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聚焦
麻醉医生也研发新药和机器人!
交大首批交叉学科创新人才实践培养基地落地六院
解放日报·上观新闻
解放日报·上观新闻报道 院校合作的交叉学科创新人才培养正在不断深化:今天,上海交通大学与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正式携手,“人工智能麻醉与脑科学”交叉学科创新人才实践培养基地与麻醉学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均启动。这意味着,未来,市六医院将联手上海交通大学医疗机器人研究院、上海交通大学人工智能研究院、上海交通大学药学院,探索人工智能麻醉与脑科学的前沿发展,致力于培养复合型创新人才。
据悉,根据《教育部关于加快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的意见》,在“新工科”“新医科”建设的背景下,为提升复合型创新拔尖人才培养质量,上海交通大学启动了首批“交叉学科创新人才实践培养基地”的遴选。由六院麻醉科牵头的“麻醉与脑科学实验室” 经综合评定,入选了首批基地。
这一听起来“高大上”的基地,具体将有哪些实践?麻醉科主任医师、基地负责人崔德荣介绍,首个建设周期为3年(即2021年至2023年),主要围绕医工融合理念,培养复合型创新人才,促进医工、医理乃至医文学科交叉融合。
近年来,全球不同领域的学界都将目光锁定了一个神秘领域——血脑屏障。19世纪末,德国科学家将染料注射至小鼠血流中时,令他惊讶的事情发生了:除了大脑和脊髓外,这种染料能够进入几乎小鼠机体所有的组织。由此,“血脑屏障”被发现,它是一种大脑血管(微血管)、细胞以及其它组成大脑组织之间的保护性屏障,能为大脑提供一种防御机制,从而抵御血液中存在的诱发疾病的病原体和毒素等。
不过,这也是一把“双刃剑”:血脑屏障保护大脑时,也阻挡了可进入大脑的药物,也为神经退行性疾病、肿瘤等药物的研发提出了挑战。现有研究已证实,使用神经保护药物可有效防止阿尔兹海默病等造成的大脑神经损伤,但目前临床上所使用的神经保护药物存在很多不足,或仅对很少一部分患者起效。为此,基地目前已投入研制与开发透血脑屏障纳米载体神经保护药物。崔德荣说,该项目去年已启动,“我们通过和上海交通大学药学院郭圣荣教授团队的合作,同时将课题作为大学生创新团队的训练项目,希望能激发青年的潜力。”据透露,双方还计划明年开展长效局麻药物的研制与开发。
除此之外,六院麻醉科与交大机器人学院合作探索可视喉返神经监测气管导管,进行实时动态监测,避免神经损伤;开发智能闭环麻醉机器人管理系统,实现精准操作、智能决策,推动人工智能麻醉与脑科学项目的长足发展。“我们期待团队以问题为导向、以项目为依托,积极促进医生群体树立创新精神、培养创新能力、产出创新成果。”六院副院长郑元义表示,医院借助该基地平台,将充分依托上海交通大学优势专家资源,培养一批具有国际化视野的复合型创新拔尖人才,促进临床基础的创新协作与发展,打造医院、高校科研院所深度融合的医疗创新生态系统。
-
媒体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