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聚焦

上海交通大学新校史博物馆正式开馆 多件“镇馆之宝”首度亮相

广州日报报道  在上海交通大学125周年校庆之际,历经3年多精心打造,一座传承和弘扬上海交通大学百廿余载厚重历史和文化精神,融爱国主义教育与校史、校情教育于一体的新校史博物馆今天在上海交通大学闵行校区文博楼正式开馆。展厅内的多件“镇馆之宝”随之揭开面纱,首次对外公开的有交大创始人盛宣怀《愚斋存稿(初刊)》101卷(1939年),李大钊老师、南洋公学师范生白毓崑烈士纪念碑,杨嘉墀院士“两弹一星”功勋奖章(1999年),以及获得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的天鲸号挖泥船模型和演示动画等。

1.PNG

百廿交大储才兴学,历史文化底蕴深厚

1896年,盛宣怀秉持“自强必先储才、储才必先兴学”的理念,创建了交通大学的前身南洋公学,学校从创建伊始就一直和国家民族的命运休戚与共,直接参与和见证了中华民族从屈辱走向富强的全过程。从辛亥革命到五四运动,从实业救国到新民主主义革命,从抗美援朝到学校西迁,从改革开放到走进新时代,交大125年的办学历程,既是中国现代高等教育曲折发展的历史缩影,又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寻求教育兴国之路的生动历史纪录。

新校史博物馆位于交大闵行校区新建的文博楼内,该楼建筑面积3万平米,与周边仿徐汇老校区宫殿式校门、南洋公学创办人盛宣怀的铜像、刻有《请设学堂片》奏折的照壁等诸多交大文化符号一起,构成交大闵行主校区的新文化地标。

新校史博物馆展陈面积2350平方米,展线近500米,整体展陈风格恢弘大气,以学校125年的历史沿革、辉煌成就和办学理念的演变为主线,通过校史纵览、群英毕集、今日校情、交大文化等四个部分全景式展现学校的百余年来的文化传统、办学成果和社会贡献。全馆展示的档案、文物和珍贵文献近460件(套),照片1200余张,影音资料20余段。

馆内展示着多件“镇馆之宝”,如交大创始人盛宣怀《愚斋存稿(初刊)》101卷(1939年),赵祖康交通大学毕业证书(1922年),南洋大学师生教学与生活无声影片(1926年),钱学森就读交大期间的水力学试卷(1934年),史霄雯烈士印刷革命宣传刊物的手推油印机(1949年),交通大学历届毕业生学籍档案,杨嘉墀院士“两弹一星”功勋奖章(1999年)等。此外,新校史博物馆还设计了多处场景复原、动态模型、魔镜墙、互动屏、大型投影等全新展示方式,以符合新时代博物馆展示的发展趋势,满足年轻一代的观感需求。

今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交大党组织也走过了96年的不平凡历程。全新展陈的校史博物馆,对学校的红色革命传统和党史发展着墨颇多,如含有辛亥革命以来交大26位烈士的浮雕墙,1925年学校第一个党团组织成立的文献图片资料,以及李大钊的老师、南洋公学师范生白毓崑烈士纪念碑的底座原件。关于交大西迁的历史展示,是通过场景和景片结合的方式,再现了当年交大西迁考察团从徐家汇校园出发的历史瞬间。

打造博物馆群落,构建一流大学精神和大学文化

习近平总书记曾明确指出,“一个博物院就是一所大学校。要让历史说话,让文物说话。” 近年来,上海交通大学在博物馆事业上持续发力,打造了由上海交通大学博物馆、程及美术馆、董浩云航运博物馆、钱学森图书馆、李政道图书馆共同组成的博物馆群落。

据悉,随着三楼校史博物馆的开幕,一楼交大博物馆展厅也将在4月迎来“翰墨绘诗词 丹青承意韵——戴敦邦图释宋代诗词展”和“风雨故人来——陈佩秋文献作品展”等专题展览。

部分“镇馆之宝”介绍

2.PNG

交大创始人盛宣怀《愚斋存稿(初刊)》101卷(1939年)

