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聚焦

“老人与海”故事背后是堂生动的思政课[图]

 新华网报道 “今天,我想带大家看看学校的‘滇樱园’和‘小洱海’,给你们讲讲我经历的交大与云南的故事。”在上海交通大学闵行校区的滇樱树下,71岁孔海南多次湿润了眼眶。他是上海交大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的教授,曾十几年如一日与云南洱海相伴。

微信图片_20210331131023.png

3月30日,孔海南带着上海交大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的青年学生们“看洱海”“游樱园”“讲回忆”……一堂“沉浸式”的思政课让同学们受益匪浅。

2020年,60棵滇樱花树苗和10棵云南早樱花成树跨越两千多公里,被运到上海交通大学校园。经过近一年时间的培养,这些樱花早已绽放,成为闵行校区蔷薇园里一道亮丽的风景。除了滇樱树之外,孔海南还将生长在洱海中的海菜花、茈碧花移植到了校园水域中,闵行校区的南苏园也由此得名“小洱海”。

微信图片_20210331131055.png

“这些都是交大与云南山海情谊的见证,也是云南送给我们最珍贵的礼物。”孔海南说,海菜花是一种对水质要求极高的水生植物,有“水质风向标”之称,曾一度濒临灭绝,但随着洱海的水质变迁,海菜花不仅大量盛开,还成为当地农户重要的“致富菜”。

上海交大自2003年起便开展组织洱海水生态保护科学研究工作,先后有师生1000余人次驻守大理等地,共完成野外样品采集3万余次,分析水质指标16万余次,完成近万余亩的湿地修复工程。

孔海南出任洱海项目负责人后,一干就是十五年,守护洱海水清月明,用实际行动践行了“将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2019年,孔海南捐出积蓄200万元人民币,发起成立“上海交大洱海保护人才教育基金”,鼓励更多科研人员和青年学子投入到洱海保护中。

微信图片_20210331131125.png

 在“小洱海”旁,同学们见到了更为珍稀的水生花卉——茈碧花,因主要生长在大理州洱源县的茈碧湖中,又叫茈碧莲。“我们这次在洱源茈碧花的养殖户家中找到的花苗不足20株,当地政府部门把其中的6株给我们带回学校培养,对我们寄予了极大期望与信任。”孔海南说,交大师生要全力做好洱海水环境保护技术支持工作,帮助当地农户将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

这次课程是上海交大为进一步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实效、协同育人机制、创新教育方式的系列探索之一。今年,学校还将通过一系列举措,扎实推进党史学习教育,把教书与育人、言传与身教结合起来,将党史学习融入学生的专业学习和时间之中,让思政教育既有形、又有效。

“孔老师把自己和国家的发展、民族的需要紧密结合在一起,并一直坚持奋斗,这是我们青年人最应该学习的地方。我们前方的路很长,只要坚持正确的方向,就永远是充满希望和美好的。”上海交大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学生徐宇博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