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聚焦
交大教授正月里讲春节,过好自己的传统年节——“一年中跨度最长的一场狂欢”
解放日报
《解放日报》报道 辛丑正月伊始,上海交通大学媒体与传播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高有鹏,走进交大图书馆,面对线上线下师生观众开了一课:《春天的节日·伟大的中国传统》。他认为,早期的过年实质上是为了庆祝丰收和祭神祀祖,是古代劳动人民在劳作一年后对自己身心的整合,同时在“年”的传承中延续了整个民族的文化传统,从而起到对道德秩序、文化秩序、社会秩序进行整合的效果。
元旦在中国古代就指正月初一,并非公元纪年中的1月1日,只是近代以来元旦与大年初一作为两个概念被分开。然而,年和春节倒并不是一开始就连在一起的。高有鹏解释,年即稔,意指丰收,是以庆贺岁时为标志的收获季节。因此,古人曾经选择麦收之后为“年”,庆贺新禾、新麦的获得。新禾和新春都以新生而展示出美丽、幸福、快乐,因而它们在后来被连接成一个词。
“中国对世界文化贡献的同时,也不断吸收世界文化。”高有鹏表示,在四大文明古国中,中国被认为是唯一至今未中断自己文明的国度。在对文明的追求中,对年、对年文化的追求也没有断。
高有鹏有一次去菜市场,碰到一位上海老太太买了大葱,用红绳缠上。老太太说,她孙子这次考试考得很好,要过年了,就送孩子一个“大聪明”。高有鹏一听,暗暗喝彩,“这就是上海人对传统的理解与传承。”这根大葱和红绳,连接着民族的传统,也让孩子握住了年俗。
高有鹏记得,小时候父亲教他写毛笔字。“写字的时候全神贯注,这是一种幸福。”上小学后,快过年了,邻居们买来了红纸,小小的他就拿着毛笔给大家写春联,一写就写上一天。“连中饭都顾不得吃,却充满了幸福感和光荣感。”
百节年为首。如果将春节比作一曲“交响乐”,那么从腊八节开始旋律骤起,随后腊月二十三小年祭灶、腊月三十除夕守岁等重音符接续响起,直至除夕夜后的子时达到高潮,随后年初一、初二、初三……曲调渐弱,而余音绕梁。高有鹏说,“这是一年中跨度最长的一场狂欢。”
-
媒体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