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聚焦

他乡守岁也要“按老例儿来” 留校大学生这个春节安排得充实有滋味[图]

0.jpg

寒假里,交大2019级博士生赵林川仍在实验室忙碌

东方网报道 今年寒假,受到各地疫情影响,上海交通大学将有2000多名学生留校过年。在这个有些特殊的牛年新春里,学校为同学们准备了丰富的迎新活动和新春慰问,校内的生活设施也都保持正常服务。记者日前走进交大校园,探访寒假留校的同学们“这个年准备怎么过?”

他乡过年也坚持“按老例儿来”

来自河北石家庄的上海交大控制工程专业研三学生韩睿即将在3月底毕业离校。受家乡疫情影响,毕业前的最后一个春节,他选择和同校读书的女友双双留在上海。虽然是年轻的“95后”,学的也是控制工程这样的“前沿”专业,但韩睿的过年计划却特别传统。由于毕业在即,且工作单位也早早落实,韩睿已经在校外租好了房子,准备和女友一起除夕守岁,“自己做年夜饭吃”。

1.jpg

韩睿同学在学校食堂

“该有的还是要有。”祖籍天津的韩睿说起传统年俗津津乐道,即使身在他乡,韩睿的“节目单”也安排得满满当当。祭灶、包饺子、贴春联、办年货、看春晚……“规定动作”一样不能少,“瓜果梨桃都得摆上。”甚至连发送拜年短信,韩睿也拒绝群发模板,而要一个一个单独编写,诚意十足,用他的话来总结就是——过年得“按老例儿来”。

不仅要遵照家乡的年俗过节,韩睿也在努力“入乡随俗”。上海本帮菜里的响油鳝丝、酒香草头、红烧肉、油爆虾等招牌菜,他不仅爱吃,还准备将做法都学会。韩睿告诉记者,毕业以后他将入职商汤科技,担任算法工程师,并且他也准备在上海落户扎根。当记者在采访中突然切换到“沪语模式”时,韩睿不仅轻松听懂,甚至还能不时冒出两句颇为地道的“上海闲话”。

“新的一年里,希望自己能更加平和,在工作效率和生活上更加平衡。”谈起对来年的期许,韩睿说,“首先祝各地的亲朋好友身体健康,同时希望疫情能尽快退散,明年所有人都能过个好年。”

赶论文的同时助力家乡抗疫

一边要完成手头的科研项目,向一场国际会议投递论文;一边又要为家乡河北南宫市的疫情防控义务筹措物资,刚放寒假的那几天,在人工智能研究院读研一的任麒冰同学堪称忙到“脚打后脑勺”。尽管两头兼顾十分辛苦,却也为这个留在学校的牛年春节,画下值得纪念的一笔。

2.jpg

任麒冰在实验室学习

作为上海南宫校友会第三届理事会学生副会长兼秘书长,任麒冰积极响应家乡的抗疫号召,和同乡学弟一起撰写捐款倡议书、在上海南宫校友会商会的领导下,组织参与线上募捐和抗疫物资筹备工作。“我们联系到一辆15米长的大卡车,我还设计了加油的标语横幅,打印出来挂到车上。”任麒冰介绍,这次募捐从1月11日发起倡议到14日装车发货共历时4天,筹集到包括180个暖瓶、200个垃圾筐、200个水舀、500套棉被、500个枕头、500个床垫、400个水桶以及500个脸盆的援助物资。

3.jpg 

发往任麒冰家乡南宫市的抗疫物资

任麒冰的爸爸是一名公务员,一直在抗疫一线参与社区防控工作。南宫市属于高风险地区,防疫工作任务繁重,任爸爸时常忙得顾不上回家,这也让远在上海的任麒冰心疼爸爸的辛劳。“前段时间真的蛮担心的。”任麒冰说,“那段时间和家里通话视频聊天的频率一下子就提高了,每天都会在群里问候。”

