等研究大学”迈进。1983 年 9 月《上海交通大学一九八三至一九九○发展规划》,将交大发展目标调整为建设“以技术科学为基础,以工科为主干,站在若干新兴学科、边缘学科前沿的具有理、工、管理、文学、艺术、社会科学等多门类的综合性的高等研究大学”。

与此同时,上海交大党委对内率先探索高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以人事、劳动、分配制度为核心,打破“大锅饭”“铁饭碗”,极大地激发了教职员工的工作干劲与创造激情,促进了学校的教育教学改革、科研管理改革顺势而起。交大对外率先走出国门。1978年 9 月,邓旭初书记率领教授代表团首次访问美国,拉开了对外教育交流合作的序幕。

学校的快速发展离不开发展空间。交大党委领全国高校开辟新校区风气之先,于1985 年 7 月开始动工建设闵行新校区。1987 年 4 月,国家教委批准水利电力部与上海交通大学联合办学。1987 年 11 月 20 日,交大在闵行校区举行“开学典礼暨上海交大电力学院成立大会”,130 多公顷的闵行新校区开始迎来第一批学生。

2. 抓住战略机遇,以联合促发展

1992 年邓小平南方谈话以来,中国高教事业的发展迎来了第二个春天。1993 年 2月,党中央和国务院决定实施高教领域最大规模的发展计划“211 工程”。面对这一重大历史机遇,交大党委高度重视,立即着手成立“211 工程”领导小组;1997 年 1 月获得批复,交大成为第一批入选国家“211 工程”的 15 所大学之一。1998 年,党中央和国务院进一步制定实施“985 工程”。这是继“211 工程”之后国家层面对高等教育更大规模的投入。交大党委立即组织力量,以科学严谨的态度开展申报工作,再次成为首批进入“985 工程”建设的全国 9 所高校之一。经过“211 工程”和“985 工程”建设,学校总体实力获得突飞猛进的发展,开始跻身国内高校第一方阵的前列。

为了更好利用国家提供的高等教育大发展的战略机遇,交大党委在 20 世纪 90 年代还以极大的气魄调整改革取向。1994 年的交大党委六届五次全体扩大会议,确定把“全方位联合办学”作为今后改革的主要取向,为此要突破六种界限:突破部门界限;突破中央与地方界限;突破产业界限;突破国界;突破学校归属;突破学科界限。这一突破界限、全方位联合办学的改革思路影响深远,激发了交大在世纪之交的跨越式大发展。

第一,交大“突破”中央和地方界限。1994 年,交大争取到上海市和国家教委共建政策,上海市政府对学校给补贴、给政策、给项目、给名额、给位置,交大正式搭上与上海共同繁荣发展的快车。第二,交大加快“突破”国界办学,国际化合作掀起高潮。1994 年与欧共体联合举办中欧国际工商学院。2000 年与美国密西根大学共建机械工程学院,后又成立“交大—密西根学院”。第三,世纪之交的上海交大,以更大的勇气,“突破”学校、企业和政府的界限,争取了三方的战略联合,创建了大学园区和研发基地组成“紫竹合作新模式”。交大借力拓展闵行校区,将校园面积扩大至 300 多公顷,并于 110 周年校庆前,实现了闵行主校区的全面竣工和办学重心的顺利转移。第四,交大“突破”校际界限,推动校际大联合。1999 年上海农学院并入交大,2005年上海交大和上海第二医科大学强强联合,合并成新的交大。由此,上海交大基本完成综合性大学的学科布局,成为一所拥有理、工、农、医、文、法、管等学科,并拥有大批科学研究机构、众多附属医院的国内一流、国际知名大学。

3.实施“三步走”战略,跻身世界一流大学行列

建设世界一流大学是自 20 世纪 90 年代以来,交大党委为交大制定的总的奋斗目标和战略规划,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进程一直延续至今。

