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聚焦

《2020国际文化大都市评价报告》今发布 上海比上年又进一步

《光明日报》报道 上海国际文化大都市建设的成绩单如何?国际文化大都市评价体系应该如何实现科学和客观的评价?中国城市距离顶尖国际文化大都市有多远?1月7日,中美学术团队在上海交大联合发布《2020国际文化大都市评价报告》,上海排名上升一位,位居全球第八。

该报告是由上海交通大学中国城市治理研究院副院长、嘉华教授徐剑带领科研团队与美国南加州大学安娜伯格传播学院教授G.ThomasGoodnight学术团队联合开展国际合作研究,通过分析国际文化大都市的各种统计标准,在不断完善、更新的基础上,进而给出一套客观、科学的国际文化大都市评价指标体系,并通过收集统一口径的全球数据,针对50个国际文化大都市进行了第二轮全球评价探索。《报告》中,位居前十名的城市为:纽约、伦敦、东京、巴黎、旧金山、北京、洛杉矶、上海、首尔、柏林。

01_副本.jpg

上海从2019年首次国际文化大都市评价中的第九位上升为第八位,在十项一级指标中上海有五项指标名列前十。在文化旅游方面,上海排名第三,仅次于东京、巴黎;在公共文化参与方面,上海排名第四,仅次于纽约、巴黎、北京;在文化教育方面,上海排名第八,整体实力均衡;在互联网发展方面,上海排名第七,凸显移动网络优势;在公共文化供给方面,上海排名第十,体现出后发潜力。

“城市是发展的未来,其中全球化城市是其中的领先者。”G.ThomasGoodnight教授认为,全球化大城市会集聚成一个超级社群,而这个社群将连接更多的城市,城市文化能量是城市发展的核心因素。

02.jpg

“国际文化大都市评价应跨越以西方为中心的束缚。”发布会上,徐剑教授指出,国际文化大都市指标作为一个评价体系和范式,在城市文化发展评估过程中需要避免对于城市形态和文化形态进行强制性衡量。即作为一种具有普遍意义的文化评价体系,它应该能够在普遍性的维度评价和衡量全球大多数城市文化发展状况,而非局限于地域和民族,以海纳百川的格局容纳全球主要文化形态下的世界城市。

上海应从城市文化识别、核心文化产业、超级文化地标三大维度入手,构建国际文化大都市的全球核心识别系统。课题组认为,上海已经在基础性的文化设施和整体布局上达到了国际文化大都市的标准,但在全球范围的城市核心识别系统尚未建立。目前,上海在网络内容产业取得了竞争优势,这一领域不仅是上海核心文化产业培育的最佳突破口,而且也呼应“魔幻之都”的全球城市文化核心识别。

报告还指出,上海现阶段缺少功能性超级文化地标,在已形成的外滩等文化地标区域,游客更多的选择是以建筑景观为背景进行拍照,而缺少可参与的实质性文化活动。徐剑教授建议,在外滩已成为全球民众对上海文化想象符号的基础上,进一步地实现空间的延伸,依托网络内容产业的发展,把45公里的黄浦江两岸打造成为上海的超级文化地标。

光明日报全媒体记者曹继军 通讯员 魏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