“希望我在2021这一年能够多读一些书,无论外界环境怎么变,能够保持更加冷静的思考。”任麒冰说这个春节虽然不能回家,“客观上我大部分时间要一个人过,但主观上我觉得不是很孤独,因为身边有很多关心我的朋友。”

专注科研享受宁静校园生活

机械与动力工程学院机械工程专业博二学生赵林川来自辽宁大连,这个寒假她选择留校为博士毕业论文做前期准备。“去年寒假在家时间特别长,我差不多6月才回学校,所以今年不回去了,补上前面没完成的实验。”得知赵林川今年寒假不回家,导师特意邀请她去家里过年。

“我主要研究能量采集动力学设计理论与自供能传感技术。简单来说,就是收集环境中被耗散的机械能量,比如人体运动的能量、风能、波浪能,转化为电能,为物联网中广泛分布的传感器供能。”即使在寒假里,赵林川依然能在实验室里从早上8点一直忙到晚上10点半,到了博士生学习阶段,自觉是最强大的动力源。

4.jpg 

赵林川正在工作

除了是一位“学霸”,赵林川还是“运动健将”。她是交大校乒乓球队成员,曾在2018年师生运动会上拿下乒乓球女单冠军。对于未来的打算,赵林川透露导师鼓励自己在今年年底或明年初拿到博士学位,之后她会继续攻读博士后,将来则希望能在高校长期从事科研工作。

“我大概一个多星期以前决定不回去了。”自动化专业的研一学生王友原本想回家过年,河北家中的父母考虑到疫情原因,反而建议他留在学校,“他们宽慰我说在学校好好工作比什么都好,也经常会联系我。”

虽然已经在假期里,王友的日常生活节奏依然是早出晚归泡在实验室做科研任务,空余时间则在宿舍里追剧,偶尔打打乒乓球。虽然校园里的年味不是那么浓烈,但在清净的氛围下专心科研也让王友觉得“自己心静了很多,感觉还不错。”

5.jpg 

王友在交大校园

目前,王友的主要研究方向是移乘搬运护理机器人的机构设计与仿真。“寒假留校不回家既是为了从我做起防控疫情,也是为了继续完成上学期未完成的科研任务。”据他介绍,这种移乘搬运护理机器人可以帮助下肢无力的患者在无需他人帮助的情况下实现自主移动,大大提升病人的生活自主性和幸福感。“希望来年科研能一切顺利。”王友说,这是他最大的新年愿望。

留校归乡皆安心关怀有保障

为了方便返乡同学完成核酸检测,交大在校内设立了核酸检测点。2月2日下午,记者遇到了一位刚做完检测的湖南籍同学。“下午检测,晚上就能拿到报告。”他告诉记者,“我3号回家,时间刚好。”与他同行的一位四川籍学生虽然准备留校过年,但校内就能快捷做核酸检测,令他耐不住好奇“也来尝试一下。”据了解,学校详细排摸了每个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归乡计划,根据路途远近实施个性化的路费补贴方案,补贴金额约16万元,惠及772名家庭经济困难学生。

6.jpg 

校园内的核酸检测点井然有序

返乡学生能顺利回家,留校的同学也同样收到许多关怀。交大学生处副处长龚强告诉记者,除了校领导带队走访慰问留校学生,向同学们赠送春节礼包外,“各个学院层面都有组织各种各样的慰问活动,覆盖到每一个在校学生,例如有春节茶话会、写福字,还有老师带学生回家吃年夜饭等等。”

“考虑到学生留校人数比较多,所以学校的后勤、图书馆、各个支撑部门,基本上是跟平时一样开放,学生在学校里跟平时没有太大区别,还是比较方便的。”龚强透露,“我们也做好每位学生的信息台账,精准掌握每个学生的身体健康状况和学生动向。”

7.jpg 

校园生活设施照常服务

据悉,交大学生事务中心融合交大元素与牛年元素,精心设计了人均80元的春节加餐券并向全体留校学生发放。同学们不仅能凭券在食堂享用美食,券底还可留作书签使用。此外,学校还向留校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发放了人均200元的慰问金,努力让这个春节过得安心、顺心、暖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