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聚焦

民俗专家趣谈春节,上海交大留校学子图书馆里喜过大年[图]

劳动观察报道 

1.jpg

该讲座也同步在线上直播,为所有交大师生奉上一道丰盛的“文化大餐”。

对于留校过年的上海交通大学学生而言,今年的春节并不孤单,来图书馆看书、学习、写论文,过一个充满书香的“学术年”成了许多交大学霸们的选择。

为了让来馆的同学们在书香中感受特色年味,上海交大图书馆在2月12日特别邀请媒体与传播学院教授、央视百家讲坛主讲嘉宾高有鹏带来《春天的节日·伟大的中国传统》“鲜悦”讲座,生动讲述传统佳节春节及其所承载的文化内涵,进一步解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所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和道德规范。

2.jpg

讲座开始前,高有鹏教授铺纸研墨、现场挥毫,笔走龙蛇间,几个篆体的“年”字、“福”字、“春”字和“喜”字便挥就而成,伴着墨香跃然于红宣纸上。同学们在结满灯笼的阅读空间内四散围着,在过年的喜庆气氛中近距离感受中国书法文化的魅力,另有几位幸运的同学获得了高教授手写的新春祝福。

“腊月二十四,家家写大字”,写福字、贴“春牌”历来是春节的固有习俗,为的是祈求来年的福气和福运,而喜字则多是在家中办婚嫁喜事时所贴,寓意婚姻幸福美满。简简单单一幅喜庆的字,却承载着中国人民对幸福生活的向往和对美好未来的祝愿,成为喜气欢庆的符号和吉祥祈福的象征,沉淀着厚重的文化内涵:民俗生活、节庆时序、宗教祈福、艺术价值等。

“年”承载了太多中华民族的历史记忆,但随着时代的发展和城市化进程,春节的一些传统民俗却越来越淡了。高有鹏教授曾提出《保卫春节宣言》,并发出发人深省的拷问:我们的春节会丢失吗?高教授认为,在今天全球化和商业经济等新的文化语境下,以春节为代表的民俗文化节日正在遭受着巨大的考验,他号召大家“保卫”好我们的传统节日,不能丢失掉,更不能因“洋节”而淡化之。这一观点得到了现场观众的一致认同,虽然因疫情原因不少同学选择留校,暂时无法与家人团聚共度春节,但仍然想办法通过电话、视频等方式一起“云”过节,“虽然和爸妈不在一起,但我们的心始终是在一起的!”

今年因为疫情的原因,上海交通大学部分学生选择就地过年,假日里来图书馆阅读、学习成为了留校大学生的首选之处。为了给在校大学生提供一个舒适温馨的学习环境,图书馆特别发布了春节期间开放安排的通知,在做好疫情防控的基础上,坚持春节期间开放不闭馆,为在校大学生提供一个过年好去处。节日当天,图书馆采取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开展了一系列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与在校学子共度了一个精彩纷呈的“文化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