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聚焦
牛年新春第一天,交大图书馆师生共度“学术年”、“文化年”![图]
周到上海
周到上海报道 “腊月二十四,家家写大字”,写福字、贴“春牌”是春节的固有习俗,为的是祈求来年的福气和福运,而喜字则多是在家中办婚嫁喜事时所贴,寓意婚姻幸福美满。
牛年新春第一天,上海交通大学图书馆内处处张灯结彩,挂灯笼、贴福字、拉彩花,烘托出浓浓的年味。
交大媒体与传播学院教授、央视百家讲坛主讲嘉宾高有鹏现场带来《春天的节日·伟大的中国传统》“鲜悦”讲座,讲述传统佳节春节的由来,解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所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和道德规范。
讲座同步线上直播,交大师生一起过一个书香“学术年”,享受一道“文化大餐”。
高教授现场挥毫泼墨,篆书“福”字传递新春祝福。
“古代的文人雅士对于年,和普通百姓一样充满期待和向往。” 他们为佳节吟诗作赋,表达美好祝愿,因此留下了无数脍炙人口的千古名篇,大家耳熟能详的名句有诸如王安石的《元日》“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诗中形象描述了放爆竹、喝屠苏酒、挂桃符等古代民俗。
高有鹏教授娓娓道来,如果将春节比作一曲“交响乐”,那么从腊八节开始旋律骤起,随后腊月二十三小年祭灶、腊月三十除夕守岁等重音符接续响起,直至除夕夜后的子时达到高潮,随后年初一、初二、初三……曲调渐弱。这是一年中跨度最长的一场狂欢。
“年”承载了太多中华民族的历史记忆,但随着时代的发展和城市化进程,春节的一些传统民俗却越来越淡了。
高有鹏教授曾提出《保卫春节宣言》,并发出发人深省的拷问:我们的春节会丢失吗?高教授认为,在今天全球化和商业经济等新的文化语境下,以春节为代表的民俗文化节日正在遭受着巨大的考验,他号召大家“保卫”好我们的传统节日,不能丢失掉,更不能因“洋节”而淡化之。
正月初一一早,交大图书馆为读者精心准备了新年福袋,还为有需要的读者提供了逾期费免除的服务。
“书香盈岁月,新桃换旧符”,春节作为中国文化传统中最为重要的节日,有说不完的民俗故事,道不尽的习俗文化,图书馆推出的民俗文化展以图文的形式展示中国民俗文化的渊源以及对后人的影响,更是让观展的读者直观、真切地感受到了传统文化的魅力。此外,图书馆特意推出了趣味答题有礼的环节,旨在带领读者用另一种方式体会中国古老年俗里的人文情怀与文化风情。
背景资料:“鲜悦”
鲜悦是上海交通大学图书馆赋予“Living Library”的交大专属名称,它是一种藉人为书的图书馆借阅服务模式,读者直接从被当作为书的人的大脑中获取“鲜活”的知识或Know-how,在愉悦的环境中完成阅读式知识传播,在互动的过程中享受“悦读”的快乐,并得到提升。
自2009年开展第一期活动以来,鲜悦已累计举办135期,共邀请校内外220位嘉宾担任“真人图书”。
-
媒体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