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聚焦

陈亚珠:感恩是我的力量源泉

微信图片_20210607161316.jpg

人民日报报道 今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回顾百年来中华民族在党的领导下,从被侵略、被奴役的深重苦难中,一步步走到综合国力强盛、人民生活日益美好的今天,我的心中不禁感慨万千。我今年85岁了,党龄61年。我出生的1936年,正是日本入侵中国,民族遭受磨难的时候。我常常想起小时候母亲教育我的话:“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有国才有家,才有老百姓安定的生活。”母亲教育我们要懂得知恩图报,长大要为国家做出贡献。我的大半生都是在教学和科研工作中度过的,我没有辜负母亲的期望。

我一生走来,心中装满着感恩。我觉得我一生是很幸运的,虽然出生在不幸的年代,但最终从一个普通的乡下女孩子成长为中国工程院院士,我感到倍受鼓舞和知足。我时时觉得,我的成绩不属于自己,而属于那些帮助过我的人,属于集体和国家。

我感恩我们的党和国家。我出生在宁波乡下,小时候家境贫寒。1944年,我的父亲因病早早离世,留下我母亲和4个孩子相依为命。父亲在弥留之际,还牵挂着家里缺钱少粮和孩子读书,特意把我叫到病床跟前,嘱咐我读好书带好弟弟。那时我8岁,我的哥哥14岁,我下面还有两个弟弟,最小的不到两岁。父亲走后,母亲一人挑起了家庭重担,我哥哥则辍学开始做徒工补贴家用。如果没有共产党解放全中国,我想我后来是没有继续求学的机会了。所以爱党爱国,这不是一句口号或是一种姿态,对于我来说,我是真挚地这样想也是这样做的。

爱国主义始终是我人生的一条红线,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是我从初中树立起来的信念。我上初中是在1950年到1953年,正碰上“抗美援朝”,我的爱国主义教育就是在那时接受的。我还记得当时老师给我们上时事政治课,讲到抗美援朝、保家卫国,是多么地慷慨激昂!很多年轻老师和高年级学生都踊跃报名参军上前线,作为一个初中生,我亲眼目睹了他们的爱国热情,看到他们为了国家勇于牺牲自我,甚至献出生命也在所不惜,我内心受到了强烈震撼。此前,我读书多多少少还是为了家庭,因为没有父亲,母亲那么辛苦,为家庭争口气,有个出头的日子,报恩母亲是我最初读书的动力。但老师和高年级同学的这种爱国热情,突然使我成长起来,认识到一个人不仅要为家庭而读书,更应该为国家和民族作贡献,在国家需要时可以付出一切,人活着不只是为个人或家庭争口气,更要为国家争口气。我的家国情怀就是这样逐步萌生的,随着年龄的增长,这种情怀更有沉甸甸的感觉。

1957年9月,我有幸成为上海交通大学电机系的一名学生,能在名校、名系里读书我感到格外自豪和兴奋。大学毕业后我又留校任教,在交大学习、工作整整64年,回忆那流光岁月,真是满满的情缘,说也说不尽。2006年上海交大110周年校庆时,我曾写过一篇文章《半世纪的恩惠》,感怀交大对我的培养和熏陶。“饮水思源,爱国荣校”是交大的校训,我在文章里谈到,钱学森学长等杰出的交大校友是弘扬校训精神的典范,他们为了国家民族利益、为了科学而献身的大无畏精神一直激励着我。我也谈到给我上过课的那些恪尽职守、学养深厚、教学精湛的老师们,他们也一直是我的人生楷模。

五年的大学生活中,我经历了各种政治运动,也经历了三年自然灾害时期的艰苦困难,那是国不强、民不富的特殊年代。国家兴亡匹夫有责,那时我油然而生一种责任和担当,毅然申请加入中国共产党。1960年,我读大三时被批准入党,当时同窗室友帮我拍照庆祝,为我保存了珍贵的记忆。从此,党员的责任和使命感始终负在我的肩上。

我1962年毕业留校至今,已在交大工作近60年了。总体上,前面20年为高电压做了一点事,后面30多年为微创和无创医疗在奋斗。有的做得比较完美,有的做得有些不尽人意,有的还在进行之中。不管是在什么年代,也不管是在多么困难的条件下开展工作,我一直都把国家利益放在第一位。感恩党和国家,为国为民的责任和使命,和敢为人先的交大精神,这些始终是推动我不断前行的力量之源。党和国家给了我许多荣誉,我觉得这些荣誉是属于大家的,属于交大,属于培养我的老师们,属于和我并肩奋斗的团队,属于每一个帮助过我的人。

岁月流逝,我已进入耄耋之年,容颜虽已苍老,但尚有激情在。现在我想得更多的,是如何去支持年轻一代继续推进大型高端医疗器械民族化、产业化的事业。我非常欣慰地看到,他们正在推动“健康中国”事业蓬勃发展,我希望可以站在他们身边继续为他们加油鼓劲。我也将仍然在研究和转化应用中继续从事我未完成的工作。

人生因为短暂而无比珍贵。我特别期望今天的年轻人能珍惜学习工作的好条件,胸怀理想、不懈追求,将个人成长融入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事业中去,将生命活出闪耀的光芒,不负国家,不负这个伟大的时代。

作者:上海交通大学教授、中国工程院院士 陈亚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