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聚焦
爱申活暖心春|大年初一趣谈“年”:热衷“集五福”也是创新年俗传承[图]
东方网
东方网报道 对寒假留校过年的大学生而言,除了过一个吉祥如意的喜庆年,今年也同样能过一个专注学业的“学术年”。2月12日,在上海交通大学图书馆,正月初一就为同学们准备了一顿“文化大餐”。交大媒体与传播学院教授、央视百家讲坛主讲嘉宾高有鹏带来一场《春天的节日·伟大的中国传统》“鲜悦”讲座,生动讲述春节及其所承载的文化内涵,进一步解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所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和道德规范。讲座同步在线上直播,让全校师生无论在家、在校都能浸润在年俗文化的魅力中。
“腊月二十四,家家写大字”,写福字、贴“春牌”历来是春节的固有习俗,为的是祈求来年的福气和福运,而喜字则多是在家中办婚嫁喜事时所贴,寓意婚姻幸福美满。简简单单一幅喜庆的字,却承载着中国人民对幸福生活的向往和对美好未来的祝愿,成为喜气欢庆的符号和吉祥祈福的象征,沉淀着厚重的文化内涵:民俗生活、节庆时序、宗教祈福、艺术价值等。
写“福”字的习俗流传到现在,也在与新潮文化的碰撞中更增添了许多趣味性。高教授告诉同学们:“于是我们看到越来越多年轻人热衷于‘集五福’,扫福字、写福字、沾福气、送福袋,讨论并赋予‘福’字更多新内涵,以现代化方式延续并创新传统‘福文化’,传递美好祝福。”
年,作为春节,是中华民族最隆重的传统节日,它不仅是祖先留给我们的巨大的精神遗产,同时也是全世界中华儿女情感寄托与精神寄托的重要载体。高有鹏教授提到,早期的过年实质上是为了庆祝丰收和祭神祀祖,是古代劳动人民在劳作一年后对自己身心的整合,同时在“年”的传承中延续了整个民族的文化传统,从而起到对道德秩序、文化秩序、社会秩序进行整合的效果。
那么这种文化传统又是通过什么延续至今的呢?文学作品和口口相传的童谣都是重要的媒介。“古代的文人雅士对于年,和普通百姓一样充满期待和向往。” 他们为佳节吟诗作赋,表达美好祝愿,因此留下了无数脍炙人口的千古名篇。
在大家耳熟能详的名句中,诸如王安石的《元日》“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诗中便形象描述了放爆竹、喝屠苏酒、挂桃符等古代民俗。最重要的是,春节在长久的发展中形成了固定的仪式。高有鹏教授指出,如果将春节比作一曲“交响乐”,那么从腊八节开始旋律骤起,随后腊月二十三小年祭灶、腊月三十除夕守岁等重音符接续响起,直至除夕夜后的子时达到高潮,随后年初一、初二、初三……曲调渐弱。这是一年中跨度最长的一场狂欢。
“年”承载了太多中华民族的历史记忆,但随着时代的发展和城市化进程,春节的一些传统民俗却越来越淡了。高有鹏教授曾提出《保卫春节宣言》,并发出发人深省的拷问:我们的春节会丢失吗?高教授认为,在今天全球化和商业经济等新的文化语境下,以春节为代表的民俗文化节日正在遭受着巨大的考验,他号召大家“保卫”好我们的传统节日,不能丢失掉,更不能因“洋节”而淡化之。
在当天的讲座上,高有鹏教授还现场挥毫,笔走龙蛇间以篆体写下“年”“福”“春”和“喜”字,多位聆听讲座的“幸运儿”获赠高教授手写的新春祝福。
-
媒体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