第一,确立世界一流大学建设目标,明确“三步走”的战略规划。

1993 年 4 月 6 日,在“211 工程”申报的关键时期,校党委六届四次全会提出“面向 21 世纪,到 2010 年创建成世界一流大学”,这是上海交大历史上第一次明确提出创建“世界一流大学”的目标。1998 年召开的第七次党代会上,党委书记王宗光在决议报告中指出,“努力把上海交通大学办成一所以高新科学技术为先导,以坚实的理科为基础,以强大的工科为主干,管理学科具有特色,文法医农协调发展,基础设施完善,校园环境宜人,学术大师汇聚,社会贡献卓著,具有高度精神文明的世界一流大学”。在这次会议上,交大以党代会决议报告的形式正式确立了创建世界一流大学的发展目标。

进入 21 世纪,交大进一步细化迈向世界一流大学的战略步骤,于 2001 年制定了《上海交通大学创建世界一流大学发展战略和“十五”建设计划》,清晰地阐明了世界一流大学发展的“三步走”计划:第一步,到 2010 年基本建成综合性、研究型、国际化的高水平大学,为建设世界一流大学打下坚实的基础;第二步,到 2020 年,若干学科达到世界一流水平,开始步入世界一流大学行列;第三步,到 21 世纪中叶,即建校 150 周年,全面实现建成世界一流大学的历史性奋斗目标。这份 21 世纪的建设规划蓝图,全面阐述了交大创建世界一流大学循序渐进的阶段性任务,为跨入21 世纪的上海交大指明了奋斗目标和前进方向。2004 年第八次党代会召开,又以党代会决议的形式,进一步完善了交大创建世界一流大学的“三步走”战略规划。

第二,实现“三步走”战略规划中的前两步,跻身世界一流大学。

2008 年,以第九次党代会为标志,交大的发展又一次面临新的转型。第九次党代会对交大所处的历史阶段作了评估,指出交大基本完成“三步走”战略中的第一个发展阶段,即“初步实现了学科布局、基础夯实的预期目标”,接下来开始向“‘重点突破、优势凸显’的第二阶段迈进”,这将是一个从做大向做强转变的阶段。交大开始从 20世纪 90 年代以来的全面联合的外延式发展道路转向聚焦质量的内涵式发展道路。为此,第九次党代会提出提升内涵的六大发展战略:一是加快推进人才强校主战略,努力积聚一批学术大师、领军专家和青年才俊;二是加快推进文理跨越发展战略;三是加快推进交叉集成战略;四是加快推进国际化战略;五是加快推进服务社会战略;六是加快推进文化提升战略。

2015 年第十次党代会召开,会议重申到 2020 年完成“三步走”战略中第二阶段目标任务。2020年 12月,第十一次党代会召开。党代会报告总结了学校最新的发展成就,对照交大世界一流大学建设的“三步走”战略所规定的目标、任务和时间表,综合评估交大取得的建设成就。党委书记杨振斌在大会报告中正式宣布,交大“实现‘三步走’战略中的第二步,学校整体实力稳居国内一流高校前列、跻身世界一流大学行列”。值得关注的是,会议还进一步绘就了未来“第三步走”的发展蓝图,即提出“两个十五年”的发展目标:到 2035 年,学校各项办学指标和整体实力进入“世界一流大学前列”;到 2050 年,跻身“世界顶尖大学行列”。

改革开放以来,从一所专门性工科大学到跻身世界一流大学行列,这一重大成就的获得,离不开中国共产党坚强有力的领导。正是在交大党委的带领和全体交大人的共同努力下,交大实现了惊人的腾飞。

三、中国共产党在交大百年发展历程的经验启示

从“民主堡垒”到世界一流大学建设的领导核心,中国共产党在上海交大的百年发展历程和取得的巨大成就,充分说明了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交大实现腾飞的根本保证,也充分展现了中国共产党在领导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方面的强大能力。在此过程中交大党组织所积累的建设经验和相关启示,对进一步推动中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也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第一,以高效的管理体制和强大的组织动员能力,领导交大飞速发展。

