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聚焦

为上海交大新生讲活交大故事,这堂“四史”教育课云端开启[图]

广州日报报道  从收到上海交通大学录取通知书的那一刻,2020级新生的名字已经和这所源远流长、底蕴深厚、英才辈出、贡献卓著的高等学府紧密相连。创办于1896年的交通大学,栉风沐雨、弦歌不辍,校名中的“交通”二字是为何意?交大人如何创造了诸多“第一”的奇迹?五所交大之间又有着怎样的关系?在即将入学之际,“遇见校史 遇见你——我与交大校史博物馆的初见”线上活动将为新同学打开时光里的秘密。近日,随着上海交大徐汇校区华山路古色古香的校门缓缓“打开”,学长学姐与来自五湖四海的2020级新生们“云端”相约,携手走进交大、走进校史博物馆,一幅交大风云跌宕的办学历程和为国为民的伟大成就绘就的恢宏历史画卷,缓缓铺陈开来。

1.PNG

定制版“云游”路线讲活交大故事,读懂交大从这堂课开始

不忘历史才能开辟未来,善于继承才能善于创新。上海交通大学自1896年建校至今,以家国为己任,延揽天下英才,以其独有的精神魅力将一代代交大人凝聚在共同的目标下,求实学、务实业,爱国奋斗、勇登科学高峰、造福人类。本次云游活动通过大量前期调研、数据分析,精准把握新生们对校史的认知需求和特点,打破传统参观讲解路线,从校史博物馆的丰富馆藏中精心挑选了十组极具代表性的展品/故事及人物,向新生及家长们讲述学校因图强而生、因人才而兴、因改革而盛的发展史和奋斗史。从南洋公学的“出身证”,到交通大学校名的由来;从1930年代“东方MIT”美誉,到抗战时期重庆九龙坡坚持办学;从谱写西迁精神,到改革开放中敢为人先锐意进取;从红色英烈到新中国的脊梁……每个故事,每件文物,都能满满感受到“一眼百年”中从未褪色的文化自信,感受到交通大学与党和国家发展同向同行的精神底色。

 

以校史观“四史”,推送行走的“四史”教育课堂

上海交通大学悠久的办学传统和光荣的爱国主义传统,百廿余年波澜壮阔的历史故事,以及交大科学巨擘、治国英才、人文大师、产业翘楚等交大人的求学历程,都是“四史”学习的生动素材。本次云游活动从校史视角切入“四史”教育,引导新生行走于校史博物馆内以及徐汇校园的优秀历史文物建筑之间,多维度、立体化展现交大历史文化和精神风貌,身临其境、以史传情,上了一堂行走的“四史”教育课,激发新生知史爱校、知史爱党、知史爱国。值得一提的是,2020年恰逢徐汇校园内史穆烈士墓建成70周年,当志愿者讲解员同学站在烈士墓前讲述两位交大英烈在黎明前战斗的革命事迹,说出那句“我愿化作泥土,让人们践踏着走向光明彼方”的血泪誓言时无不令人动容。沧海桑田,变换的是一张张脸庞,不变的是求真务实、敢为人先、与日俱进、艰苦奋斗的交大精神,跨越时空,滋养着一代又一代交大学子。

这堂“四史”课在上海交大B站、抖音、快手等平台同步播放,截止到播出结束,累计观看3万余人次,让参与的新生们激动不已。“伴随着云游的脚步,我一眼就喜欢上了这座始建于1935年的校门,中式校门与西式建筑的交织碰撞,无疑与‘东方MIT’的美誉相得益彰。在跨越三个世纪的校园中,上海交大可谓近现代中国大学发展的见证。‘饮水’不忘‘思源’,溯源而上,校史博物馆映入眼帘。从南洋公学开始,我深切地感受到,一代代交大人将自己的命运与祖国的发展紧密结合在一起。抗日战争时期,交通大学仍坚持办学,交大人面对艰难困苦前赴后继,只为学脉的延续与传承;爱国民主运动之时,交大人为上海解放、新中国建立浴血奋进,用实际行动书写了爱国情怀;西迁之时,交大人毅然放弃优渥的生活条件,投身内陆,开枝散叶,惠泽八方;改革开放背景下,交大人抓住机遇和挑战,拥抱新时代……而今我也成为了交大人的一员,赓续传承的是大师巨擘们的精神内核。作为新生,我愿与同学们共勉,共进!”工科试验班余舒说。