1939年思补楼刻本《愚斋存稿》(101卷),沉甸厚重,刻工精细,印制考究,是难得一见的善本。由盛氏后人选辑交通大学创始人盛宣怀自光绪二十二年(1896)至宣统三年(1911)期间形成的奏稿、电奏和电稿等珍贵文献,汇编而成。

它不仅是研究盛宣怀实业、政治、外交、教育等活动的历史文献,也是研究交大创始时期的珍贵文献,内收办理南洋公学的奏折24份,被列为镇馆之宝之一。藏品由盛宣怀之孙盛毓凤先生捐献。

3.PNG

李大钊老师、南洋公学师范生白毓崑烈士纪念碑的碑文底座(1913年)

白毓崑,字雅雨,1899年入南洋公学师范院学习。离校后参加孙中山领导的同盟会,曾任教天津的北洋法政学堂,李大钊是他的得意弟子,教其地理、历史课程,是李大钊转向革命道路的引路人之一;后来李大钊对为革命断头流血的恩师非常崇敬,曾写文章哀悼致敬,也以身相许于革命事业。

辛亥革命爆发后,白毓崑领导了“滦州起义”,成立北方革命政府,任参谋长。起义失败后被俘,就义前清军让他跪下,他说“此身可裂,此膝不可屈”,视死如归,残遭砍腿、断头的酷刑,英勇牺牲。在交大同班同学张相文料理后事时,从他的口袋找到一首绝命诗,最后一句是“希望后起者,同志气相连,此身虽死了,主义永流传”。凛然之气,壮烈之举,可谓是交大“夏明翰版”的《就义诗》。

民国政府成立后追授白毓崑为陆军上将。1913年,南洋公学同学会发起捐造了烈士纪念碑,同窗校友、弘一法师李叔同书写的烈士小传、赞文两篇碑文,分别镌刻于花岗石束腰的前后两面,激励着历代交大人为民族独立、人民解放事业奋斗不息、奋不顾身

1937年底,日军进占交大徐汇校园后,这尊纪念碑的碑身被毁,仅剩底部的花岗石束腰和基座的一部分得以幸存。这座刻有碑文的底座,经百年来风吹雨晒,字迹稍显淡化,已移到新校史博物馆内保护性存放与展示。

4.PNG

斯可耳、吴裕隆捐赠的西迁“乘车证”

这两张殷红如火的“西迁乘车证”。上面赫然印有反映鲜明时代特色的“向科学进军,建设大西北”的豪言壮语,以及建设图案,并盖有“交通大学招生工作华东区”圆章,上面标有乘车时间与火车司乘人员蓝笔划签的等数字。分别是1961届“运起系”校友斯可耳、1962届“运起系”校友吴裕隆捐赠的。据斯可耳回忆:1956年9月2日,交大浙江新生与上海及附近地区的新生在华山路校本部会合,一起到徐家汇火车站,乘坐交大西迁专列赴西安。

这张“西迁乘车证”,正是当年交通大学在新学期发给西迁学生录取通知书中附带的“礼物”。时至今日,能保存下来且信息丰富、品相完好者,已然不多,成为彰显“西迁精神”最为有力与标志性的实物之一。

捐助者:斯可耳,男,浙江诸暨人。1956年考入交通大学起重运输机械系(简称“运起系”),9月直接到西安报到入学。1957年交大分设两地方案通过后,跟随“运起系”师生回迁上海,1961届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

5.PNG

吴裕隆,男,安徽安庆人。1956年考入交通大学专业运输起重机械制造系电气机车制造专业,9月直接到西安报到入学,1957年交大分设两地方案通过后,跟随“运起系”师生回迁上海。1962届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

杨嘉墀院士“两弹一星”功勋奖章(1999年)

杨嘉墀,1941年毕业于交通大学电机系,是我国著名航天科技专家和自动控制专家、自动检测学的奠基者,国家863高技术计划倡导人之一、“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中国科学院院士。长期致力于中国自动化技术和航天技术的研究发展,为我国航天事业的发展作出了卓越贡献。1999年荣获国家“两弹一星”功勋奖章。此奖章由杨嘉墀女儿杨西女士捐赠。


徐骞 胡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