中国共产党在交大的领导地位是通过管理体制的安排来实现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中国共产党长期领导爱国学生开展地下斗争,在交大扎下深厚的组织根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交大党组织从地下转为地上,自 1952 年起正式建立了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这一领导体制在历史上绝大多数时期发挥了带领学校发展的核心作用。其中,交大党委把握政治方向、谋划战略大局、研究重大问题,校长负责日常行政管理和执行落实,通过日益完善的民主集中制的决策机制,党政班子分工协助,合力推动学校各项工作。为了正确处理党政关系,交大在长期的实践中还提出了党政“四分四合”的工作经验,由此既有效避免了党政不分的弊端,又有助于形成强大的党政合力,提高科学决策和执行效率。校党委领导下的党政合作的管理体制一直延伸到院系层级以及最基层,自上而下构建起一套具有强大组织动员能力的管理链,为校党委统一领导交大各项事业的发展,大刀阔斧实施改革,攻坚克难,提供了强有力的体制依托。

第二,以卓越的战略谋划能力,引领交大改革发展方向。

校党委的工作重心之一就是谋划学校的战略发展布局,因此,对交大发展进行前瞻性的战略规划,实施顶层设计是党领导学校的最重要的工作方式之一。改革开放以来,交大党委高瞻远瞩,因时而变,多次制定发展规划,既有短期的五年计划,又有中长期的远景目标,充分展示了其卓越的战略谋划能力。校党委对学校发展最重要的战略规划就是确立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奋斗目标,并制定了创建世界一流大学“三步走”的发展战略。“三步走”规划蓝图阐述了交大创建世界一流大学循序渐进的阶段性任务。在其引领下,交大当前已经完成前两步,跻身世界一流大学行列,正在为到 2035 年跻身世界一流大学前列、到 2050 年建成世界顶尖大学的第三步目标而努力奋斗。

第三,以锐意进取的创新意识,抢抓历史发展机遇。

中国共产党是一个担负民族复兴使命和拥有共产主义理想的政党,探索的是一条史无前例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在这一崇高使命和理想的激发下,中国共产党塑造了锐意进取的创新意识。这一创新意识在交大党组织中体现得尤其鲜明,交大由此多次成功抢抓到重大的历史发展机遇。从 1978 年的率先访美、启动高教管理体制改革到 20 世纪 90 年代首批晋级“211”和“985”工程,从 21 世纪初完成抓住合并扩张的机遇到及时转向内涵建设的发展道路,交大在锐意进取的创新意识驱动下,赢得了先机,创造了优势,实现了跨越式发展。

第四,以加强党的自身建设,为改革发展保驾护航。

交大党组织通过思想政治建设,坚持社会主义学校的办学方向,排除各种思潮的干扰,维护了校园稳定,为学校改革发展提供了思想政治保障。交大党组织通过开展基层党组织建设,坚持党管干部原则,为交大源源不断输送了优秀的党员人才和强大的干部队伍。交大党组织还通过强化纪检、统战和领导群众团体等工作,使得党组织自身的纠偏能力和净化机制不断提升,群策群力的统战局面不断优化。实践证明,一个政党的健康发展离不开持之以恒的党的自身建设,而一个信念坚定、富有活力的党委才能带领交大牢牢把握政治方向,推动各项事业不断蒸蒸日上。

综上所述,中共党组织在上海交大的百年发展历程和建设成就,充分展现了中国共产党强有力的组织动员能力,日益成熟完善的民主决策机制,强烈使命感引导下的战略规划能力,崇高理想激发下的锐意进取意识,以及不断净化和提升自我的建设机制。正是这些优秀的基因品质和突出的能力机制,使交大党组织能够担当学校改革发展的领导核心,成为交大事业腾飞的根本保证。

上海交大党组织是中国共产党扎根于高校的一支重要力量,是拥有百年荣光的中国共产党创造辉煌高等教育成就的见证者和参与者。交大党组织在上海交大的百年历程是一个典型的历史缩影,充分展现了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中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方面的强大能力和组织活力,有力说明了中国共产党是领导高等教育稳步前行的根本保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