交大-巴黎高科卓越工程师学院的朱喆骅则表示:“这次云游给我最大的震撼是交大的历史厚重感。从前,我总觉得历史不过是一些遥远的片段,然而当一帧帧画面串起百廿交大的历史记忆,我意识到,自己与那些历史长河中的革命英烈、科学巨匠流淌着共同的交大血液,这或许是一种莫大的激励。百余年时光隧道中,一代代务实、求真的交大人用他们自己的行动诠释着‘饮水思源、爱国荣校’的微言精义。身为交大人,我感到无比自豪的同时,自己身上仿佛也多了些责任和使命的重量。我盼望着交大人这种乐于奉献、包容开放、始终将个人发展与国家需要紧密结合的精神底色,在我们这一代人身上形成全新的投射,也期待着我们用新作为、新担当谱写新的历史篇章。”

 

以声传情,展现交大“金牌讲解”志愿者风采

这次云游活动中,上海交通大学学生讲解队的“金牌讲解”们担纲主播,与校史博物馆的专家老师一起,携手为2020级新生带来一场精彩而又富有亲切感的讲解介绍。上海交通大学学生讲解队组建于2016年学校纪念建校120周年之际,是一支活跃在校史博物馆的大学生志愿讲解团队。他们经过专业培训、讲解实操、岗前考核等环节后,用最真诚的声音、最质朴的言语、最热情的微笑述说着百廿交大厚重历史长河中的一件件感人至深的故事,用实际行动将交大精神传递给每一位来访者。四年期间,他们共接待校内师生员工以及社会各界观众22万余人次,接待团队近3000批次。曾获评2017年上海交通大学“学生年度人物”(集体)。其中来自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的2018级博士生孙钰曾获得交大“栩栩如生”配音大赛一等奖,并多次担任校园主播在校史馆中为社会公众及交大新生进行校史文化宣传;来自凯原法学院2018级本科生张则和来自医学院2018级本科生荆泽宇曾多次参与校史演讲大赛,在各大讲解比赛中展现交大学子的风采。在这次云游活动中,主播们专业、风趣的讲解介绍,既生动再现了历史,也展现了交大校史讲解志愿者的风采。

 

档案文博管理中心、文博楼介绍

上海交通大学档案文博管理中心设立于2019年底,原校档案馆(党史校史研究室)和筹建中的上海交通大学博物馆,以及原档案馆下属的校史博物馆和程及美术馆、董浩云航运馆等统一归口中心管理。秉承“构建历史记忆,传承大学文脉”的核心使命,“资源数据化、人才专业化、业务平台化、管理精细化”的发展理念,档案文博管理中心初步构筑起了多馆并存,多科并举,实体与虚拟相融,研究与实践相结合的具有交大特色的校史、档案、文博“三位一体”的工作体系。“十四五”期间,中心的发展目标是建设成为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档案文博综合管理及研究机构。

2020年,一座新的文化地标——文博楼在上海交通大学闵行校区落成。建筑高度23.5米,建筑面积近3万平方米,地下一层,地上五层,预计于2021年4月正式投入使用。位于文博楼3层的校史博物馆将于2020年10月率先开馆。新校史博物馆展示面积2350平方米,以上海交大百年发展历程的沿革和办学理念的演变为主线,分校史纵览、今日校情、群英毕集、交大文化四个单元,全景式展现学校的百年文化传统、办学成果和社会贡献。校史馆从馆藏历年珍藏、校友及社会人士捐赠的近万件校史实物文献中挑出600余件,多为首次公开展示面世。其中不乏可视为“镇馆之宝”重要藏品,如徐汇校区南洋公学时期购地地契、出自清宫奏档的交通大学出生证、钱学森水力学试卷、毛泽东题写的交通大学校牌、西迁乘车证、“两弹一星”功勋奖章奖证等等。