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聚焦

新民特写|迈向未至之境[图]

来源/东方IC

新民晚报报道 轰!一声巨大的轰鸣响彻天际,发射塔下白烟奔涌四散,搭载着空间站天和核心舱的长征五号B遥二运载火箭加速升空。强烈的震感从十几公里外的发射场传到每个人的脚下,心中的震撼无以言表。

  图说:航天迷齐聚海南文昌航天科普中心观看发射 记者 易蓉/摄

文昌航天科普中心里,上海交通大学“逐梦航天”社会实践团的40余位师生见证了此次发射任务。火箭点火升空的那一刻,科普中心一片寂静,所有人屏息凝神,目送追天的“胖五”,默默祝福。

今天的文昌云层很厚,十几秒之后,火箭就钻进了云层。雷鸣般的掌声响起,经久不息。

  图说:上海交通大学“逐梦航天”社会实践团记者 易蓉/摄

一大早上海交大的师生就乘坐大巴沿着航天大道驶向科普中心和航天发射场所在的龙楼镇。当火箭雄姿在公路旁的椰林缝隙间若隐若现,车上一片沸腾。这些学生来自上海交大航空航天学院、船舶海洋与建筑工程学院力学系、机械与动力工程学院、电子信息与电气工程学院,此次“追星”其实是一堂深刻的行业体验思政课。

记者 易蓉/摄

火箭发射对航空宇航科学与工程专业博士牛星杰来说并不陌生。“神舟五号发射时,我还在上小学,我当时很好奇为什么屋子里大人那么激动。他们说,那是我们中国人第一次进入太空。”随后的神舟系列、探月工程、空间站等发射任务,他都会守在电视机前观看,但这次在文昌第一次现场观看终于明白了那份澎湃。“航天事业是一份承载全人类探索星空、走向宇宙价值追求的事业,我们都想知道头顶那些星星的故事,但同时这也是一份与祖国安全、与人民生活息息相关的事业。能够为之贡献力量我认为是一件很光荣自豪的事情。”研究飞行姿态控制,相关课题围绕我国航空航天实际项目中遇到的问题来开展,牛星杰希望可以用所学解决工业界实际遇到的问题。

  记者 易蓉/摄

“我突然想起在钱学森图书馆学习时听到采访录像里钱老说过的一句话,他说外国人能有的东西凭什么我们中国人就不能搞?在那个时代,这些话给国人强大的勇气和毅力干成‘两弹一星’事业,为中国的航空航天事业打好坚实的基础。而现在,先辈为我们打下基础、争取机遇,是时候由我们来回答这个问题,告诉祖国人民,让先辈们放心,让人民放心!”航空宇航科学与技术专业博士鱼一飞相信,这是自己离梦想最近的一次,能有幸见证“天和”发射,他希望它能和“天舟”“问天”“梦天”几个家人早日在太空团聚。

20世纪60年代初,钱学森就撰写了《星际航行概论》,计算分析出了星际航行的可行性,也开启了中国太空探索的元年,他的许多前瞻性的观点至今仍具有指导意义。追天之梦不是幻想,中国航天事业一路走来背后是一代代航天人一步步踏实的脚步。对浩瀚宇宙的探索永无止境,需要科学技术的积累构筑“天梯”,而这段旅程,已有年轻人在路上。

不如让胸腔那剧烈的心跳指引,前往未至之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