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聚焦

一流大学博士毕业生当辅导员是“大材小用”?[图]

文汇报》报道 最近武汉大学的一份辅导员拟聘用名单成为大众热议的焦点,应聘的人员清一色的都是顶尖大学的硕博毕业生,其中博士占了绝大多数,当中还有6位是来自清华大学的博士毕业生。一时间,博士担任辅导员“大材小用”的言论甚嚣尘上。
       “大材小用”的争论其实并不稀奇。近年来,博士毕业生的择业选择总会成为大众关注的焦点。前有北大博士毕业生“卖猪肉”,后有清华博士毕业生“教高中”,这些争论的起因主要在于大众对于“博士生”的专业水准给予了极大的期待。博士是学历的最高等级,培养一位博士,需要国家、社会的大量资源支持,家庭、个人的充分情感投入,最后博士没有从事专业“工作”,确实一定程度上浪费了学术相关资源和人们对最高学历的期待。
       但是大众对于“博士担任辅导员”的否定观点,重点不在于博士资源的浪费,而是对于辅导员这个岗位的误解和偏差。一方面,从客观上认为辅导员的岗位定位不需要博士文凭。另一方面,在主观上觉得博士不能担任好辅导员工作的角色。

大学里的辅导员究竟承担什么工作
       首先,客观上认为“辅导员的岗位定位不需要博士文凭”其实源于大众对于辅导员岗位的误解。人们往往认为辅导员身份就是 “保姆”,工作就是“打杂”,未来就是“转岗”,这些想法的出现都有失偏颇。
       首先,辅导员具有教师和管理者的双重身份。
       时至今日,大众对于辅导员这个身份仍有错误认知,毕竟夹在学校和学生之间的辅导员很容易被误认为是“孩子王”和“学生的保姆”。事实上,辅导员一直有教师和管理者的双重身份。2017年教育部43号令下发的《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对辅导员的双重身份进行了再次重申。作为教师,大学辅导员一般都会在高校开设党课、社会实践等相关课程,辅导员从来都没有离开过讲坛。在上海交通大学,还有一批辅导员被马克思主义学院聘请为双聘教师,开设《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等思政必修课程。辅导员一般还兼任院系的党建老师、团委老师、就业指导老师等职务,负责学生日常的党团建设和就业指导等专项工作。作为管理者,辅导员需要具备一定的管理、组织能力。
       其次,辅导员的主要职责是思想理论教育和价值引领。

80221_p22.jpg

“有事找辅导员”是高校师生的口头禅,作为学生成长成才的人生导师和健康生活的知心朋友,辅导员的工作确实事无巨细。教育部明确了高校辅导员队伍的工作职责,包括思想理论教育和价值引领、党团和班级建设、学风建设、学生日常事务管理、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工作、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校园危机事件应对、职业规划与就业创业指导、理论和实践研究等九个方面的工作内容。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作为大学生步入社会前最亲近的人,实施价值引领,强化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是辅导员岗位的首要职责。
       第三则是辅导员可走专业化和职业化的发展路径。
       在关于武汉大学博士应聘辅导员的讨论中,很多网友也对这些辅导员的未来发展表示了担忧,其实教育部43号令对辅导员的未来发展也有明细的规定:“高等学校应当落实专职辅导员职务职级双线晋升要求,推动辅导员队伍专业化、职业化建设。” “双线晋升”,一是指教师身份的晋升。即专职辅导员可按教师职务(职称)要求评聘思想政治教育学科或其他相关学科的专业技术职务(职称)。二是指管理者身份的晋升。以上海交通大学为例,辅导员职称已单列多年,每年都有辅导员晋升思政高级职称,也有优秀的辅导员晋升管理者行列。辅导员的发展路径其实是相当宽阔的。
       博士担任辅导员对于研究生来说尤其重要
       很多人主观感觉“博士不能担任好辅导员工作的角色”是因为“博士”给人们留下的刻板印象。人们会认为擅长学术的博士不擅长“交流”。其实这也是误区,现在一些双一流高校本硕博的人数往往倒置。以上海交通大学物理与天文学院为例,本科生约250名,硕士生约150名,博士的人数达400人。对于忙碌在科研一线的研究生,已经经历过博士毕业的辅导员的及时助力,尤其是感同身受的指导,会大大缓解他们的成长压力。
       高校每年都会涌现出一批又一批优秀的博士辅导员。以上海交大为例,去年评选的五位思政(辅导员)之星中就有两位是博士毕业留校工作的。其中航空航天学院的杲光伟于2015年药学院博士毕业后留校担任辅导员,他发挥自身学术的优势和特长,根据自身的博士学习经验,在入学伊始,他就带领本硕博新生分批走进中国商飞开展认知实践,让学生充分体验大国重器的独特魅力,同时利用假期组织研究生赴多家航空航天单位开展为期两个月的深度实习,助力学院成为全校唯一一个本科、硕士、博士以及整体就业率都达100%的院系。
       理清主观和客观方面的“误区”,我们更应该关注“博士如何做好辅导员”。
       首先博士辅导员需要不断提升辅导员素质能力。人才培养,关键在教师。辅导员应当自觉成为先进思想文化的传播者、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博士辅导员还需要提升实践素养。包括较强的组织管理能力和语言、文字表达能力,以及教育引导能力、调查研究能力,具备开展思想理论教育和价值引领工作的实际能力。
       学校同时需要压实政策。教育部43号令对辅导员发展与培训都有详细规定。但具体实施,需要高校各部门通力合作。高校需要进一步制定专门的实施办法和激励保障机制,落实专职辅导员职务职级“双线”晋升要求,推动辅导员队伍专业化职业化建设。
       同时,社会应该有更加包容和开放的态度。一个社会不应该只有一种工作取向和价值导向,社会对于“博士生担任辅导员”这一热点的态度也应如此。博士生在科研工作之外也可以有更多的选择。辅导员起着立德树人的重要作用,作为高校师生之间的纽带,一言一行都影响着学生,是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的重要引路人。
       博士生们拥有较强的学术研究能力、丰富的知识以及经验阅历,他们担任辅导员也更有利于高校学生的教育与发展。凭借相关专业知识和学术背景,他们能在学生的学习、生活、职业规划等方面可以给予更加有针对性的引导,更好地帮助学生提升和发展自己。因此,对于毕业选择担任辅导员的博士生们,社会应当以更加包容的态度接受。
       (作者为上海交通大学青年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