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聚焦
专家学者“把脉”大运河文化保护与传承
新华网
新华网报道 “中国大运河专业委员会成立大会暨新时代大运河文化发展高端论坛”28日在线上线下同期举办。会议宣读了《中国商业史学会关于成立中国大运河专业委员会的决定》,聘请大运河沿线城市的43位专家学者担任首批专业委员会委员。
大运河由京杭大运河、隋唐大运河、浙东运河三部分构成,全长近3200公里,已有2500多年历史,是中国古代创造的一项伟大工程,也是世界上距离最长、规模最大的运河。2014年6月,中国大运河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上海交通大学是国内较早开展大运河城市与文化研究的机构之一。上海交通大学党委常委、宣传部部长胡昊表示,未来,学校将进一步加大支持力度,打造大运河文化带研究和规划的知名智库,为大运河文化研究和大运河文化带建设贡献交大力量。
上海交通大学城市科学研究院院长、中国大运河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刘士林发布题为《江南运河的发展现状和对策建议》的研究报告。报告指出,从长三角与大运河文化带的关系看,大运河流经长三角15座城市近百座古镇,融汇了吴越、淮扬、皖江、淮河、徽州等地域文化。江南运河是大运河上色彩最为缤纷、故事最为动听和景色最令人留恋的“文化线路”。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大运河文化,是沿线8省(市)和众多名城古镇的共同责任。
在主旨发言环节,十余位专家发表了自己的观点。专家提出大运河保护传承要围绕“区域协调怎么看、怎么办、怎么干”, 做好地方规划与国家战略的无缝对接,逐步建立政、企、研、社(社会组织)合作机制,坚持以文化和生态保护为引领,坚持“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理念。
与会专家建议,保护大运河要加快其文化遗产信息化与数字化建设,建立健全文化遗产数据库、数字资源库和监测预警平台,同时关注“运河沿岸城市的文化蕴蓄与运河至今仍存的互动关系”,活化千年运河文化资源,让大运河文化拥有一张“互联网化、年轻态、轻悦化”的新形象。
-
媒体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